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税务论文 >> 正文

秦汉时期黄淮平原的农业生产


行是和田野广泛种桑养蚕密不可分。《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记河南乐羊子妻为激励丈夫上学,引刀断织机杼,正是民间普遍存在丝织的一个事例。
  颍川是汉代人口稠密生产发展的大郡,《史记》卷四五《韩世家》记秦灭韩,以其地置颍川郡,它毗邻京师,所在大姓宗族横恣。颍阳(今许昌)人灌夫“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田、田园、宗族、宾客为榷利”(注:《史记》卷一○七,《汉书》卷五二《灌夫传》。)。家有食客,并占有陂地、田园的宗族大家,专横一方,很不利于所在种植业的顺利发展。汉宣帝时,太守赵广汉诛灭首恶原、褚等家、豪右震惊,不法行为有所收敛。韩延寿继为郡守,提倡礼让,问民疾苦,消除怨仇,民俗发生了较大变化。黄霸任太守,力倡耕桑、种树、畜养鸡、猪,办事细致公道,在郡八年,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大有发展(注:《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又卷八九《黄霸传》。《通鉴》卷二五,元康三年(前63)。《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通鉴》卷二六神爵三年(前59)。)。颍川属县阳城(登封东南),盛产铁,置铁官。生产铁工具有利当地的生产。汉哀帝绥和二年(前7)秋,颍川大水,免当年租赋。《续汉书·五行志三》记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六月,伤稼”。可证颍、汝等水流与颍川郡农作收成具有密切联系。
  王莽末年,刘秀起兵,更始元年(23)三月,攻下颍川所属昆阳(今叶县)、定陵(今郾城西)、郾县(今郾城),“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随后且攻下颍川。反映颍川郡种植业(谷物)与养殖业(牛马等)的兴旺。汉光武帝在位,密切关注各地垦田和户口的增减,陈留吏牍说,“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河南帝京,多贵显,南阳皇帝老家,多皇亲国戚,权贵们田宅逾制,官吏们是无可奈何。都城近郡颍川,朝廷加倍注意控制,招怀反叛者“遣归附农”,或从外地徙民于颍川、陈留,以使之农作(注:参《后汉书》卷三一《郭jí@②传》,又卷二六《赵熹传》。)。从颍川许人陈shí@⑥主动将绢二疋交给小偷的故事,很可以察知郡内各地桑蚕业很兴旺。
  颍川郡东南的汝南郡与颍川并称为两汉著名大郡,它立郡于汉初。汉武帝时,“汝南、九江引淮,……皆穿渠溉田,各万余顷”(注:《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汉书》卷二九《沟洫志》。)。说明汝南郡引淮水溉田,成就颇不小。汝南上蔡人翟方进十分了解本郡低洼地遭水涝的情况。《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记“汝南旧有鸿却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丞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由是奏请毁陂去水,由是导致旱灾频仍。毁陂以前有陂蓄水,缺水年份可引水灌溉,且养育鱼鳖,予民有利;若是遇上多雨年岁,陂塘水溢,易成灾害。陂既决毁,旱年无水可溉遂致颗粒无收。因此,人们纷纷要求恢复原陂。东汉光武帝时,汝南太守邓晨任命通晓水利的许扬为都水掾,“扬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百姓得其便,旱岁大稔”。陂池恢复了,又新增耕田数千顷,“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他郡”(注:《后汉书》卷一五《邓晨传》,又卷八二上《许扬传》,《水经注》卷三○淮水。)。我们不大明白,两汉鸿却陂存在时,人们是否利用陂水种稻,可以肯定的是自东汉初年修理陂池后,汝南郡已置有若干水稻田。
  《后汉书》卷二九记汉明帝时,鲍昱在汝南,“郡多陂地,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同一件事,《北堂书钞》卷七四《太守》引《续汉书·鲍昱传》云:“昱为汝南太守,郡多陂池,永恒不足,作方梁石洫止之,水方足也”。二书所记不同,很可能是分别就水旱不同年岁情况而言。但同样说鲍昱在职,以石为梁,作水门,且有桥梁相通,便于排泄或截止水流,既然都说“作方梁石洫”,应是有利于农作。只是不清楚,水稻田仍否继续存在,有无新的发展,但“溉田倍多,人以殷富”,应是种植业大发展的结果。
  汝南地势低洼,易遭水患,《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记高后四年(前184)秋,汝水流800余家。元帝永光五年(前39)夏秋大水,汝南、颍川等地大雨,“坏乡聚民舍,水流散人”,水灾害人实是不浅。《后汉书》卷四三记:和帝时,何敞在汝南,“修理tóng@⑦阳旧渠(河南新蔡北),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汝河上的tóng@⑦阳旧渠未知建于何时。东汉中叶,经过修浚,垦田大增。两汉地志均记汝南郡有富陂县,东汉光武建武二年(26)封王霸为富陂侯。《水经注》卷三○淮水注引《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光九年(87)分汝阴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今皖北阜阳南)。这充分揭示了水利对农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汉书》卷五三记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阳东北)人周燮“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非身所耕渔则不食”。山坡陂田应是水稻田,陂池养鱼,在淮北地区养鱼种稻,颇具有新的特色。《后汉书》卷八二上记汝南平舆(今平舆县北)人廖扶将家中积存数千斛谷物在荒年分与宗族姻亲。平舆在正阳北,家中的积谷大概是粟,那些宗族姻亲自是困难户。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北)人黄宪“家世贫贱”,“父为牛医”,他为当地耕牛治病,极有利于耕畜饲养,并推动农作发展。至于精研尚书,八代皆为博士的汝南太守欧阳歙,竟坐赃千余万,自是文化人中的败类。
  汝、颍以外,陈留郡治今开封东南,秦汉之际,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说明秦汉之际其地旱作已相当好。东汉建武初,浚仪(今开封)令乐浚说,武帝元光时(前134-127),“人庶炽甚,缘(河)堤垦殖”。是知武帝前期,众多百姓集居在黄河堤岸,努力垦种一切可耕之地。其后,河决瓠子(濮阳)二十余年不修,“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注:《后汉书》卷七六《王景传》。),随着黄河决口,河水横流,破坏耕地,漂溺人民,人们畏惧黄泛,居民由此大为减少。河渚低洼地牧草丛生,长垣(河南长垣)人吴yòu@⑧家贫,“常牧豕于长垣泽中”。与他相类似的公孙弘、梁鸿、孙期等也都在汉代牧豕为生。《后汉书》卷七六记考城(今民权县东北)人仇览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役以田桑,严设科罚”。他重视种植粮食,又留意林果

