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现状、问题与对策
管理公司在1997年末还以不便管理为由向投资者返还了27亿美元的投资,但资产规模并未因此缩小。1998年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达到1250亿美元,而净资产仅40亿美元,杠杆高达31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从事的套利交易是赌两种相关债券之间的微小价差,要获利的话必须使用杠杆,把利润放大。这等于拿了公众的钱去玩高风险的游戏。
果然,巨大的杠杆放大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欧洲和美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损失。到1998年9月22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净资产降至5亿美元。次日,纽约联储出面组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14家债权人注资36亿美元实行紧急救助。结果,当初曾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贷款的瑞士联合银行损失6.86亿美元,美国信孚银行损失3.5亿美元,花旗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各损失2亿美元。
当然,在看到以上这些对冲基金的败绩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对冲基金的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据VAN对冲基金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有77%的对冲基金只使用衍生产品来避险,只有1.4%的基金使用衍生产品来提高投资回报。在全部对冲基金中,有30.1%完全不使用杠杆,54.3%的杠杆率在2和1之间,杠杆超过2的对冲基金只有15.6%。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那种专门冲击新兴市场的宏观对冲基金(如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只占对冲基金数量的5%~10%。
四、对冲基金的问题与风险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显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向,就是相当多的银行、券商忽视了对方的潜在风险,大量地向对冲基金融资融券。而一些著名的对冲基金利用其“明星效应”,吸引外部资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对冲基金投资失败,损失的就不止是自己的资产,可能还有那些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这也是美联储出面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来说,对冲基金持有的非杠杆资产并不算多。目前,发达国家市场的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所管理的资金规模有20万亿美元以上。但这些资金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运作方式较为透明,回报也较为有限。而对冲基金以其灵活性和不受监管的地位,具有极大的投资自由度。这样,一边是高回报的引诱,一边是富足的资金在寻找出路,对冲基金便成为一些金融机构的财源。只要这些资金的很小部分流入对冲基金,后果就会十分危险。
一方面,这些不受监管的资金可能剧烈地冲击一些基本面有缺陷的市场,弱肉强食,正如我们在亚洲看到的那样。虽然对冲基金本身的规模尚不够大,但加入杠杆之后的资金规模足以对一些新兴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好比将一个体弱的病人一拳击倒,席卷其财物而去,丢下病人自己慢慢恢复,或等待国际组织动用公共资金来救助。
尽管对冲基金的冲击在客观上释放了导致市场不平衡的能量,但那些基金管理人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帮助调整这些地区的经济。甚至,它们还通过增加这些市场的不平衡来获利。它们往往呼风唤雨、声东击西,使得其他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盲目跟进跟退,把市场推向极端,以达到获利的目的。这样就加大了该地经济调整的成本和代价,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这就好比先把一个人举得高高,再让他摔下。事实上,任何地区的经济都不可能完全没有缺陷,这些问题本来可以在发展中逐步消化和缓解。通过外部冲击的休克疗法来“调整”经济,其代价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另一方面,这些基金一旦失手,也会把杠杆的提供者拉入泥潭。比如,美国最大的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披露,它在对冲基金的贷款总额有32亿美元。象这样的大型机构如果因为对冲基金的损失而发生困难,就可能产生连锁效果,危及整个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和市场信誉。这种情况在经济上升时期可以通过政府组织的紧急救助来解决。但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或下降时期,企业往往踌躇不前,很难组织这样的救助,这就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如果说,对冲基金冲击新兴市场主要给当地经济带来困难,对冲基金的倒闭将对发达市场本身带来巨大的威胁。
五、面对现实,如何应对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新型金融工具的发展很快,各国的监管往往跟不上,而国际金融体制和秩序的建立和协调更显得滞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要求国际组织和监管部门对对冲基金加以约束的呼声渐高。他们认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并不意味着市场可以为投机者所操纵。如果被操纵了,就说明国际金融体制存在缺陷。
但是,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并不认为有必要对对冲基金加以严格监管。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尽管影响很大,但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还很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所作的,即通过对它们债权人的监管来实现对对冲基金的间接管理。”
关于是否要求对冲基金象共同基金那样披露财务杠杆和资本水平,格林斯潘认为:“银行借钱给对冲基金
美国监管当局对对冲基金持上述态度是自然的。对冲基金近年来业绩良好,其盈利行为代表了美国富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而它对别国的冲击并未直接威胁美国经济。因此,协调国际金融监督机制虽然容易得到对冲基金受害国的赞成,但并不容易在所有国家之间形成共识。这意味着,虽然今后对冲基金的内部管理和银行的贷款可能更加慎重,但对冲基金的发展和无约束状态仍将继续。它们仍然可能在适宜的时机和地点兴风作浪。因此,饱受对冲基金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自扫门前雪,对对冲基金的行为予以极大的关注。
人们必须认识到,对一国经济承担责任的不是IMF,也不是其它国际组织,而是该国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对冲基金能否对一国经济构成冲击,一方面取决于该国经济中是否存在一些对冲基金可以利用的问题,这样的机会多不多;另一方面取决于那些伤了元气的大型对冲基金是否已经恢复活力,是否可以继续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显然,后一个方面的条件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应当努力保持本国经济基本面的健康,注意对市场的不平衡进行及时和自觉的调整,不应当用对冲基金的冲击来掩盖政策上的缺陷。同时,需要对证券市场和外部短期资金的流动进行监控,提出披露要求和必要的限制措施。这是在关于对冲基金的国际监管机制尚未建立条件下唯一可行的选择。
