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城县回归经济现象研究
湖北通城县回归经济现象研究
伍珂(武汉科技大学,武汉430081)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12-0056-CA
摘要: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回归经济作为这几年出现的新型模式,在县域发展中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分析湖北省通城县回归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回归经济的特点,对这种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对通城县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模式;回归经济;就业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12-0056-02
(一)通城人的浓厚乡土情结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通城县县委、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便明确提出了实施“回归工程”的战略目标,采取“以情感人谋回归、外派打工促回归、依托回归带回归、全民动员引回归”的举措,把“回归工程”与带动全民创业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人员,谋求发展机遇,争取发展空间,大力营造“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大环境。在地理条件、政策环境、资源优势趋同的情况下,投资人的感情倾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投资的地域性选择上,这种乡土情结的趋向就将不自觉的发挥影响。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发展本地经济,通城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其主要作法是以乡情亲情为纽带,通过每年召开同乡会、联谊会等方式,宣传家乡引资政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制定出台了“土地全送、规费全免、税收全奖、服务全程”等优惠政策,建设一流工业园区“筑巢引凤”。每年,县委、县政府拿出300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回归企业纳税大户,还给予回归企业融资项目、人才、物流、机制保障等,千方百计抓好劳动用工、劳动关系协调、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农民工回归企业营造发展空间。多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走出去,拜访在外打拼创业的通城籍老板;大年三十,还要设宴款待回乡创业精英。此外,县里还想方设法解决老板亲属的困难,解除老板的后顾之忧,并播放宣传片,让他们感受家乡发展的脉搏,父老亲情的召唤。
(一)回归经济的主体
通城县回归经济主体主要被划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本地的外出创业者群体,他们在外地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有了投资家乡的能力和欲望。二是外出打工者群体。这个群体虽然没有第一种人那样具备相当雄厚的财力,但是他们通过多年的闯荡,获得了部分的资金积累,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只要本地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他们回乡创业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三是家乡在当地的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有些人可能本人并不是当地人,但是只要他的祖籍或者有亲戚在当地,也可以作为争取的对象,这样的人和当地有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四是第二故乡在当地的人士。即在本地从事过创业或者是工作过的群体,这些人对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也会具备相当感情,也可以作为积极争取的对象。要实现投资人的经济回归,重点是要做好与回归主体之间的感情联络,发掘投资主体与当地的情感渊源。
(二)回归经济的方式
1.资金回归。资金回归可以看成是回归经济的最初级的形式。外出创业人员通过捐款、集资等方式来支持家乡建设,这些项目一般都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为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募捐。这种资助性质的回流是回归经济发展的较低层面,带有无偿捐助的特点,也不要求当地政府给予相应的回报。带回的款项可以缓解家庭生活的困境,创造一个相对较为优化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消费,不过这样的资金是处于完全消耗状态的货币,并不形成保值增值,因而该方式对家乡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2.技术回归。即外出创业者、务工者在学到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后将技术带回家乡进行产业移植,促进当地的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回归方式从短期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技术储备转化为经济成果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给予技术回归者以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和市场开拓早期的困难,以便形成本地优势产业。今年36岁的丽尔家日用品有限公司经理黎尧文,1993年从通城南下东莞,以打工仔的身份,进入东莞一家台资企业,掌握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方法。“别人可以当老板,自己怎么不能当?”在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后,2001年,他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几年下来,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并成功打人欧美、中东等市场,年出口额达1000余万元。今年,又在通城投资8000万元兴建生产线。
3.人才回归。人才回归是回归经济发展到了较高层次的产物。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那种能起领头羊作用的人物。人才对本地经济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资金回归和技术回归。县里在积极引导通城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的同时,突出“贡献回归”、“能人回归”;突出关联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和提升档次招商,着重引进一批与该县现代四大支柱产业配套的、互补的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以及“三高一低”(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含量和低消耗)项目;突出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激活动力,推动乡镇、单位招商,并带动全民招商。从以情招商到以商招商,以“理”招商,求“实”招商,“立体”招商,通城人又在推进新一轮“回归”。川流发电机项目总投入10亿元,是通城籍老板徐明海从台湾引进的高科技项目,国家发改委曾授意将该厂建在上海或者武汉,但该项目的发起人徐明海却心有所属:要建设该项目,必须是在通城,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如今,该项目已正式与通城县政府签订投资协议。
4.价值回归。在回归经济的几种方式当中,层次最高的应该属价值回归,也就是外出创业者将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带回家乡,并在家乡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氛围和思路。资金、技术、人才都是可以复制的,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发挥效应,唯独价值观的生成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农村中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有很强生命力的,它将不自觉地影响人 《湖北通城县回归经济现象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875.html
