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正文

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非制度因素比较分析 ——兼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优劣势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相关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深圳市统计信息局:1999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企业科技投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三地的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表现却不尽一致,表7对三地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比较。上海企业的科技经费筹集额和支出额最高,而北京企业的科技投入总额不足上海的1/5,仅比深圳略高。在人均指标上,企业科技人员人均科技经费占有量深圳最高,1999年为14万元,北京是上海的1/2强,不足深圳的1/3。在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指标上,1999年北京为1.13%,分别低于上海和深圳1.14和0.58个百分点。从1999年企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情况看,北京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和支出增长迅速,分别比上年增加了76%和78%,而上海仅增长13%和4%,深圳也仅为8%和20%,从而使经费投入和支出总额超过了深圳,但仍与上海差距很大。北京企业科技支出的增加也反映在其占GDP比重的较大幅度增加,1999年增加了0.44个百分点,而深圳仅增加了0.04个百分点,上海则下降了0.09个百分点(见表7)。?

表7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和2000年;《相关城市统计年鉴》1998,1999和2000年。

  在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北京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职工比例从1997年的6.89%大幅下降到1998年的5.28%,1999年又回升到6.5%,不过大趋势仍是减少了。同期上海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从1997年的5.79%猛增到1999年的12.54%,使北京从高于上海1.1个百分点变为落后上海6.04个百分点,落后深圳6.3个百分点,是1999年三地中企业科技人员比重最低且唯一没有超过10%的(见表8)。?

表8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职工比例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0。
?
  从上述各项指标的比较可看出,科技经费投入低、科技人员相对不足,使企业成为北京研发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它势必降低企业创新能力,造成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相脱节,对企业和产业技术进步乃至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以下对科技产出的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这种研究力量的失衡产生的后果。?

  (二)科技产出水平

  1.专利情况。专利情况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北京的专利批准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1999年达到6.33%,远远超过上海和深圳的同期水平,并在1997年至1999年保持了与上海和深圳基本相当的高速增长(见表9)。

表9  专利批准量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

  从授权专利来源看,尽管北京企业专利产出占较大比例(22.97%),但远低于上海(51.6%)和深圳(60.9%)水平,而高校的专利产出比重则高于上海。从变化趋势看,从1997年到1999年,北京企业和高校在专利产出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企业专利产出从1997年的18.99%稳步上升到1999年的22.97%,高校专利产出也从3.52%增加到3.89%;而同时科研机构专利所占比重却逐渐降低,从1997年的11.45%下降到1999年的9.42%(见表10)。同期上海的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的比重都逐年增长,与北京科研机构和高校所占份额的差距正在缩小,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研发活动的作用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

  北京和上海的共同之处是企业所获专利最多,科研机构其次,高等院校最低,而且企业所占比例均逐年增长。相对于上海,尽管北京企业的专利比重逐渐增加,但与上海企业比重的差距仍基本未变,同时北京的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中的作用有所下降,研发效率也在降低。?

表10  授权专利结构(%)

注:深圳工矿企业占专利比例为申请专利比例。?
资料来源:《深圳市科技统计要览》1991—2000;《深圳年鉴》2000;各城市1998年至2000年统计年鉴。

  2.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绩效,以新产品利税占利税总额的比重表示。1997年北京的新产品利税比重为17.19%,比上海低16.3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在1998年缩小到9.4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缩小的原因并非由于北京企业新产品利税比重的大幅提高,而是由于上海企业新产品利税比重比北京企业更大幅度的下降造成的)。虽然上海也经历了1998年的新产品利税比重大幅下降(从1997年的33%到1998年的17%),但1999年即回复到26%的水平,而北京仅从1998年的7.8%小幅回复到1999年的8.13%,由此导致1999年与上海的差距扩大到18.2个百分点,比深圳也低17.83个百分点。这种差距的扩大可能是由于新产品数量相对少或新产品相对盈利能力低导致,但都显示出北京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上海和深圳企业的差距不是接近了,而是扩大了(见表11)。?

表11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利税占利税总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同上表。?

  3.技术市场成交情况。技术市场是技术成果交易的集中场所,其活跃程度也是对科技产出的一种衡量。北京技术市场交易很是红火,1999年成交额达92亿多元,是上海的2倍多。红火的技术市场说明了北京的研究开发活动活跃,蕴藏了丰富的亟待市场化的科技成果。?

表12  技术市场成交额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年和2000年。

  四、京、沪、深人力资本情况

  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供应和人才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高等和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反映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高级专业人才的本地供应情况。北京雄厚的教育实力为本地提供了充足的高级和中级专业人才。1999年,北京的64所高等学校和112

所中等专业学校共培育出77573名毕业生。上海的毕业生供应情况与北京相差不大,而深圳由于仅有2所高校和8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力量薄弱,明显本地人才供应不足(见表13)。?

表13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情况

资料来源:《深圳统计信息年鉴》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

  以下从专业科技人员结构和高新企业人才结构两方面,进行地区现有人才结构的比较。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以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为代表对专业科技人员的结构进行分析(见表14)。深圳的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科技人员密度最大,高于北京和上海1个百分点。在专业分布上,北京教育人员占人口比例为1.5%,工程技术人员占1.08%,科研人员占0.62%。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分别低于上海和深圳0.1和0.15个百分点。科研人员比重与上海接近,低于上海0.07个百分点。教育人员的比重在三地中最高。上海专业科技人员结构分布与北京相近,其中科研人员比重最大。深圳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最高,科研和教育人员比重比北京和上海低得多。以上数据说明了北京和上海在人才培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人才分布较为均衡,研究开发基础较为扎实。北京长于人才培育,上海长于技术的应用开发。深圳的应用开发力量最强,但在人才培育和科研方面则弱得多。北京企业从事新产品研究开发的企业科技人员相对不足。?

表14  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科技人员占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相关城市统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6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金融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