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分类与比较优势分析
较强的辐射作用,中心职能较为突出,潜江、天门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工业职能相当突出,这一类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可以认为已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
孝感、咸宁、仙桃三市属于第二亚类II2。人均GDP在1万元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均在40%以上,但弱高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偏大。这类城市产业结构整体上较为优越,经过不断调整,将向第一亚类Ⅱ.过渡,发展潜力较大。余下的黄冈市属于第三亚类Ⅱ,,人均GDP未达1万元,第一产业比重最大,达30%以上,一、二、三产业比重比例基本相当,二、三产业优势不显,城市化滞后,城市中心职能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当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2.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优势产业。(1)总体产业结构优势。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547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695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42918亿元,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产总值(见表1)情况,计算出2009年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区位熵(见表2)。
从表2可看出,九城市中只有武汉的第三产业区位熵大于l,说明武汉的第三产业在全国已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鄂州、仙桃、潜江的第一、二产业区位熵都大于l,说明这三市的一、二产业相比全国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还需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黄石和天门两市三产业中独第二产业区位熵大于1,标识这两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黄冈、孝感、咸宁三市三产业中仅第一产业区位熵大于1,说明农业是这三市的优势产业,且依赖性强,尤其黄冈市第一产业区位熵为2.84远远超过国家水平,今后一段时间这四市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步伐。
(2)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主导(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体系各个产业部门其扩张速度是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与结构演化的主角,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具有前向关联与后向拉动作用、广阔市场前景与技术进步能力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保持高速增长和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全面高涨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
采用区位熵aj=(eij/ei)/(Ej/E)模型,定义产值区位熵=(产业产值/GDP)/(圈域产业产值,圈域总GDP)、劳动区位熵=(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全行业总从业人员数)/(圈域行业从业人员数,圈域全行业总从业人员数).引入相对增长速度△s=△r,△G(产业产值增长速度/CDP增长速度)、全员相对劳动生产率f=fr/F(城市产业劳动生产率/圈域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产值比重g=R/GDP(产业产值占整个圈域GDP总量的比重)等指标,选取农业(NY)、采掘业(CJ)、制造业(ZY)、电水煤能源业(DN)、交通邮电业(JY)、旅游业(LY)、批发零售业(PL)、金融保险业(JB)、房地产业(FC)、社会服务业(SF)、科技技术服务业(KJ)十一个产业部门及冶金(YJ)、医药(YY)、化工(HG)、食品(SP)、机械(JJ)、纺织(FZ)、造纸(ZZ)、钢铁(GT)、汽车(QC)、电子(DZ)十个工业部门共二十一个大类,定量描述圈域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
设定区位熵aij>1,△s>l,f>1,g>5%时,城市产业为优势产业;aij>1.5,△s>l,f>1.5,g>8%时为主导产业‘引,得出2009年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的主导(优势)产业(见表3)。
从表3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整体,在省内构成产业集群、经济贡献具有国内影响的主导和优势产业有光电信息、生物技术、医药、钢铁、汽车、纺织、食品、高新技术等,从城市圈各中心城市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率看,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各城市在职能上交叉性大,特色不显,分工不明确,各城市支柱产业同构性严重,重复建设现象普遍,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不显著、内耗性竞争负荷大,这无疑对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分工与协作产生不利影响。
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相似度。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分析。根据计算,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系数在0.75-0.88之间,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城市无论大小、人口多少,各个产业齐全,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4]。
二、结论
1.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分为I、Ⅱ两大类。第1大类为武汉市,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结构,表明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他八城市为第Ⅱ大类,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结构,同时,这八城市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黄石、鄂州、潜江、天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冈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孝感、咸宁、仙桃处初中期过渡阶段,总体来说,圈内各城市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2.以武汉城市圈为整体,在省内构成产业集群、经济贡献具有国内影响的主导和优势产业有光电信息、生物技术、医药、钢铁、汽车、纺织、食品、高新技术等,从城市圈各中心城市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率看,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
3.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发展。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市区多中心系统及其共生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CJY022;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232:2009年校级重点课题《高校及科研院所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Y09046)
注释:
[1]武汉地方志编委会:《2009武汉城市圈年鉴》第8页.[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小健等:《经济地理学》第17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第113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丹、李娟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 《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分类与比较优势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662.html
