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经济思考
,每人每年收费以2000元计,则每年的潜在收益将达300亿元以上;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和潜在学生约5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消费,则潜在收益每年就有200亿。在通过有偿教育的形式将居民手中的货币节余转化为教育消费的同时,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一般和特殊需求对相关产业的推动也不可低估。据测算,教育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一般为4%-7%,高于其他许多行业。
6.教育储蓄、教育贷款政策的推出,为超前消费者、贫困生上学提供了经济保障。教育储蓄因“政策影响、消费需求、市场环境”等的有利因素影响而变得异常火暴。教育贷款政策指出,“国家助学货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以刺激个人消费信贷为特征的教育助学贷款和以帮助贫困生求学为目的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相继开展,标志着我国教育贷款金制度初具规模,也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鉴于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市场大得惊人,国人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完善,教育的发展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极具拉动作用。因此,教育产业化就势在必行。
2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日益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国外教育机构依赖留学教育资源谋取教育利润、国内公办教育领域部分地实行着有偿服务、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完全依靠学费经营、从事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利润丰厚……客观存在的教育市场被瓜分、肢解的现实,要求我们调整思路、迎接挑战。
1.在思路上,启动教育消费市场、实现教育的产业化势在必行,但万万不可忽视教育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因此,教育产业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有机网络状态——以主体产业(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工作)为核心,以骨干产业(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教材教具文具供应以及考试、留学、升学、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为基础,以辅助产业(教育基金、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和学生公寓、营养配餐、健康饮水、交通安全等社会服务)为枝干,以边缘产业(体现产学研结合特色的校办产业)为补充。这个网络状况系统通过综合管理与运营,为受教育者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
2.要切实解决好制约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问题。按照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决定木桶装水量的是那块最短的木板,要使木桶多装水,就得把短板接起来。因此,必须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提供土地、银行给予融资、企业投资建设、学生宿费还贷”、建立“教育产业园区”“教育产业基地”、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学校联办后勤”的产业运作模式。
3.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近年来已由消费热点向投资热点转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矛盾的根本途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教育。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开办是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发展民办教育,思想要更解放一点,步子要更大一点。民众期待更加宽松的教育政策——放松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以法律手段保证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名副其实的思想文化载体。
4.教育储蓄、教育贷款要进一步放低门槛,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经济保障。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储蓄参储对象的范围,增加教育储蓄的存款额度,缴款方式和违约处理要更灵活一点,要将教育储蓄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农村市场;要丰富教育贷款的种类,实行多种担保,要延长贷款偿还期限,贷款偿还期至少应为10年,要制定合理的偿还条件,增加免还条款。只有不断完善教育储蓄、教育贷款的政策,它们才能成为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助推器。
5.要将教育的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智力来我国办学。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国门,到境外招生,扩大国外自费留学生的数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发达国家占据国际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开发教育产业,扩张教育产业的空间,无疑是发展中国家决定命运的选择,在预期人口达到16亿才可能实现人口零增长的人口大国,可以预见,中国教育产业必将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350.html
6.教育储蓄、教育贷款政策的推出,为超前消费者、贫困生上学提供了经济保障。教育储蓄因“政策影响、消费需求、市场环境”等的有利因素影响而变得异常火暴。教育贷款政策指出,“国家助学货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以刺激个人消费信贷为特征的教育助学贷款和以帮助贫困生求学为目的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相继开展,标志着我国教育贷款金制度初具规模,也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鉴于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市场大得惊人,国人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完善,教育的发展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极具拉动作用。因此,教育产业化就势在必行。
2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日益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国外教育机构依赖留学教育资源谋取教育利润、国内公办教育领域部分地实行着有偿服务、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完全依靠学费经营、从事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利润丰厚……客观存在的教育市场被瓜分、肢解的现实,要求我们调整思路、迎接挑战。
1.在思路上,启动教育消费市场、实现教育的产业化势在必行,但万万不可忽视教育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要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因此,教育产业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有机网络状态——以主体产业(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工作)为核心,以骨干产业(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教材教具文具供应以及考试、留学、升学、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为基础,以辅助产业(教育基金、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和学生公寓、营养配餐、健康饮水、交通安全等社会服务)为枝干,以边缘产业(体现产学研结合特色的校办产业)为补充。这个网络状况系统通过综合管理与运营,为受教育者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
2.要切实解决好制约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问题。按照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决定木桶装水量的是那块最短的木板,要使木桶多装水,就得把短板接起来。因此,必须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提供土地、银行给予融资、企业投资建设、学生宿费还贷”、建立“教育产业园区”“教育产业基地”、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学校联办后勤”的产业运作模式。
3.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近年来已由消费热点向投资热点转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矛盾的根本途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教育。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开办是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发展民办教育,思想要更解放一点,步子要更大一点。民众期待更加宽松的教育政策——放松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以法律手段保证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名副其实的思想文化载体。
4.教育储蓄、教育贷款要进一步放低门槛,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经济保障。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储蓄参储对象的范围,增加教育储蓄的存款额度,缴款方式和违约处理要更灵活一点,要将教育储蓄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农村市场;要丰富教育贷款的种类,实行多种担保,要延长贷款偿还期限,贷款偿还期至少应为10年,要制定合理的偿还条件,增加免还条款。只有不断完善教育储蓄、教育贷款的政策,它们才能成为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助推器。
5.要将教育的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智力来我国办学。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国门,到境外招生,扩大国外自费留学生的数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发达国家占据国际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开发教育产业,扩张教育产业的空间,无疑是发展中国家决定命运的选择,在预期人口达到16亿才可能实现人口零增长的人口大国,可以预见,中国教育产业必将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