菜疏以及畜养,桑蚕兼及农家子弟的识字、就学等方面,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局部地域的繁荣和发展。
  梁国位于陈留郡东南,汉文帝窦后所生刘武由代王转封梁王,《汉书》卷四七记,“梁孝王以爱亲故,王膏腴之地,……百姓殷富”。汉景帝时,吴、楚、胶东、胶西、淄川、济南、赵等七国发动叛乱,聚兵击梁,“梁王城守睢阳(今商丘)。……梁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之高阳(杞县南),四十余城,多大县”。梁王坚决阻击,杀虏叛军甚多。孝王利用当地的财富,筑东苑,大治宫室,府库大为充实。
  梁国以南的沛郡,即今皖北宿州地域,汉属豫州。北境亳州,是上古商汤都邑,《汉书》卷二八下称,“其民犹有先王遗风,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续汉书·郡国志二》,称“谯刺史治”,曹腾、曹操、华陀等人都是沛国谯人,谯是汉代军事要地之一,两汉不少战役都在谯地进行。南阳集团出身的光武帝刘秀也曾亲临谯县视察,军事政治地位相当重要。若就农事而言,直至汉魏之际,当地生产极不兴旺。
  需要指出,豫东地势低洼,水涝易成灾,河决为害尤大。《汉书·食货志》记武帝时,“河决,灌梁(今商丘)楚(今徐州)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堤塞河,辄坏决,费不可胜计”。筑堤塞河防水,一俟坏决,危害更甚。后来,虽如《沟洫志》所冷言,“卒塞瓠子(濮阳西南),……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地复宁,无水灾”。所称无水灾,只是相对洪水而言,平原大地其实仍是水灾不少。西汉成帝“元始二年(前15)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害,人相食”。安帝延平元年(106)“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诏以宿麦不下,赈赐贫人”。永初元年(107),从南方扬州五郡调运租米赡给陈留、梁国等受困贫民。诸州郡地势低洼,常受水困扰,生产很不稳定。
  《史记》卷二六《河渠书》云:“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在豫鲁平原诸地穿渠引水以利灌溉,史家说是“莫足数”,众多水渠引水溉田,很有利于农业生产使用。现今尚传世的《管子》,成书时间复杂,学界大多认定其中《治国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80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税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