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
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创造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是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捷径。首先,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对外转移产业是分步的,而不可能一次将某个产业的上下游生产环节全部转移出去,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决定了转移进来的产业的市场不可能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而必然有一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当大的比重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如果没有适合开展加工贸易的条件,即高效率的进出口体制、投入品与产品的价格不受扭曲,发达国家的企业就难以向这样的国家转移产业。可以说,加工贸易是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加工贸易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内生产环节分工为主,除了特定的产业如国防工业,即使是发达国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某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例如,美国作为IT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芯片的设计生产、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等高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其所需的板卡、计算机外设等,均依赖于进口,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进口,在美国可能连一台PC机都难以组装出来。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在很多制造业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产业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因此,只有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与制造能力,参与国际分工。第三,加工贸易的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尽管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所从事的生产制造活动,大多是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但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必然会导致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同时还会将一些本土产业纳入加工贸易引致的国际生产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当产业链较短时,加工贸易的生产活动具有“无根工业”或“飞地工业”的特点,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工资水平上涨后极易发生迁徙,随着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不断加长,产业相互配套,使加工贸易活动得以扎下根来,成为本土制造业的一部分,从而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加工贸易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19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2414.37亿美元,增长了约145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1年的47.4%,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高达55.4%。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突破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约束。在供给方面,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生产要素不均衡的严重约束,即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要素短缺,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闲置与浪费。在需求方面,国内市场需求难以吸纳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恰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在供给方面,开展加工贸易引进了国内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与我国过剩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形成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能力;在需求方面,国际市场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了有效的需求。
透视我国加工贸易对工业化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工贸易直接带动资源投入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能力。首先,加工贸易将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纳入制造业。由于我国尚没有关于加工贸易的专门统计,因此难以给出加工贸易从业人数的准确数据,但是,按有关部门和研究成果估计,加工贸易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以往的农业部门转入制造业的。其次,加工贸易吸引大量资金(特别是外商投资)进入我国的制造业。在吸引外商投资制造业方面,加工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据估计,对外开放以来,直接或间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占全部制造业外资的比重约在80%左右。 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与以往封闭环境中推进进口替代战略所实现的制造能力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加工贸易所形成的制造能力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是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当我国市场逐渐开放后,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制造业企业在强大的国际竞争面前陷入困境,充分暴露其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缺陷。相形之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不断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在局部地区,加工贸易创造了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奇迹。世人瞩目、国人自豪的“珠三角”经济发展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缩影。值得指出的是,1998年深圳市加工贸易占工业总产值的77%,占全部出口的86.3%(综合开发研究院加工贸易课题组,《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材料),2001年前七个月东莞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98.6%(2001年本课题组在东莞调研时,东莞市外经局提供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加工贸易,2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奇迹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第二,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以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工贸易带来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在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据本课题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母公司先进水平的占2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7%。
加工贸易发展直接带来了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加工贸易,这样惊人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加工贸易的快
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强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爱立信、IBM、英特尔、惠尔浦、富士康等知名跨国公司都已经在华设立了研究发展机构,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研发水平,在IT等新兴产业中,尤其明显。
对技术开发的重视促进了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据课题组调查,近年来,技术有很大进步的加工贸易企业占29.9%,有一定进步的占61.5%,保持原状或有一定退步的分别占7.3%和1.3%。
再次,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加工贸易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加工贸易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是最具说服力的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7944.html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创造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是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捷径。首先,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对外转移产业是分步的,而不可能一次将某个产业的上下游生产环节全部转移出去,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决定了转移进来的产业的市场不可能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而必然有一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当大的比重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如果没有适合开展加工贸易的条件,即高效率的进出口体制、投入品与产品的价格不受扭曲,发达国家的企业就难以向这样的国家转移产业。可以说,加工贸易是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加工贸易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内生产环节分工为主,除了特定的产业如国防工业,即使是发达国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某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例如,美国作为IT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芯片的设计生产、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等高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其所需的板卡、计算机外设等,均依赖于进口,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进口,在美国可能连一台PC机都难以组装出来。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在很多制造业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产业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因此,只有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与制造能力,参与国际分工。第三,加工贸易的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尽管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所从事的生产制造活动,大多是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但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必然会导致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同时还会将一些本土产业纳入加工贸易引致的国际生产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当产业链较短时,加工贸易的生产活动具有“无根工业”或“飞地工业”的特点,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工资水平上涨后极易发生迁徙,随着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不断加长,产业相互配套,使加工贸易活动得以扎下根来,成为本土制造业的一部分,从而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加工贸易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19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2414.37亿美元,增长了约145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1年的47.4%,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高达55.4%。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突破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约束。在供给方面,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生产要素不均衡的严重约束,即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要素短缺,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闲置与浪费。在需求方面,国内市场需求难以吸纳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恰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在供给方面,开展加工贸易引进了国内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与我国过剩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形成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能力;在需求方面,国际市场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了有效的需求。
透视我国加工贸易对工业化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工贸易直接带动资源投入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能力。首先,加工贸易将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纳入制造业。由于我国尚没有关于加工贸易的专门统计,因此难以给出加工贸易从业人数的准确数据,但是,按有关部门和研究成果估计,加工贸易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以往的农业部门转入制造业的。其次,加工贸易吸引大量资金(特别是外商投资)进入我国的制造业。在吸引外商投资制造业方面,加工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据估计,对外开放以来,直接或间接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占全部制造业外资的比重约在80%左右。 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与以往封闭环境中推进进口替代战略所实现的制造能力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加工贸易所形成的制造能力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是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当我国市场逐渐开放后,大量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制造业企业在强大的国际竞争面前陷入困境,充分暴露其国际竞争力低下的缺陷。相形之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不断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在局部地区,加工贸易创造了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奇迹。世人瞩目、国人自豪的“珠三角”经济发展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缩影。值得指出的是,1998年深圳市加工贸易占工业总产值的77%,占全部出口的86.3%(综合开发研究院加工贸易课题组,《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材料),2001年前七个月东莞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98.6%(2001年本课题组在东莞调研时,东莞市外经局提供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加工贸易,2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奇迹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第二,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以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工贸易带来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在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中,技术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据本课题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母公司先进水平的占2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7%。
加工贸易发展直接带来了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IT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从一个电子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对国际IT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加工贸易,这样惊人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加工贸易的快
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出口结构的不断改善,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且保持强劲的势头。加工贸易是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机电产品出口的约3燉4是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取得的,在机电产品出口大市深圳,加工贸易出口占机电产品总出口的近90%,而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近50%(2002年1-5月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2.71亿美元,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49.54%)。其次,加工贸易提高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技术进步。据课题组调查,加工贸易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且能够出口售技术专利的企业占1.27%,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的企业占48.28%,这两类合计比重达到近50%。另外,还有22.6%的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部分技术。这些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只占32%。
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强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爱立信、IBM、英特尔、惠尔浦、富士康等知名跨国公司都已经在华设立了研究发展机构,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研发水平,在IT等新兴产业中,尤其明显。
对技术开发的重视促进了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据课题组调查,近年来,技术有很大进步的加工贸易企业占29.9%,有一定进步的占61.5%,保持原状或有一定退步的分别占7.3%和1.3%。
再次,加工贸易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第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扩散与竞争。由于大量加工贸易企业是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由加工贸易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是最具说服力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