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消费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
(二)近年来我国消费特点的成因分析
由消费与各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消费特点的成因。这也是探讨当前消费活动机理的一个重要角度。
1.供给约束解除是消费增长稳定性增强的基本原因
消费增长稳定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约束解除,生产与消费关系发生了改变。在生产和消费一般关系的范畴内,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具体特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放权让利的过程,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从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比例看,1978年为31.6∶17.9∶50.5,1994年为10.9∶19.5∶69.6①。居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9.1个百分点。根据比例的这一变化计算,1978~1994年居民收入(可比价)年均增长12.07%,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率(9.85%)高2.22个百分点。在收入支持下,长期低消费蓄积的消费需求能量快速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以生产资料生产为主的重型生产结构,满足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不足。这就形成了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总量格局,使生产和供给成为决定消费变化的主导方面。在这一格局下,生产和供给的规模一方面扩张很快,另一方面波动幅度也比较大。1978~1995年期间,GDP增长率的落差最大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参见图2),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受外汇支付能力的限制,进口增长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参见图2)。在生产和供给主导下,消费的波动幅度必然也较大。
图2 1978~1995年GDP增长率的轨迹
图3 1979~1995年进口增长率的轨迹
当生产与供给能够充分满足消费需求时,如前面指出的,消费成为决定生产和供给的主导方面。此时,决定消费变化的主要是收入、预期和财富效应。1998~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提高了。与1992~1997年比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3.5个百分点,降低了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2.2个百分点,降低了2.2个百分点(参见表3和图4)。居民储蓄存款则持续增长(参见表4和图5)。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方面对居民支出预期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弱;而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则改善了居民收入方面的预期。居民预期逐步趋于正常。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消费增长的稳定性必然提高。
表3 1992~200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表3: 1992-200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9.65 9.53 8.51 4.88 3.89 3.42 5.77 9.31 6.41 8.5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 5.92 3.18 5.04 5.3 8.99 4.59 4.3 3.79 2.11 4.2
图4 1992~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轨迹
表4 1992~2001年的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
图5 城乡人均储蓄存款(可比价,元)
2.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持续增长,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这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原来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内,消费的扩大主要集中在基本消费①领域,而且还受到生产和供给能力的约束。这就使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受供给情况的限制,还出现了一些反复的波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出现过下降以后重新提高的情况。在收入持续增长、生产和供给能力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城镇居民在9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在90年代末期基本消费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城镇居民粮食、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减少,家禽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特别是在外就餐的支出增长很快;消费支出中衣着的比重则不断降低
。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下降,肉、禽、蛋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衣着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城镇居民户均财产达到22.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达7.98万元);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包括住房制度改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消费信贷、延长假日等),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提高,价格水平较低等);这就将居民推入了改善住、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生活,具有更高价位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领域。这一变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应该注意到,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总量的扩大是相互影响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也推动了消费的较高水平增长。
3.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是最终消费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供给约束的解除,标志着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重大改变,即从生产和供给约束消费,转变为消费约束生产和供给。这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从粗放转为集约,从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在前一个时期,供给对消费形成了强制性约束,相应提高了储蓄和积累的比重。供不应求引起价格水平不断提高,加之高储蓄和高积累,支持了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这些在GDP使用中就表现为投资率提高,最终消费率降低。在消费约束生产和供给的情况下,一方面消费品和服务供应充裕,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价格低廉,必然促进消费更快增长;另一方面,价格走低,市场竞争激烈,对生产投资活动会形成一定的抑制,资金剩余和利率下降,对储蓄和积累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GDP使用中就表现为最终消费率提高,投资率降低。
生产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环节,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消费约束的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市场终端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对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无疑非常重要。但最终消费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符合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决定。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结构变得更加“迂回”了。在总需求中,中间需求的比重提高;在中间需求中,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比重下降,制成品需求比重提高。因此投资率是决定一国工业化速度的决定性因素①。目前我国社会资金和资源存在一定剩余,劳动力供给充裕,市场空间广阔,因
此,在积极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加快解决阻碍企业自主投资增长的体制问题,提高消费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积累和消费比例。
表5 1978~2001年消费在GDP中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