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正文

美元化:适用范围分析


一、美元化的概念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宇燕(1999)学者的观点,美元化包括三层涵义:事实美元化、过程美元化和政策美元化。事实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事实,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过程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过程,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策美元化是指作为一种政策,一国或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自动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动。
  事实美元化与过程美元化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美元化的概念,IMF的托马斯·巴林诺给美元化的定义就是:美元化是指一国居民在其资产中持有相当大一部分外币资产(主要是美元),持有这种观点的我国学者李扬、黄金老(1999)等认为,美元化程度可以境内流通的美元现金和美元存款来衡量,即以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存款占广义货币的比率来衡量美元化程度。据IMF统计,1995年,该比率在阿塞拜疆、玻利维亚、柬埔寨、克罗地亚、秘鲁和乌干达都超过50%;1998年,该比率在7个国家中超过50%,在另外12个国家中占30-50%,在其他国家中,一般占15-20%,其中,玻利维亚为82%,土耳其为46%,阿根廷为44%,俄罗斯、波兰、希腊和菲律宾均为20%左右,墨西哥为7%(注: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世界经济》1999第9期)。
  政策美元化实际上主要指官方美元化,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泽民教授(2001)给美元化的定义就是这种官方美元化:美元化是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替代各国或各经济体主权货币的过程,其实质是美国把持全球的货币政策。官方美元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最高形式是别国或经济体全面放弃本位货币,美元成为法偿货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比如巴拿马、波多黎哥、利比里亚、厄瓜多尔等;中级形式是本币的发行必须有十足的美元准备,美元与本币维持固定的比价,比如我国香港特区和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初级形式是单一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由于民间自发的美元化与官方美元化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将以官方美元化为研究内容,并且主要研究官方美元化的高级形式,即完全美元化。从本质上讲,完全美元化是固定汇率制的极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超固定汇率制,即不可逆转的的固定汇率制。从操作的角度看,完全美元化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单边美元化,即美元化国家在不与美国签定任何协定的情况下让美元取代本币;二是双边美元化,指美元化国家与美国签定协定,建立一个两国都必须遵守的体系和规则,实际上是货币联盟的一种。目前为止,双边美元化尚无先例,因此,本文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是指单边美元化。
    二、美元化的成本与收益
  美元化这一政策同其它政策一样,总是有利有弊。在分析实行美元化的成本与收益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已取得共识,大体观点如下(张宇燕,1999;李扬,黄金老,1999;Hanke,Schuler,1999等):
  首先,实行美元化的成本主要在于:第一,美元化经济体将失去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退出选择。汇率政策工具不复存在,当该经济体遇到“不对称冲击”时无法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注:这里“不对称冲击”指经济变化(或外部冲击)对美元区各不同成员国的影响不是同方向的。);因无法进行实际汇率的调整而得不到汇率贬值的好处;若要重新用本币作为法偿货币将是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过程;第二,美元化经济体将失去中央财政发行货币的收入,包括直接的存量损失、流通损失和潜在的铸币税损失。美元化后货币当局不得不向公众和银行购买其存储的本币,最终将铸币税返还给了公众和银行;美元化意味着货币当局将放弃每年为满足货币需求增长而印发新币所得的铸币税收入和现有储备资产的利息收入等等。第三,美元化经济体的真正的中央银行将不复存在,将丧失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和最后贷款人职能,不利于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
  实行美元化的收益主要包括:第一,美元化将降低外汇交易成本与风险,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国投资,从而推动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增强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二,美元化能够有效降低通胀与通胀预期,在那些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国家促进金融中介迅速恢复功能;第三,美元化能够增强货币发行纪律的约束,哪家央行发行的货币稳健,人们就会选择哪种货币,这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第四,美元化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金融深化,也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还有防止资本外流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三、美元化的适用范围
  既然实行美元化的经济体将面临以上所述的种种成本与收益,那么对于某经济体而言,究竟是否应该实行美元化?或者说,美元化究竟适合于什么样的经济体?由于完全美元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超固定汇率制,而双边美元化实际上就是货币联盟的一种,因此,对于美元化的适用范围的研究可以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谈起。所不同的是,最优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一种货币联盟,在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对区域外则统一浮动;而美元化是一国或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取代自己的货币而作为法偿货币。可以认为,美元化是货币联盟的一种初级形式。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OCA)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由罗伯特·蒙德尔(Robert  A.Mundell)于1961年最早提出。继蒙德尔之后,经济学家们纷纷撰文分析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也即一个地区要达到最优货币区所必需的条件。蒙德尔的要素流动性标准认为,在价格工资呈刚性的前提下,是否组成最优货币区主要取决于该区域要素流动程度;麦金农(Ronald  McKinnon,1963)的经济开放标准则将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物品对非贸易物品的比率)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同时,他还指出,相对于大的开放经济区域而言,固定汇率制更适合于小国、开放经济体,即将经济体规模大小、开放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凯南(P.B.Kenen,1969)主张以产品多样化的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标准,也即符合最优货币区域的条件;英格拉姆(J.C.Ingram,1969)侧重于资本帐户研究,他指出金融一体化是一个货币区域达到最优规模的标准;哈伯勒(G.Harberler,1970)和弗莱明(J.M.Fleming,1971)强调只有通货膨胀率非常相近的国家才可能彼此保持固定汇率,这是建立最优货币区域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单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经济学家们开始运用复合判定标准来衡量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最优货币区域,比如,维塞尔(H.Visser,1991)指出判定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1)区域内部具有紧密的贸易关系;(2)区域内部具有较高的劳动力流动性和较灵活的工资及价格机制;(3)区域内部所有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另外,汉森(J.D.Hansen)和尼尔森(J.U.M.Nielson,1997)、雷曼(S.S.Rehman,1997)等也都提出了建立最优货币区域的复合条件。目前,许多经济学家都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从不同角度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一套日臻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西方学者的争论
  尽管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但因为该理论对标准问题存在多种意见,因此,对于美元化究竟适合于什么样的经济体这一问题西方学者仍然存在尖锐的分歧,他们或采取模型分析,或采取实证方法,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泛美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icardo  Hausmann(1999)在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时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所以采取超国家的货币是解决危机的策略,因而提出应在拉美地区实行美元化。但Thomas  D.Willett(2001)认为Hausmann的政策主张有误导性,认为他的政策结论不能从其分析当中逻辑性地导出,因为有许多与美元化有关的其他因素并没有考虑到,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拉美国家的国情都一样。斯坦福大学的Ronald  McKinnon(2001)将分析视角放在在加拿大和东亚国家逐步实行美元化上,认为尽管在这些地区实行完全美元化不大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69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金融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