伍珂(武汉科技大学,武汉430081)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12-0056-CA
摘要: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回归经济作为这几年出现的新型模式,在县域发展中起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分析湖北省通城县回归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回归经济的特点,对这种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对通城县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模式;回归经济;就业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12-0056-02
(一)通城人的浓厚乡土情结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通城县县委、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便明确提出了实施“回归工程”的战略目标,采取“以情感人谋回归、外派打工促回归、依托回归带回归、全民动员引回归”的举措,把“回归工程”与带动全民创业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人员,谋求发展机遇,争取发展空间,大力营造“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大环境。在地理条件、政策环境、资源优势趋同的情况下,投资人的感情倾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投资的地域性选择上,这种乡土情结的趋向就将不自觉的发挥影响。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为发展本地经济,通城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其主要作法是以乡情亲情为纽带,通过每年召开同乡会、联谊会等方式,宣传家乡引资政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制定出台了“土地全送、规费全免、税收全奖、服务全程”等优惠政策,建设一流工业园区“筑巢引凤”。每年,县委、县政府拿出300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回归企业纳税大户,还给予回归企业融资项目、人才、物流、机制保障等,千方百计抓好劳动用工、劳动关系协调、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农民工回归企业营造发展空间。多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走出去,拜访在外打拼创业的通城籍老板;大年三十,还要设宴款待回乡创业精英。此外,县里还想方设法解决老板亲属的困难,解除老板的后顾之忧,并播放宣传片,让他们感受家乡发展的脉搏,父老亲情的召唤。
(一)回归经济的主体
通城县回归经济主体主要被划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本地的外出创业者群体,他们在外地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有了投资家乡的能力和欲望。二是外出打工者群体。这个群体虽然没有第一种人那样具备相当雄厚的财力,但是他们通过多年的闯荡,获得了部分的资金积累,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只要本地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他们回乡创业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三是家乡在当地的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有些人可能本人并不是当地人,但是只要他的祖籍或者有亲戚在当地,也可以作为争取的对象,这样的人和当地有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四是第二故乡在当地的人士。即在本地从事过创业或者是工作过的群体,这些人对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也会具备相当感情,也可以作为积极争取的对象。要实现投资人的经济回归,重点是要做好与回归主体之间的感情联络,发掘投资主体与当地的情感渊源。
(二)回归经济的方式
1.资金回归。资金回归可以看成是回归经济的最初级的形式。外出创业人员通过捐款、集资等方式来支持家乡建设,这些项目一般都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为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募捐。这种资助性质的回流是回归经济发展的较低层面,带有无偿捐助的特点,也不要求当地政府给予相应的回报。带回的款项可以缓解家庭生活的困境,创造一个相对较为优化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消费,不过这样的资金是处于完全消耗状态的货币,并不形成保值增值,因而该方式对家乡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2.技术回归。即外出创业者、务工者在学到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后将技术带回家乡进行产业移植,促进当地的科技水平的提高。这种回归方式从短期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技术储备转化为经济成果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给予技术回归者以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和市场开拓早期的困难,以便形成本地优势产业。今年36岁的丽尔家日用品有限公司经理黎尧文,1993年从通城南下东莞,以打工仔的身份,进入东莞一家台资企业,掌握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方法。“别人可以当老板,自己怎么不能当?”在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后,2001年,他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几年下来,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并成功打人欧美、中东等市场,年出口额达1000余万元。今年,又在通城投资8000万元兴建生产线。
3.人才回归。人才回归是回归经济发展到了较高层次的产物。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那种能起领头羊作用的人物。人才对本地经济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资金回归和技术回归。县里在积极引导通城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的同时,突出“贡献回归”、“能人回归”;突出关联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和提升档次招商,着重引进一批与该县现代四大支柱产业配套的、互补的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以及“三高一低”(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含量和低消耗)项目;突出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激活动力,推动乡镇、单位招商,并带动全民招商。从以情招商到以商招商,以“理”招商,求“实”招商,“立体”招商,通城人又在推进新一轮“回归”。川流发电机项目总投入10亿元,是通城籍老板徐明海从台湾引进的高科技项目,国家发改委曾授意将该厂建在上海或者武汉,但该项目的发起人徐明海却心有所属:要建设该项目,必须是在通城,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如今,该项目已正式与通城县政府签订投资协议。
4.价值回归。在回归经济的几种方式当中,层次最高的应该属价值回归,也就是外出创业者将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带回家乡,并在家乡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氛围和思路。资金、技术、人才都是可以复制的,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发挥效应,唯独价值观的生成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农村中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有很强生命力的,它将不自觉地影响人 《湖北通城县回归经济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