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的评析与再思考
影响的产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剥削与社会主义本质间的直接矛盾,还更加突出了其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等方面所具有的某些积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对它也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与制约能力,能将其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不至于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因此,相对于这些不利因素而言,剥削在现阶段更符合我们“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其存在客观上是利大于弊。我们不能、也不必否认它。否认,不仅不利于国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也许还会让某些人有可趁之机,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反而会恶化矛盾,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承认它,才能更好地控制它、限制它的扩张;才能更有效的打击、制止各种获取暴利的违法行为,防止两极分化。我们知道,生产力欠发达、劳动生产率不高是剥削产生和存在的一个经济根源;而只有当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之后,它也才可能被消灭。因此,虽然现阶段允许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会有违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最终目标;可从长远来看,却正是为了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以便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更快地消灭剥削,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可见,奋斗的过程中虽然会有或大或小的一些分岔,可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个最终目标,且最后始终都会统一于这个最终目标。当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实现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3][4][5]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四川省社会科学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课题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思考之七[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9,(12).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236.html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3][4][5]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四川省社会科学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课题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思考之七[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