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亿在港人民币急寻出路 内地专家组即将调研
7月28日,广东四个城市的“个人香港游”正式启动,主管部门表示,范围还将很快扩大到北京、上海两地。看似不相干的一条消息却引起了不少金融界人士的关注,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中央对香港银行界试办人民币业务的研讨已接近尾声,否则无法适应大批内地游客来港旅游带来的人民币流动。
另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8月下旬,一个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带队的专家组将低调入港,为中港金融合作细则的出台探索理论框架,如何在港开办人民币业务将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另据中国新闻社报道,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将于下月赴港,与香港金管局、证监会及港交所官员会面。倘一切进展顺利,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初步法规政策最快可望于年底前出台。
CEPA将使在港人民币流量大增
“香港人钱包里以前大多装港币和美元,现在则是港币和人民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经贸往来及旅游的开展,香港民间的人民币流量就开始一路攀升,目前的存量大概在500亿~700亿之间。
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的统计也说明了这一点,统计显示,最近两年,深圳每年都约有450亿元的巨额现金净投放,比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要大得多。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副行长于学军曾撰文指出,我国银行现金投放自1995年以来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而同期深圳的情况正相反——现金净回笼逐年减少,现金净投放逐年增加,1998年,深圳银行的现金彻底转变为净投放。他在分析了多种因素后着重指出了一个“香港因素”,即深圳因毗邻香港,事实上充当了一个为香港供应人民币现金的角色。
由于中央至今尚未允许香港银行业开展人民币存款业务,所以流通在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只能以现金方式在银行之外进行“体外循环”。据香港警署统计,截至2002年底,香港有登记可查的找换店已达六七百家。除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外,一些找换店还经过“地下渠道”做人民币转账等业务。一位中资企业驻港办负责人透露,事实上香港的一些银行已经暗中突破政策限制,从事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曾在中银香港工作过的巴曙松博士表示,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如果长期由找换店或地下钱庄垄断,得不到银行的主力参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必定畸形发展。他指出,允许香港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进而将香港打造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是迟早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易宪容也认为,在港人民币长期以“灰色状态”存在,既增加人民币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也不利于央行的监管。
更为紧迫的是,随着CEPA诸多条款的逐步细化,内地到香港的人民币流量必将大幅增长。据瑞银华宝测算,假定今后每年内地赴港游客增加15%,并将法定携带的人民币的一半花在香港,则2005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1570亿元。假设内地旅游者将法定携带人民币全部花在香港,则2005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3130亿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尽快为目前在港的700亿人民币及即将大量涌入的人民币找到一个出口,成为中港两地政府的当务之急。
试办人民币业务障碍在哪儿
中央表示将允许香港银行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消息一出,迅速引发香港银行界的连锁反应。渣打银行中国区前总裁黄远辉估算,即使仅按300亿元计算,如果能完全纳入香港银行体系,单是吸收存款就能带来3亿元的利润(按1%的费率计算)。瑞银华宝进一步指出,如果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业务可以为香港银行业带来26亿港元的利润,约占香港银行业每年利润的近4%。
除此之外,对人民币结算银行的争夺也已开始。董建华关于人民币业务的发言一出,中银香港副总裁朱赤立即表示,在众多的香港银行中,中银香港具有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实质优势,会积极争取成为人民币结算行。而其他一些香港本地银行则更倾向于由多家银行共同组成清算行。另有消息表明,香港金管局也有意负责人民币资金的清算工作。
不过,尽管让香港银行试办人民币业务的呼声甚高,但眼下障碍尚未完全扫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室主任曹红辉指出,由于香港早已实行利率市场化,如果香港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更灵活的利率机制势必对内地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如香港日益收窄的存贷款息差与内地存在差异,从而对内地商业银行造成压力。香港银行早已学会了在较小的息差空间中生存,而内地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受惠于管制政策,习惯通过垄断政策获取息差。自1995年至今,虽然名义利率一再下调,但息差却不断扩大。因此,一旦中港金融合作细则敲定,内地商业银行难免不受冲击。
易宪容也表示,在香港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央政府可能还会有如下担心:如两地的利率差别可能被大规模套利行为利用,从而动摇人民币的稳定;由于香港与世界金融市场整合为一,人民币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因而使得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与效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282.html
