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塑多元价值理论


如此。区别在于,当反封建的任务大体完成,进入发展生产力的阶段之后,西方经济学就抛开了劳动价值论而转向了其他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轨道,而在我们这里,直到今天才开始认识到改弦更张的必要和紧迫。
    三
  应当重新认识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创造力量。主观效用论者将商品价值完全归结为个人的主观感受,不承认任何客观因素的存在及其对商品价值的影响,这显然是一种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在科学上是站不住的。古典经济学家将价值归结为劳动,有时还加上物化在机器等产品中的劳动,但排除其他生产要素,这是一种片面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进一步将商品价值完全归结为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完全排除了各种非劳动要素,甚至也排除了具体劳动本身,这是更大的片面性。既然商品价值是商品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那么商品的价值也就必然决定于该“关系”的双方,不会只决定于其中的一方,更不会只决定于一方的某个要素。同时,这种“关系”的存在及其决定是分层次的,所以价值决定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综合体系。在最广泛的层次上,商品及其价值是人与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和自然界都是社会财富及其价值的源泉,人类创造财富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也是财富的源泉。进一步说,不仅自然界(包括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前提和基础,而且人类本身也是宇宙和自然历史演变的产物,人类的劳动力是一种自然力,劳动本身则是这种自然力的表现。应当如实地将人类及其活动理解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自觉地融于大自然并且服从大自然的根本规律,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人类社会才能得到永续发展,所以,应当树立“天人合一”的财富价值观,决不要无视或低估大自然的作用。恩格斯有句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市场供给价值和需求价值的均衡或相等。因为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所达成的价格才是供求双方所愿意接受的,否则就需要继续讨价还价,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如果是充分自由竞争市场,则交换双方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都应拥有充分相关信息。同质同量商品价值或价格具有同一性。如果说的是垄断或垄断竞争市场,则上述法则就应受到若干修正,修正的程度视垄断的程度而定。长期以来,流行一种支配性说法,认为供求关系虽然能够影响商品价格的波动,但不能说明商品价格的决定,因为供求一旦均衡,就意味着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的消失,于是就要在供求关系之外去寻找第三者(劳动)来说明价格的决定。这其实是站不住的。供求均衡非但不是两种力量作用的消失,恰好相反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和存在形式,所以,根本用不着在供求关系之外去找第三者,供求关系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市场供给价值和市场需求价值又各由一系列要素所决定。就市场供给价值的决定来说,它是人类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赤手空拳生产是人类幼年时期的现象,人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日益紧密结合,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社会财富及其价值生产的基本动力和条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7世纪末期,英国经济思想家威廉·配第将土地和劳动看作财富和价值的两个基本要素,这是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生产经验的概括;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论,这是对第一次产业革命新现象的科学总结,其特点是强调了资本作为一种独立要素的作用;19世纪末期,马歇尔提出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增加经营管理这个要素,此即四要素论,是对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的如实写照,表明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已经上升到突出的地位;20世纪中期,人们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或知识应被首肯为一个新要素的重要观点,这就是五要素论。可以预期这个认识过程还要继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相继被认可的新要素总是该时代生产力发展中最先进的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经营管理等,在历史上都曾充当过这种领先的角色,当今时代这种领先角色已经落到了科学技术的身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对这种历史趋势的精辟概括。这个论断的意义不限于它的科学性,更在于它的时代性,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和人类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科学技术作为当代第一生产力的根据,在于它能不断加深对未知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不断地将原有的和新发展的知识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作用虽不自今日始,但从未像当今那么突出和强烈。这当然是同人类在20世纪在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各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有关。
  就市场需求价值的决定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综合体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基本前提;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是又一个基本制约因素;当然还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还有风俗习惯、心理活动以及地理和气象的条件等。
  社会财富及其价值正是在这样一种多元多层次关系中被决定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动态体系,其主要内涵就是第一层次的天人合一论、第二层次的供求均衡论、第三层次的生产要素供给论和需求要素论等。而一般的常规的基础性劳动(也就是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唯一的创造价值的源泉)仅是第三层次中生产要素供给论的一个要素罢了,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人的劳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商品价值关系毕竟因人而起;满足人的需要的商品要通过人的劳动去制造;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些要素是一般的常规劳动要素的分化和升华,而土地和资本要素本身,除了土地原始的生产力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生产力外,新的生产力还要靠劳动不断地加以开发和增值)可以说劳动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不过应当强调指出,这样说的条件是如此之多,以致于它只能是价值“通则”中的一种“特例”,不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即使如此,这种特例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新的劳动价值论,无论在价值概念和价值源泉等实质问题上它都同传统经典劳动价值论不可同日而语。
    四
  要素贡献论与合法产权收益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的贡献是指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多少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服务。这种贡献率可以一定的百分数表示出来;如资本的贡献率、科技的贡献率和一般劳动的贡献率等。在中国当前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大约占CDP的35%)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合法产权收益可以视为对其所有者本人或其前人所做生产贡献的回报。要素贡献率可以在宏

观和微观的各个不同层次上加以计量。不消说,这必定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计量、比较和均衡的体系,牵扯到诸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但应该相信能够确定这种标准,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方法对头,资料齐备,假以时日,终能达成。有了要素贡献率也就有了要素分配的基本依据和尺度。这个尺度应该是统一的,对所有部门和所有工作者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尺度统一是实现公平合理分配的必要条件,也是分配是否公正的首要标志。既然尺度是统一的,这就既可排除“一家独享”的不平等,也可排除“吃大锅饭”的不平等。
  应当坚持分配制度上的三项原则。一个是生产力原则。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收入分配的前提,也是建立一种合理分配制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各国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首先决定于各自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各国自己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各自生产力的状况和变化。二是市场原则。收入分配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素的收入分配数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表现为各种要素的市场价格,它们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也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市场会对要素的贡献做出评价,这是一个趋势,离开市场调节,要素的价格及其报酬便无从决定。三是宏观调节原则。国家对要素价格及其报酬负有宏观调节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以防范和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和缺失。将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相结合,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高度统一,可能是处理分配问题的上策,也是西方国家屡试不爽的经验。
  如果承认非劳动要素也是价值源泉,那怎么看待剥削?发出这种疑问是传统经典劳动价值论思维惯性的表现。其实,劳动价值论所认定的剥削只是一种极端情形,完全没有理由断言价值多元论就一定会否定剥削,而只是要给它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即认为剥削是指对社会财富或别人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这是分配不公的结果,而同价值多元论无关,区别在于依照一元劳动价值论,剥削必定存在,而依照多元价值论,剥削可能存在,尽管要素贡献论与合法产权论体现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08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西方经济学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