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悖论到碳伦理:关系与反思
从碳悖论到碳伦理:关系与反思
口郭强1汪斌锋z
内容摘要:碳伦理的重建是伴随着高碳与低碳的流动关系开始的,以碳流动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关系将社会关系裹挟其中,传统社会伦理基础已经被碳流动形成的关系所动摇,高碳社会依赖倡导的发展伦理遭受质疑。低碳发展的可能悖论与新的发展伦理思考——一场结构性的反思伦理将在碳流动的关系中重建。
关键词高碳发展模式(高碳依赖症)碳悖论碳伦理
作者1郭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2汪斌锋,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上海:200237)
当碳成为问题的时候,生存也成为问题,不仅关乎人,还关乎人类一直以来居住的土地——地球。碳成为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以高碳流动为特征呈现的。人类对于碳的使用与人类作为存在物一同诞生,甚至碳本身的生命流动先于人类而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碳”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在时间长度上与实证方法上都无法明证碳是个问题。可是当人类征服这个星球之后,碳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世界为之改观的时候,碳就成为问题。因而碳伦理讨论的更多的是作为碳流动关系中发展的伦理学问题。
碳:三个相关的问题
碳对于改变地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的科学数据来看,人类基本上是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维持。高碳的使用使得人类将地球存储的大量碳资源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这种释放使得地球的稀释量无法承受——碳容忍问题。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现有科学技术对碳严重依赖,以下三个问题成为强相关:1.当下的化石能源能使用多少年?2.这个使用年限内地球能否具有稀释碳排放的能力?3.当前面两个问题发生时,人类的生存是否可能?当三个问题依次或者叠加发生时,人类目前能预料的可怕后果远非现在所能够想象的。
以下,行政管理论文 我们试图依次解答这三个问题。
依据今天碳的使用量和开采能力,同时保持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进步忽略),以三大化石能源为代表的地球资源将分别以表一所示的速度耗竭。表一告诉我们:化石能源或者说高碳使用下的化石能源不可持续,石油和天然气的已探明储量将在本世纪基本告罄,因此这个问题进而转化为能源从何而来?人类将去往何处?
第二个问题是地球能否保证人类及其相关物种生命繁衍下的碳容忍问题。地球在上亿年的形成过程中将流动碳转化成固态碳存放进地球的身体;而今天的碳使用,人类仅用了200多年将固态碳重新转化成流动碳释放出来。这种形态的转换使得地球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稀释如此大的排量,于是物种的加剧灭绝、地球的气候环境恶化等问题纷至沓来,自诩地球主人的人类开始意识到作为地球一部分生存的可能。很明显,地球并不具有短时间内稀释碳流动的能力,即便有,后果也是不堪设想,人类不可能等到最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才去审视自己的过错。
而当第一个问题遇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第三个问题的严重性加剧。反思和追问成为救赎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什么时候让这种情况变得糟糕的?这要求我们追根溯源碳使用的兴起——高碳经济。
高碳经济与高碳社会
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几乎是以碳的大规模使用为特征的,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先进关键要看这个社会的生产力,而判断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先进要看代表这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工具(马克思语)。因此,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几乎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例如,近现代的开始便是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然而,殊不知,这本身也是高碳使用的标志之一,随着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时代的开启,现代社会也就变成了以高碳为特征的社会。再如,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汽车和电力的大规模使用,却加剧了以高碳为主导的能源流动,化石能源被高速传导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碳的大规模使用和流动打破了空间与领域,全球的碳化与各领域的碳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现代的生产方式与交通方式更是将碳的使用带入全球各地,首先在空间上完成了全球碳化的过程。而碳本身是在全球碳的储量和碳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流动的,这种流动伴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扩张,资本与碳能源的交融进而加速碳化。与此同时,各个领域相继被碳化,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几乎完全围绕着碳能源的使用展开。而整个经济运行机制似乎是不断地将各种形态的碳在地球各个区间内搬运,经济在这种意义上更像是个实现碳形态转化与附加值的搬运工。一切看似和碳无关的东西都包含着碳的胎记与动力,社会价值的评判与道德体系也遭受高碳的冲击,社会分层开始以碳的流动为标志。
产品的高级与否直接与附加在产品本身的碳技术相关,不但取决于碳的附加含量还包括碳使用的程度,例如,稀缺和高贵的产品往往经过较长时间或者较为高级的工艺.这些时间和工艺上的能量几乎完全以碳的聚集与碳的流动为特征呈现。而消费和使用该产品的人本身也被打上了高级人士的符号,格调与精细成为品质,品质之下却是以碳化的程度为标志。基于此,社会便开始以消耗碳能量为特征将人分层开来,社会价值的取向和人流动的方向与碳流动的方向结合起来。高碳地区与低碳地区、高碳阶层与低碳阶层也分离开来。例如,当前美国人均碳排量29吨/年,中国碳排量不到5吨/年。而中国本身的碳排量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也很大,上海碳排量10吨/年,已经接近欧洲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中西部农村的碳排量却平均不到1.5吨/年。人便开始从低碳地区向高碳地区流动,向往高碳的生活,因为高碳本身代表较高的生活品质,代表对地球能源消耗和占有的能力。这种高碳的生活方式下所蕴含着的伦理关系成为高碳使用潜在而强劲的推动力,甚至有哲学家预言这种趋势已经裹挟进人的本性.开始塑造着人类高碳的性格。高碳伦理被牢固地构建起来。
由于高碳的社会关系伦理强化高碳的使用,高碳本身又不可持续,因此,碳悖论成为必然。
低碳成为历史趋势有两个前提:一是碳本身的不可持续,尤其是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大规模的使用,有限年内必然告罄。二是高碳排放使得人类生存面临挑战。这两个前提使得人类不得 《从碳悖论到碳伦理:关系与反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856.html
