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条件、转轨方式与经济绩效
,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呢?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二者的结合。
就正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来说,确实如萨克斯和胡永泰所说的,中国面对的是经典的发展问题,而俄罗斯面对的是(成熟经济的)结构调整问题。前者易,后者难。
就转轨本身所引致的结构调整来说,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就是降低过度发展了的重工业的比重。重工业资本密集度高,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将造成高额的沉淀成本。高额的沉淀成本必然恶化经济绩效。中国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区别正在于结构调整的方式(改革方式)不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是存量调整,而中国则是增量调整。价格双轨制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的增量改革方式,而价格的完全自由化则显然是一种对存量的改革。
综合了两个方面,中国的经济绩效好而俄罗斯的经济绩效差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如果俄罗斯能够搞增量调整的话,那么它的经济绩效会好一些。然而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如果那么。进一步讲,即使俄罗斯真的搞了增量调整,其经济绩效好一点,能好到那里去呢?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就那部分不依赖于转轨方式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绩效的初始条件来说,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俄罗斯经济绩效差具有事前决定的性质,与转轨方式无关。但是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这使其可以避免存量调整造成的高额沉淀成本以及与此相联的产量下降。如果中国不是搞增量调整而是搞存量调整,那么由于改革初期国有经济的比重很大,改革初期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下滑。因此,中国经济绩效是与转轨方式有极大关系的。
【参考文献】
[1]李平,陈萍.辽宁国企改革的路径分析——初始结构、竞争强度和政府干预[J].战略与管理,2000,(5)。
[2]林毅夫,蔡fǎng@①,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吴敬琏.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战略吗?[J].经济学动态,1994,(9)。
[5]宋承先.反“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J].上海经济研究,1995,(3)。
[6]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7]Sachs, J., and Woo, W.,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Reform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Economic Policy, 1994a, April.
[8]Sachs, J., and Woo, W., "Understanding the ReformExperience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in Lee. C., andReisen, H., eds, From Reform to Growth: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in transi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ECD, Paris, France, 1994b.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右加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097.html
就正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来说,确实如萨克斯和胡永泰所说的,中国面对的是经典的发展问题,而俄罗斯面对的是(成熟经济的)结构调整问题。前者易,后者难。
就转轨本身所引致的结构调整来说,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就是降低过度发展了的重工业的比重。重工业资本密集度高,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将造成高额的沉淀成本。高额的沉淀成本必然恶化经济绩效。中国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区别正在于结构调整的方式(改革方式)不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是存量调整,而中国则是增量调整。价格双轨制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的增量改革方式,而价格的完全自由化则显然是一种对存量的改革。
综合了两个方面,中国的经济绩效好而俄罗斯的经济绩效差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如果俄罗斯能够搞增量调整的话,那么它的经济绩效会好一些。然而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如果那么。进一步讲,即使俄罗斯真的搞了增量调整,其经济绩效好一点,能好到那里去呢?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就那部分不依赖于转轨方式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绩效的初始条件来说,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俄罗斯经济绩效差具有事前决定的性质,与转轨方式无关。但是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这使其可以避免存量调整造成的高额沉淀成本以及与此相联的产量下降。如果中国不是搞增量调整而是搞存量调整,那么由于改革初期国有经济的比重很大,改革初期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下滑。因此,中国经济绩效是与转轨方式有极大关系的。
【参考文献】
[1]李平,陈萍.辽宁国企改革的路径分析——初始结构、竞争强度和政府干预[J].战略与管理,2000,(5)。
[2]林毅夫,蔡fǎng@①,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吴敬琏.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战略吗?[J].经济学动态,1994,(9)。
[5]宋承先.反“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J].上海经济研究,1995,(3)。
[6]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7]Sachs, J., and Woo, W.,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Reform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Economic Policy, 1994a, April.
[8]Sachs, J., and Woo, W., "Understanding the ReformExperience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in Lee. C., andReisen, H., eds, From Reform to Growth: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in transi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ECD, Paris, France, 1994b.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右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