金融外汇论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800.html
果然,巨大的杠杆放大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欧洲和美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损失。到1998年9月22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净资产降至5亿美元。次日,纽约联储出面组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14家债权人注资36亿美元实行紧急救助。结果,当初曾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贷款的瑞士联合银行损失6.86亿美元,美国信孚银行损失3.5亿美元,花旗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各损失2亿美元。
当然,在看到以上这些对冲基金的败绩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对冲基金的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据VAN对冲基金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有77%的对冲基金只使用衍生产品来避险,只有1.4%的基金使用衍生产品来提高投资回报。在全部对冲基金中,有30.1%完全不使用杠杆,54.3%的杠杆率在2和1之间,杠杆超过2的对冲基金只有15.6%。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那种专门冲击新兴市场的宏观对冲基金(如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只占对冲基金数量的5%~10%。
四、对冲基金的问题与风险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显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向,就是相当多的银行、券商忽视了对方的潜在风险,大量地向对冲基金融资融券。而一些著名的对冲基金利用其“明星效应”,吸引外部资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对冲基金投资失败,损失的就不止是自己的资产,可能还有那些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这也是美联储出面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来说,对冲基金持有的非杠杆资产并不算多。目前,发达国家市场的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所管理的资金规模有20万亿美元以上。但这些资金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运作方式较为透明,回报也较为有限。而对冲基金以其灵活性和不受监管的地位,具有极大的投资自由度。这样,一边是高回报的引诱,一边是富足的资金在寻找出路,对冲基金便成为一些金融机构的财源。只要这些资金的很小部分流入对冲基金,后果就会十分危险。
一方面,这些不受监管的资金可能剧烈地冲击一些基本面有缺陷的市场,弱肉强食,正如我们在亚洲看到的那样。虽然对冲基金本身的规模尚不够大,但加入杠杆之后的资金规模足以对一些新兴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这好比将一个体弱的病人一拳击倒,席卷其财物而去,丢下病人自己慢慢恢复,或等待国际组织动用公共资金来救助。
尽管对冲基金的冲击在客观上释放了导致市场不平衡的能量,但那些基金管理人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帮助调整这些地区的经济。甚至,它们还通过增加这些市场的不平衡来获利。它们往往呼风唤雨、声东击西,使得其他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盲目跟进跟退,把市场推向极端,以达到获利的目的。这样就加大了该地经济调整的成本和代价,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这就好比先把一个人举得高高,再让他摔下。事实上,任何地区的经济都不可能完全没有缺陷,这些问题本来可以在发展中逐步消化和缓解。通过外部冲击的休克疗法来“调整”经济,其代价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另一方面,这些基金一旦失手,也会把杠杆的提供者拉入泥潭。比如,美国最大的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披露,它在对冲基金的贷款总额有32亿美元。象这样的大型机构如果因为对冲基金的损失而发生困难,就可能产生连锁效果,危及整个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和市场信誉。这种情况在经济上升时期可以通过政府组织的紧急救助来解决。但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或下降时期,企业往往踌躇不前,很难组织这样的救助,这就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如果说,对冲基金冲击新兴市场主要给当地经济带来困难,对冲基金的倒闭将对发达市场本身带来巨大的威胁。
五、面对现实,如何应对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新型金融工具的发展很快,各国的监管往往跟不上,而国际金融体制和秩序的建立和协调更显得滞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要求国际组织和监管部门对对冲基金加以约束的呼声渐高。他们认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并不意味着市场可以为投机者所操纵。如果被操纵了,就说明国际金融体制存在缺陷。
但是,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并不认为有必要对对冲基金加以严格监管。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尽管影响很大,但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还很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所作的,即通过对它们债权人的监管来实现对对冲基金的间接管理。”
关于是否要求对冲基金象共同基金那样披露财务杠杆和资本水平,格林斯潘认为:“银行借钱给对冲基金
当然不希望血本无归。作为对冲基金的交易对手,银行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对方所承担的风险。”
美国监管当局对对冲基金持上述态度是自然的。对冲基金近年来业绩良好,其盈利行为代表了美国富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而它对别国的冲击并未直接威胁美国经济。因此,协调国际金融监督机制虽然容易得到对冲基金受害国的赞成,但并不容易在所有国家之间形成共识。这意味着,虽然今后对冲基金的内部管理和银行的贷款可能更加慎重,但对冲基金的发展和无约束状态仍将继续。它们仍然可能在适宜的时机和地点兴风作浪。因此,饱受对冲基金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自扫门前雪,对对冲基金的行为予以极大的关注。
人们必须认识到,对一国经济承担责任的不是IMF,也不是其它国际组织,而是该国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对冲基金能否对一国经济构成冲击,一方面取决于该国经济中是否存在一些对冲基金可以利用的问题,这样的机会多不多;另一方面取决于那些伤了元气的大型对冲基金是否已经恢复活力,是否可以继续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显然,后一个方面的条件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应当努力保持本国经济基本面的健康,注意对市场的不平衡进行及时和自觉的调整,不应当用对冲基金的冲击来掩盖政策上的缺陷。同时,需要对证券市场和外部短期资金的流动进行监控,提出披露要求和必要的限制措施。这是在关于对冲基金的国际监管机制尚未建立条件下唯一可行的选择。
金融外汇论坛
《`对冲基金:现状、问题与对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