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财政学论文 >> 正文

长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研究


体制转轨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乡镇企业转型和私营个体企业地位的确立,长江三角洲形成了“多轮驱动,齐头并进”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资”工业已经成为支撑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与国有工业和乡镇工业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同时,该地区已建立了一批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据统计,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江三角洲就拥有6个,其中包括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宁波开发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等。并且,长江三角洲内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易活动十分活跃。更为重要的是,以个体和私营主为主体的商会正在这一地区兴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更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的一股重要力量。
  (五)发达的城市群落和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目前,在长江三角洲所属70个县或县级市中,已有40个县或县级市已经是都市外围县,已经形成从南京、镇江、扬州、苏锡常,经由上海再到杭嘉湖绍直至宁波,以上海为核心、包括12个都市区的都市绵延区(或称城市带),总人口已达5500多万,其中按户籍统计的非农人口2500万,考虑到大量的隐性非农人口,实际非农人口可能超过3500万。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宁波等为次级中心,城镇体系等级齐全。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有一半,本区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六)共同的认识和良好的区域协调机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源远流长,1982年公布的“六五”计划曾正式明确“编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区规划”,并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目前,上海在国内经济协作中控股、参股、联营的项目,有1/3与长江三角洲合作的,有60%的市外投资投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时,长江三角洲各城市来沪兴办企业参与浦东开发,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分别占外省市来源的1/3和1/2。199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正式成立了由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参加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协调会,从政府到企业对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的合作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合作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
  人口密集、面积狭小,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正在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日益开放的对外环境又使得这一地区已有的优势面临冲击。从国内需求来说,今后一段时期,对应于小康经济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急需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具有竞争性的要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会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短期内受到冲击。因此,长江三角洲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度产业,实现经济结构升级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
  (二)产品出口受到双重夹击
  发展中地区要同时面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素比较优势的双重夹击。这种夹击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与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长江三角洲地区出口市场多集中于中国香港澳门、日本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东欧、南美、中东和非洲市场份额比重较小。由于出口产品的主导产业仍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内地和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有力挑战。这一地区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也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竞争力不够强。
  (三)环境保护与工业化进程矛盾突出
  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随着该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不仅仅成为高层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四)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已经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正日趋激烈。目前,港澳台已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经济格局,这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但是,近来,台商科技电子业赴大陆投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以前偏重在南方的珠三角区域向长江经济带集结,这一点与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的调查十分吻合。台商最满意的大陆投资区域为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投资环境佳、投资风险低,其中苏州、姚余、萧山、杭州、奉化、扬州和嘉定7个城市更被高度推荐为适合投资的城市。因此,珠江三角洲产业竞争力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的严峻挑战。也有学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还在于成本较珠江三角洲低,台商从成本考虑进行产业转移符合常规,并不必然导致珠三角工业产业竞争力下降,在电子制造业领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台湾省已经形成一种竞争格局。北京、天津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正在进行。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将使得经济圈内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技术合作日益重要。
  (五)区域内耗依然存在
  地方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辖区竞争中的普遍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市场分割、地方封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地区之间分工不明、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情况也较为严重。首先表现为主导产业趋同。沪江浙三省市今后又多以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子通信设备等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其次表现为基础设施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诸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重复建设等问题。   五、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沟通区内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内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为区内的社会经济交流提供更加快捷和方便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综合化、网络型的特点,并在公路网密度和快速化方面处于全国前列,但区域一体化建设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树立大区域和一体化的观念,从整体上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布局。长江三角洲地区下一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当是进一步建立沟通区内重点城市和地区联系的近捷通道,进一步消除阻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的基础设施障碍,进一步建立快速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这对于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及沿海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区内的整

体规划功能
  区域一体化要求更多地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导模式下的区域功能的分工和分割,应当从城市群和经济带的发展着眼,从整体上考虑全区域的发展问题,这就需要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对经济区的功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时,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度量和考虑也应当更多地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应当引入全区域效益最大化的概念。这就要求在规划上实行联合编制,共同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在城市间进行合理的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要统一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对重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区域协调和配合,使全区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
  (三)引导和鼓励区内的产业分工、转移与调整
  针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区内协调,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通过制定一些共同的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为充分发挥区位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以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各地区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区划内培育和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于发展特色产品,提高某些重要的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四)实现区内政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针对区内各地区之间在包括服务体系、程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01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财政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