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宜从稳健转为积极稳健并注重其结构性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而对积极财政政策更为关键的担忧还是财政风险问题。关于财政风险的评价,国际上有两个通行指标,一是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按照2002年初的财政预算,我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3098亿元,而国债余额相应将达到18700亿元。根据目前经济成长态势,2002年我国GDP将增长8%。那么,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99%,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8.05%,仍然处于国际公认安全线之内。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毕竟不能长期化,否则迟早会形成财政危机。同时,一个对财政赤字长期高度依赖的经济,很难保证投资决策高度有效,很容易酿成道德风险。
当我们回顾经济政策作用的时候,从表象上来看,扩张财政的目的在于阻止经济衰退。而从实质上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点更在于当经济增长失去自我成长动力的时候,为经济补足必需的增长动力。一旦经济中这种自发增长机制逐渐形成,财政扩张就到了考虑淡出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年来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国民经济中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事实上已为财政政策淡出创造了良好条件(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择要)2002年第43号)。
(二)货币政策不上去,财政政策也难淡出
当经济过热的时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紧缩银根的方式,成功地为经济降温。但是,一旦经济处于低谷,扩张性政策却很难使得经济重新活跃起来,这也是经济不景气时往往更多依赖财政政策的一个原因。因此,如果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财政政策淡出就很困难。
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更主要依赖于市场,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带有一种政府色彩。所以,如果能够用积极的货币政策补充财政政策的缺位,将有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而且,从我国物价走势来看,除2月以外(通货膨胀率为0),2002年1到11月通货膨胀率全部为负。看来,全年物价水平负增长已成定局。这实际已经为用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这样做至少现实没有通货膨胀危险。而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表现积极与世界供给普遍大于需求导致通缩的格局也并不抵触。
就货币供给情况来言,2002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6.6%,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8.5%,增长幅度是2000年10月份以来最高的。根据目前货币供给增长的态势判断,我国2002全年M2同比增长应超过16%。如何看待今年的货币供给状况?未来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应当维持在一个怎样的水平呢?如果简单从广义货币M2增长率应大于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增长之和角度考虑,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显然是适度的。必须看到,获得这一结果实属不易。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中央银行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包括下调存贷款利率,刺激投资增长;增加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改进支农服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但是,如果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全盘考虑,从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角度出发,未来货币政策仍然可对广义货币供给增长幅度稍做上调,考虑维持在16~18%增长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