口郭强1汪斌锋z
内容摘要:碳伦理的重建是伴随着高碳与低碳的流动关系开始的,以碳流动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关系将社会关系裹挟其中,传统社会伦理基础已经被碳流动形成的关系所动摇,高碳社会依赖倡导的发展伦理遭受质疑。低碳发展的可能悖论与新的发展伦理思考——一场结构性的反思伦理将在碳流动的关系中重建。
关键词高碳发展模式(高碳依赖症)碳悖论碳伦理
作者1郭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2汪斌锋,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上海:200237)
当碳成为问题的时候,生存也成为问题,不仅关乎人,还关乎人类一直以来居住的土地——地球。碳成为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以高碳流动为特征呈现的。人类对于碳的使用与人类作为存在物一同诞生,甚至碳本身的生命流动先于人类而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碳”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在时间长度上与实证方法上都无法明证碳是个问题。可是当人类征服这个星球之后,碳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世界为之改观的时候,碳就成为问题。因而碳伦理讨论的更多的是作为碳流动关系中发展的伦理学问题。
碳:三个相关的问题
碳对于改变地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的科学数据来看,人类基本上是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维持。高碳的使用使得人类将地球存储的大量碳资源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这种释放使得地球的稀释量无法承受——碳容忍问题。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现有科学技术对碳严重依赖,以下三个问题成为强相关:1.当下的化石能源能使用多少年?2.这个使用年限内地球能否具有稀释碳排放的能力?3.当前面两个问题发生时,人类的生存是否可能?当三个问题依次或者叠加发生时,人类目前能预料的可怕后果远非现在所能够想象的。
以下,行政管理论文 我们试图依次解答这三个问题。
依据今天碳的使用量和开采能力,同时保持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进步忽略),以三大化石能源为代表的地球资源将分别以表一所示的速度耗竭。表一告诉我们:化石能源或者说高碳使用下的化石能源不可持续,石油和天然气的已探明储量将在本世纪基本告罄,因此这个问题进而转化为能源从何而来?人类将去往何处?
第二个问题是地球能否保证人类及其相关物种生命繁衍下的碳容忍问题。地球在上亿年的形成过程中将流动碳转化成固态碳存放进地球的身体;而今天的碳使用,人类仅用了200多年将固态碳重新转化成流动碳释放出来。这种形态的转换使得地球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稀释如此大的排量,于是物种的加剧灭绝、地球的气候环境恶化等问题纷至沓来,自诩地球主人的人类开始意识到作为地球一部分生存的可能。很明显,地球并不具有短时间内稀释碳流动的能力,即便有,后果也是不堪设想,人类不可能等到最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才去审视自己的过错。
而当第一个问题遇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第三个问题的严重性加剧。反思和追问成为救赎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什么时候让这种情况变得糟糕的?这要求我们追根溯源碳使用的兴起——高碳经济。
高碳经济与高碳社会
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几乎是以碳的大规模使用为特征的,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先进关键要看这个社会的生产力,而判断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先进要看代表这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工具(马克思语)。因此,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几乎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例如,近现代的开始便是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然而,殊不知,这本身也是高碳使用的标志之一,随着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时代的开启,现代社会也就变成了以高碳为特征的社会。再如,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汽车和电力的大规模使用,却加剧了以高碳为主导的能源流动,化石能源被高速传导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碳的大规模使用和流动打破了空间与领域,全球的碳化与各领域的碳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现代的生产方式与交通方式更是将碳的使用带入全球各地,首先在空间上完成了全球碳化的过程。而碳本身是在全球碳的储量和碳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流动的,这种流动伴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扩张,资本与碳能源的交融进而加速碳化。与此同时,各个领域相继被碳化,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几乎完全围绕着碳能源的使用展开。而整个经济运行机制似乎是不断地将各种形态的碳在地球各个区间内搬运,经济在这种意义上更像是个实现碳形态转化与附加值的搬运工。一切看似和碳无关的东西都包含着碳的胎记与动力,社会价值的评判与道德体系也遭受高碳的冲击,社会分层开始以碳的流动为标志。
产品的高级与否直接与附加在产品本身的碳技术相关,不但取决于碳的附加含量还包括碳使用的程度,例如,稀缺和高贵的产品往往经过较长时间或者较为高级的工艺.这些时间和工艺上的能量几乎完全以碳的聚集与碳的流动为特征呈现。而消费和使用该产品的人本身也被打上了高级人士的符号,格调与精细成为品质,品质之下却是以碳化的程度为标志。基于此,社会便开始以消耗碳能量为特征将人分层开来,社会价值的取向和人流动的方向与碳流动的方向结合起来。高碳地区与低碳地区、高碳阶层与低碳阶层也分离开来。例如,当前美国人均碳排量29吨/年,中国碳排量不到5吨/年。而中国本身的碳排量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也很大,上海碳排量10吨/年,已经接近欧洲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中西部农村的碳排量却平均不到1.5吨/年。人便开始从低碳地区向高碳地区流动,向往高碳的生活,因为高碳本身代表较高的生活品质,代表对地球能源消耗和占有的能力。这种高碳的生活方式下所蕴含着的伦理关系成为高碳使用潜在而强劲的推动力,甚至有哲学家预言这种趋势已经裹挟进人的本性.开始塑造着人类高碳的性格。高碳伦理被牢固地构建起来。
由于高碳的社会关系伦理强化高碳的使用,高碳本身又不可持续,因此,碳悖论成为必然。
低碳成为历史趋势有两个前提:一是碳本身的不可持续,尤其是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大规模的使用,有限年内必然告罄。二是高碳排放使得人类生存面临挑战。这两个前提使得人类不得 《从碳悖论到碳伦理:关系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