孝感、咸宁、仙桃三市属于第二亚类II2。人均GDP在1万元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均在40%以上,但弱高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偏大。这类城市产业结构整体上较为优越,经过不断调整,将向第一亚类Ⅱ.过渡,发展潜力较大。余下的黄冈市属于第三亚类Ⅱ,,人均GDP未达1万元,第一产业比重最大,达30%以上,一、二、三产业比重比例基本相当,二、三产业优势不显,城市化滞后,城市中心职能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当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2.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优势产业。(1)总体产业结构优势。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547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695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42918亿元,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产总值(见表1)情况,计算出2009年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区位熵(见表2)。
从表2可看出,九城市中只有武汉的第三产业区位熵大于l,说明武汉的第三产业在全国已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鄂州、仙桃、潜江的第一、二产业区位熵都大于l,说明这三市的一、二产业相比全国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还需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黄石和天门两市三产业中独第二产业区位熵大于1,标识这两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黄冈、孝感、咸宁三市三产业中仅第一产业区位熵大于1,说明农业是这三市的优势产业,且依赖性强,尤其黄冈市第一产业区位熵为2.84远远超过国家水平,今后一段时间这四市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步伐。
(2)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主导(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体系各个产业部门其扩张速度是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与结构演化的主角,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具有前向关联与后向拉动作用、广阔市场前景与技术进步能力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保持高速增长和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全面高涨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
采用区位熵aj=(eij/ei)/(Ej/E)模型,定义产值区位熵=(产业产值/GDP)/(圈域产业产值,圈域总GDP)、劳动区位熵=(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全行业总从业人员数)/(圈域行业从业人员数,圈域全行业总从业人员数).引入相对增长速度△s=△r,△G(产业产值增长速度/CDP增长速度)、全员相对劳动生产率f=fr/F(城市产业劳动生产率/圈域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产值比重g=R/GDP(产业产值占整个圈域GDP总量的比重)等指标,选取农业(NY)、采掘业(CJ)、制造业(ZY)、电水煤能源业(DN)、交通邮电业(JY)、旅游业(LY)、批发零售业(PL)、金融保险业(JB)、房地产业(FC)、社会服务业(SF)、科技技术服务业(KJ)十一个产业部门及冶金(YJ)、医药(YY)、化工(HG)、食品(SP)、机械(JJ)、纺织(FZ)、造纸(ZZ)、钢铁(GT)、汽车(QC)、电子(DZ)十个工业部门共二十一个大类,定量描述圈域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
设定区位熵aij>1,△s>l,f>1,g>5%时,城市产业为优势产业;aij>1.5,△s>l,f>1.5,g>8%时为主导产业‘引,得出2009年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的主导(优势)产业(见表3)。
从表3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整体,在省内构成产业集群、经济贡献具有国内影响的主导和优势产业有光电信息、生物技术、医药、钢铁、汽车、纺织、食品、高新技术等,从城市圈各中心城市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率看,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各城市在职能上交叉性大,特色不显,分工不明确,各城市支柱产业同构性严重,重复建设现象普遍,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不显著、内耗性竞争负荷大,这无疑对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分工与协作产生不利影响。
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相似度。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相似度进行分析。根据计算,武汉城市圈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系数在0.75-0.88之间,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城市无论大小、人口多少,各个产业齐全,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4]。
二、结论
1.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分为I、Ⅱ两大类。第1大类为武汉市,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结构,表明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他八城市为第Ⅱ大类,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结构,同时,这八城市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黄石、鄂州、潜江、天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冈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孝感、咸宁、仙桃处初中期过渡阶段,总体来说,圈内各城市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2.以武汉城市圈为整体,在省内构成产业集群、经济贡献具有国内影响的主导和优势产业有光电信息、生物技术、医药、钢铁、汽车、纺织、食品、高新技术等,从城市圈各中心城市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率看,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
3.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布局“大而全,小而全”,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发展。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市区多中心系统及其共生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CJY022;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232:2009年校级重点课题《高校及科研院所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Y09046)
注释:
[1]武汉地方志编委会:《2009武汉城市圈年鉴》第8页.[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小健等:《经济地理学》第17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第113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丹、李娟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 《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分类与比较优势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