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财政回顾与2003年财政展望
往来,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价格、费用标准等资料,对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非正常业务往来和资金往来,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其计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等。
(四)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发挥拉动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
2002年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5年。鉴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财政赤字不断累积的压力,2002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仍然维持在1500亿元的规模,其中1250亿元为中央债务,250亿元为代地方政府发行。所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教育发展等。
1998~2002年,中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安排项目投资规模328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600亿元。特别是在2000年以来,共安排西部开发投资项目3700多亿元,其中国债投资500亿元。在增加国债投资的同时,也兼顾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国家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并推行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大幅提高“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1998~200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937亿元。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道路、桥梁、储备粮库、河堤加固等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也初步建立了起来,从而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百分点。
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是国债投资拉动和较大幅度提高了各类社会保障对象的补助标准,原定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的预算计划被推迟到2003年。这些措施对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民间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增长机制不断强化,但是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支撑性作用。
二、2003年财政展望
(一)财政形势的基本特点: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
1.财政收入的政策性减税因素多于增税因素,收入增长幅度可能只会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的水平。2003年关税和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继续下调,形成对中央财政的减收压力。股市交易量如果没有明显的放大,来自股市交易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仍将不会有明显增长。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暂时性增加税收的因素难以带来超高速的税收增。地方基层财政也因农村税费改革而使税费收入总量减少。因此,明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仍将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的正常增速的基本态势。
2.财政支出基数高、刚性强、政策性支出增加。从支出角度看,经过前几年财政收支的高速增长,支出基数已被抬的很高。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增加对财政的压力很大;农村的税费改革要求中央财政乃至省、市级财政需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科学教育、生态环保乃至国防等项公共支出需要保持必要的增长;2003年还要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落实对城市“低保”补助翻番的承诺,落实对再就业的支持政策;2002年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的措施(如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也会为2003年带来支出的翘尾增长。所以,明年支出增长的刚性比较大。
财政收支的矛盾最终体现在2003年的财政赤字比2002年扩大了100亿元。即便赤字数量扩大,财政预算的执行仍需要努力缓解收支之间的矛盾,以确保赤字规模不被突破。
(二)2003年缓解收支矛盾的主要措施
总的来讲是继续贯彻增收节支方针。
增收的主要措施是,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将该收的钱一定要收上来。继续清理现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及时恢复征税;坚决制止地方和部门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或变相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税制,重点解决一些私人企业主把个人消费列入企业成本、外资企业虚假亏损等逃避税款的问题。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严厉打击骗取退税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各种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节支的主要措施包括:部分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实行零增长。除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维持上年的支出规模和水平,中央财政对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财政部要求应大力压缩会议、出国考察和各种无实际效果的论坛、研讨会等,严格控制新开工的城市广场、行政办公楼、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工程。积极支持挖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节能、设备配备使用等方面的节支潜力,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和机关运行成本。
(三)预算的指导方针、总体安排及特点
2003财政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严格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西部大开发、改善人民生活等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深化财政改革,整顿财经秩序,推进依法理财。
2003年,财政收支的总体安排是:中央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575亿元,增长5.1%(为便于比较,计算增长率时已按照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六四
2003年代编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7105亿元,比上年增加1219亿元,增长7.7%。其中地方本级收入9168亿元,较上年增加989亿元,增长12.1%;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7937亿元,增加275亿元。地方财政总支出为17105亿元,较上年增加1219亿元,增长7.7%,其中地方本级支出16498亿元,增长8.1%,共增加1241亿元。上解中央支出607亿元,较上年减少23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0501亿元,较上年增加1587亿元,增长8.4%。全国财政预算支出23699亿元,较上年增加1687亿元,增长7.7%。
预算的安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国财政收入安排既积极又稳妥,根据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财政收入增长8.4%,高于GDP增长目标1.4个百分点,但是略低于前几年预算收入增长的幅度。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安排明显回落。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贯彻“突出保证重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原则。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国务院要求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覆盖面,将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为此,中央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增加46亿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老干部退休待遇和老复员军人抚恤标准,增加84亿元,进一步落实再就业政策,增加支出47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636.html
(四)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发挥拉动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