另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8月下旬,一个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带队的专家组将低调入港,为中港金融合作细则的出台探索理论框架,如何在港开办人民币业务将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另据中国新闻社报道,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将于下月赴港,与香港金管局、证监会及港交所官员会面。倘一切进展顺利,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初步法规政策最快可望于年底前出台。
CEPA将使在港人民币流量大增
“香港人钱包里以前大多装港币和美元,现在则是港币和人民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经贸往来及旅游的开展,香港民间的人民币流量就开始一路攀升,目前的存量大概在500亿~700亿之间。
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的统计也说明了这一点,统计显示,最近两年,深圳每年都约有450亿元的巨额现金净投放,比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要大得多。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副行长于学军曾撰文指出,我国银行现金投放自1995年以来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而同期深圳的情况正相反——现金净回笼逐年减少,现金净投放逐年增加,1998年,深圳银行的现金彻底转变为净投放。他在分析了多种因素后着重指出了一个“香港因素”,即深圳因毗邻香港,事实上充当了一个为香港供应人民币现金的角色。
由于中央至今尚未允许香港银行业开展人民币存款业务,所以流通在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只能以现金方式在银行之外进行“体外循环”。据香港警署统计,截至2002年底,香港有登记可查的找换店已达六七百家。除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外,一些找换店还经过“地下渠道”做人民币转账等业务。一位中资企业驻港办负责人透露,事实上香港的一些银行已经暗中突破政策限制,从事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曾在中银香港工作过的巴曙松博士表示,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如果长期由找换店或地下钱庄垄断,得不到银行的主力参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必定畸形发展。他指出,允许香港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进而将香港打造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是迟早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易宪容也认为,在港人民币长期以“灰色状态”存在,既增加人民币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也不利于央行的监管。
更为紧迫的是,随着CEPA诸多条款的逐步细化,内地到香港的人民币流量必将大幅增长。据瑞银华宝测算,假定今后每年内地赴港游客增加15%,并将法定携带的人民币的一半花在香港,则2005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1570亿元。假设内地旅游者将法定携带人民币全部花在香港,则2005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3130亿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尽快为目前在港的700亿人民币及即将大量涌入的人民币找到一个出口,成为中港两地政府的当务之急。
试办人民币业务障碍在哪儿
中央表示将允许香港银行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消息一出,迅速引发香港银行界的连锁反应。渣打银行中国区前总裁黄远辉估算,即使仅按300亿元计算,如果能完全纳入香港银行体系,单是吸收存款就能带来3亿元的利润(按1%的费率计算)。瑞银华宝进一步指出,如果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业务可以为香港银行业带来26亿港元的利润,约占香港银行业每年利润的近4%。
除此之外,对人民币结算银行的争夺也已开始。董建华关于人民币业务的发言一出,中银香港副总裁朱赤立即表示,在众多的香港银行中,中银香港具有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实质优势,会积极争取成为人民币结算行。而其他一些香港本地银行则更倾向于由多家银行共同组成清算行。另有消息表明,香港金管局也有意负责人民币资金的清算工作。
不过,尽管让香港银行试办人民币业务的呼声甚高,但眼下障碍尚未完全扫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室主任曹红辉指出,由于香港早已实行利率市场化,如果香港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更灵活的利率机制势必对内地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如香港日益收窄的存贷款息差与内地存在差异,从而对内地商业银行造成压力。香港银行早已学会了在较小的息差空间中生存,而内地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受惠于管制政策,习惯通过垄断政策获取息差。自1995年至今,虽然名义利率一再下调,但息差却不断扩大。因此,一旦中港金融合作细则敲定,内地商业银行难免不受冲击。
易宪容也表示,在香港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央政府可能还会有如下担心:如两地的利率差别可能被大规模套利行为利用,从而动摇人民币的稳定;由于香港与世界金融市场整合为一,人民币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因而使得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与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