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正文

增加就业:中国生产方式的现实选择


变目前这种简单劳动密集为主的总体格局下,允许资金密集型和高智力型企业的适当发展,但重点放在改善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求得增长、效率和安定的某种平衡。我认为,根据目前的劳动力等资源条件,实现改进论设想,是中国较理想的选择。

下面略述改进和完善简单劳动密集模式的几点设想。

第一,以提供劳动岗位为主以失业保险为辅。从经济总量上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最终产品需求和引致需求。除经济增长带来的市场扩大之外,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关贸总协定等各种便利条件扩大出口;放宽开业登记限制,扩大经营自主权,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各种形式的劳务出口步伐,增加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失业保险必须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有利于增加就业。

第二,以开发劳动力资源为主,以提高资本价格为辅。从资源结构方面进一步开拓财源,克服和减轻资金的相对短缺强度,包括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拍卖现有企业闲置资产设备,通过金融证券市场和其它渠道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以满足劳动力就业增量对资金的增量需求。提高资本价格以反映其稀缺程度。

第三,以使用普通人才为主,以增加高级人才为辅。从劳动力资源来看,首先要全面开放地区劳务市场,实现地区劳动流动市场化,即通过劳务交流取代亲友关系和改革国有部门的劳动工资制度。即提高一部分高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以反映高素质劳动力的稀缺程度,避免和防止国有部门必需的高科技人才的流失和非国有部门人才的积压浪费现象。再次要合理拉开企业内部劳动者的收入档次,以鼓励私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造成全社会真正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增其才。

第四,以发展非国企业为主,以稳定国有企业为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加的2亿多劳动力中,绝大部分进入非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是提供就业的主渠道。在未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存在数千万剩余劳动力,现在下岗人员有数百万,而且还要缩短国有企业阵线,发展非国有经济,必须继续把非国有企业作为提供就业的主渠道。

第五,以培训年轻人为主,以培养中年为辅。在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转换过程中,失业呈必然现象,把失业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内,就不会形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应该首先培养首次就业的青年人,按照人力资本和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的投入越早,后续收入越多,这样人力资投资效率更高。所以中国今后一般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每年新增10000万人的就业,兼顾再就业工程;如果过分强调再就业工程而忽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不仅同样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

四、增加就业政策所面临的困难
增加就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技术创新。有一种观点认为,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会有什么发展前景。我们认为,企业规模大、资金密集不一定意味着技术先进;相反,企业规模小、劳动密集乃至简单劳动密集也不一定意味着技术落后。大企业和小企业,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等在技术创新方面各有优劣,关键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技术创新的类型和阶段等各种具体条件,取决于我们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

第一,从企业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来看,如果象中国改革前那样,国有大企业经常受到歧视和限制,那么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必然不如国有企业;如果象改革后和国外战后那样,大企业面临更不充分的竞争环境,更容易得到政府的保护,或者更容易左右市场和价格,大企业就会部分乃至全部丧失创新动力和压力,甚至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事实上,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严重老化,绝大部分还停留在60年代以前的水平,其内部50%以上的科技人员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戴园晨,1986);而非国有部门的轻工技术创新速度惊人。统计数字表明,当前中国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2万多家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雇佣了50多万科技人员,其中60%以上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许多还是科技界精英。这些中小企业将30%以上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入生产,这个转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朱克斯研究发现,本世纪以来大部分发明创造源于小企业而非大企业(萨缪尔逊,1995)。这其中还是环境的变化和作用问题。当然企业自身的预算约束是同等主要的问题,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较快与其产权明晰,预算约束较硬存在密切关系。

第二,不同规模的企业与技术创新的类型的关系不同。如果是资金密集的技术创新,需要长期、大量的物质资本投资,大企业可能更有优势;如果是与廉价、丰富劳动力资源相适应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不需要大量物质投入,那么小企业在采用这种新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大企业逊色。即使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大企业也并不享有绝对优势。比如,那些资金密集型大企业,如果在采用某种新技术设备,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要报废现有的设备,这种十分昂贵的“重置成本”,往往使大企业在新技术面前望而却步,甚至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历史上,战后日本和西德技术进步较快,与战争破坏这些国重置成本较低也有一定关系。

第三,在技术创新处在开发初期,需要大量投资与开发费用,需要大量职工训练费用等等,大企业可能比小企业更有实力,更有优势。但事实上,技术创新的外部正效应一般超出了企业限界,总是由政府支付绝大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教育和培训费用,企业多半只处在技术应用阶段,小企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并不绝对比大企业差。国际现实表明,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政府支付绝大部分研究开发、教育培训费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技术创新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改造国外尤其是欧、美技术;波兰也是政府支付70%以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欧洲经济委员会,1991)。

最后,不论哪种条件下,哪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某些岗位上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使另一些岗位上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使劳动工序上的某些活动更单一、更简单、更易操作。美国电影《摩登时代》就是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缩影,至于后工业化时代与第三产业发展有关的技术进步,则可能容纳更多的一般劳动力。可见把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绝对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保护、资源后备和失业保障等问题,这些也都不是与简单劳动密集绝对不容的,需专文分析。


注:
1,(美)雷诺兹:《徽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美)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 张五常:《编译参考》,1991年第5期。

4, 戴园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5,(美)萨缪尔逊:《经济学》,中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

6, 欧洲经济委员会:《2000年全面经济展望》,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26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金融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