2002年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5年。鉴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财政赤字不断累积的压力,2002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仍然维持在1500亿元的规模,其中1250亿元为中央债务,250亿元为代地方政府发行。所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在建国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教育发展等。
1998~2002年,中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安排项目投资规模328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600亿元。特别是在2000年以来,共安排西部开发投资项目3700多亿元,其中国债投资500亿元。在增加国债投资的同时,也兼顾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国家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并推行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大幅提高“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1998~200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937亿元。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道路、桥梁、储备粮库、河堤加固等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也初步建立了起来,从而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百分点。
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是国债投资拉动和较大幅度提高了各类社会保障对象的补助标准,原定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的预算计划被推迟到2003年。这些措施对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民间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增长机制不断强化,但是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支撑性作用。
二、2003年财政展望
(一)财政形势的基本特点: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
1.财政收入的政策性减税因素多于增税因素,收入增长幅度可能只会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的水平。2003年关税和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继续下调,形成对中央财政的减收压力。股市交易量如果没有明显的放大,来自股市交易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仍将不会有明显增长。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暂时性增加税收的因素难以带来超高速的税收增。地方基层财政也因农村税费改革而使税费收入总量减少。因此,明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仍将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的正常增速的基本态势。
2.财政支出基数高、刚性强、政策性支出增加。从支出角度看,经过前几年财政收支的高速增长,支出基数已被抬的很高。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增加对财政的压力很大;农村的税费改革要求中央财政乃至省、市级财政需要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科学教育、生态环保乃至国防等项公共支出需要保持必要的增长;2003年还要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落实对城市“低保”补助翻番的承诺,落实对再就业的支持政策;2002年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的措施(如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也会为2003年带来支出的翘尾增长。所以,明年支出增长的刚性比较大。
财政收支的矛盾最终体现在2003年的财政赤字比2002年扩大了100亿元。即便赤字数量扩大,财政预算的执行仍需要努力缓解收支之间的矛盾,以确保赤字规模不被突破。
(二)2003年缓解收支矛盾的主要措施
总的来讲是继续贯彻增收节支方针。
增收的主要措施是,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将该收的钱一定要收上来。继续清理现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及时恢复征税;坚决制止地方和部门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或变相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税制,重点解决一些私人企业主把个人消费列入企业成本、外资企业虚假亏损等逃避税款的问题。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严厉打击骗取退税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各种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节支的主要措施包括:部分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实行零增长。除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维持上年的支出规模和水平,中央财政对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财政部要求应大力压缩会议、出国考察和各种无实际效果的论坛、研讨会等,严格控制新开工的城市广场、行政办公楼、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工程。积极支持挖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节能、设备配备使用等方面的节支潜力,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和机关运行成本。
(三)预算的指导方针、总体安排及特点
2003财政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严格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社会保障、西部大开发、改善人民生活等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深化财政改革,整顿财经秩序,推进依法理财。
2003年,财政收支的总体安排是:中央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575亿元,增长5.1%(为便于比较,计算增长率时已按照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六四
分享方案对2002年执行数作了调整)。其中,中央本级收入11333亿元,较上年增长5.6%,地方上解收入607亿元,比上年减少23亿元。中央财政总支出15138亿元,较上年增长4.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7201亿元,较上年增长6.6%,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7937亿元,增长3%。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为3198亿元,较上年增加100亿元。再加上到期须归还的国内外债务本金支出2956亿元,2003年须发行国债6154亿元(不含代地方发债250亿元),较上年增加475亿元。债务总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原因是赤字数量增加了100亿元,另一方面是因为1998年扩大国债规模,5年期债务还本付息到期,需要借新债还旧债,内外债还本数量较2002年增加374亿元,这两项合计,使2003年债务总量比上年增加475亿元。
2003年代编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7105亿元,比上年增加1219亿元,增长7.7%。其中地方本级收入9168亿元,较上年增加989亿元,增长12.1%;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7937亿元,增加275亿元。地方财政总支出为17105亿元,较上年增加1219亿元,增长7.7%,其中地方本级支出16498亿元,增长8.1%,共增加1241亿元。上解中央支出607亿元,较上年减少23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0501亿元,较上年增加1587亿元,增长8.4%。全国财政预算支出23699亿元,较上年增加1687亿元,增长7.7%。
预算的安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国财政收入安排既积极又稳妥,根据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财政收入增长8.4%,高于GDP增长目标1.4个百分点,但是略低于前几年预算收入增长的幅度。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安排明显回落。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贯彻“突出保证重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原则。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国务院要求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覆盖面,将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困难企业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为此,中央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增加46亿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老干部退休待遇和老复员军人抚恤标准,增加84亿元,进一步落实再就业政策,增加支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