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河豚的作文素材:河豚走向灭绝
0种,2007年仅剩三分之一。
江豚是食物链金字塔顶端的明星,塔基衰退,明星终将黯淡。
2012年1月,铜陵保护区的渡口突然出现了三头江豚,“是母子”。王武义每天下午都跑去看看,他向保护区领导建议,“把它们捕回来吧!这几个豚真没鱼吃,好瘦。比我们养的瘦多了,那个小豚颈子瘦出了一个圈。”王武义说起来一脸怜惜。
因肥胖而获名“江猪”的江豚,嫩滑的皮肤上竟然瘦出了皱纹。在学术上.这项指标被称为“肥满度”。据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博士介绍,肥满度下降和渔业资源减少有关。
遨游了几十万年,长江如今却难容江豚。“连同栖息地一起的就地保护当然是最根本的措施。”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学术带头人王丁教授说。但是水上保护区不可能像陆地保护区一样杜绝人类干扰,保护区人员只能加强渔政、航道整治、码头建设等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保护区人员并无执法权,看到非法捕鱼和采砂的船只,他们上前阻止,但对方并不买账:“你保护区算什么啊!”陈燃回忆说。
“矛盾尖锐,大家都相信无法短期解决,不可能仅仅为了保护江豚而限制整个长江。”王丁说。
1986年首届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时,中国专家就提出了保护白鳍豚的三大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保护。
“白鳍豚要是早这样保护就好了。”郝玉江博士叹息道。要想保存江豚这个物种,“原住民”也只能搬家,只能圈养。“升为一级保护也只是走走形式”
铜陵保护区管理局就在王武义一家居住的岛上,管理局门外保留着“安徽省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字样,早已锈迹斑斑。这个1987年底动工兴建,耗资近千万元的“家”中从未人住过一头白鳍豚。2000年,养护场改为淡水豚类自然保护区,如今,11头江豚住在为白鳍豚建造的家里。
国家针对江豚的保护措施寥寥无几,只有借助白鳍豚的遗产喘息。
目前,全国共有3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个市级豚类自然保护区。在铜陵的长江上游还有50多头江豚被迁地保护着: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多头自然捕食;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豚馆,7头,依靠人工投喂。
当地人都说王武义和江豚的感情最深,可是王武义早就不想在铜陵保护区干了。“单位穷啊,留不住人,之前两个研究人员都去高校当老师了。”陈燃说。他是保护区最年轻的,一直觉得愧对来这里暑期实践的学弟学妹。10多名学生自己在村委会做饭,晚上挤在当地学校的两间教室里,铺张席子就睡,还要忍受蚊虫叮咬。“我和领导建议过,应该给大学生一些资助,至少送点菜送点肉。”
“资金是永远的话题,和大熊猫没法比。”王丁说,“但更关键的问题是研究队伍的建设,还有保护区的同事素质能力需要大力加强。”据王丁介绍,全国长期专项研究汀豚的专家主要是中科院的水生所团队,包括学生也就30多人,同样远远少于大熊猫的研究人员。
陈燃是生态学硕士,在铜陵保护区学历最高。不过,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黄山短尾猴的行为,在《南方周末》记者提出看看江豚的照片时,他先展示了自己研究黄山短尾猴时的照片。
据陈燃介绍,铜陵保护区饲养的江豚一直没有放归,这可能会产生近亲繁殖问题。它们生活的短短1.6公里的夹江中环境容纳量有限,王武义一直念叨的母子三只江豚无法养进来。
迁地保护限制了周边居民的生活,2011年,农民因干旱从天鹅洲故道抽水和保护区产生了矛盾。对于江豚来说,圈在小小的水域内还有更大的隐患,“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产生了病害,就会丧失整个群体”、王丁说,“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多的保护区。”据悉,新的迁地保护基地已经确定,三五年内,一些江豚会人住新家,
王丁认为迁地保护还是取得了成效:“江豚在长江干流、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的数量下降,而石首天鹅洲的数量在上升。1990年至今,共出生了30多头。”
1989年公布的保护动物名录上,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新的名录还未公布,据专家透露,江豚已晋升为一级保护动物,登上白鳍豚原来的席位。这种荣耀让人心酸和不安,但江豚应该会更受重视,这是王武义、陈燃、王丁和大学生们共同的心愿。
不过,在座谈会上,王琰记得一位中年渔民对汤哲斌处长说:“我不反对将江豚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但是我觉得以目前的状况看,这样的做法没有意义。政府不管不顾,升为一级也只是走走形式,这在国内很正常。”
《有关河豚的作文素材:河豚走向灭绝(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42.html
江豚是食物链金字塔顶端的明星,塔基衰退,明星终将黯淡。
2012年1月,铜陵保护区的渡口突然出现了三头江豚,“是母子”。王武义每天下午都跑去看看,他向保护区领导建议,“把它们捕回来吧!这几个豚真没鱼吃,好瘦。比我们养的瘦多了,那个小豚颈子瘦出了一个圈。”王武义说起来一脸怜惜。
因肥胖而获名“江猪”的江豚,嫩滑的皮肤上竟然瘦出了皱纹。在学术上.这项指标被称为“肥满度”。据中科院水生所郝玉江博士介绍,肥满度下降和渔业资源减少有关。
遨游了几十万年,长江如今却难容江豚。“连同栖息地一起的就地保护当然是最根本的措施。”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学术带头人王丁教授说。但是水上保护区不可能像陆地保护区一样杜绝人类干扰,保护区人员只能加强渔政、航道整治、码头建设等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保护区人员并无执法权,看到非法捕鱼和采砂的船只,他们上前阻止,但对方并不买账:“你保护区算什么啊!”陈燃回忆说。
“矛盾尖锐,大家都相信无法短期解决,不可能仅仅为了保护江豚而限制整个长江。”王丁说。
1986年首届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时,中国专家就提出了保护白鳍豚的三大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保护。
“白鳍豚要是早这样保护就好了。”郝玉江博士叹息道。要想保存江豚这个物种,“原住民”也只能搬家,只能圈养。“升为一级保护也只是走走形式”
铜陵保护区管理局就在王武义一家居住的岛上,管理局门外保留着“安徽省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字样,早已锈迹斑斑。这个1987年底动工兴建,耗资近千万元的“家”中从未人住过一头白鳍豚。2000年,养护场改为淡水豚类自然保护区,如今,11头江豚住在为白鳍豚建造的家里。
国家针对江豚的保护措施寥寥无几,只有借助白鳍豚的遗产喘息。
目前,全国共有3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个市级豚类自然保护区。在铜陵的长江上游还有50多头江豚被迁地保护着: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多头自然捕食;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豚馆,7头,依靠人工投喂。
当地人都说王武义和江豚的感情最深,可是王武义早就不想在铜陵保护区干了。“单位穷啊,留不住人,之前两个研究人员都去高校当老师了。”陈燃说。他是保护区最年轻的,一直觉得愧对来这里暑期实践的学弟学妹。10多名学生自己在村委会做饭,晚上挤在当地学校的两间教室里,铺张席子就睡,还要忍受蚊虫叮咬。“我和领导建议过,应该给大学生一些资助,至少送点菜送点肉。”
“资金是永远的话题,和大熊猫没法比。”王丁说,“但更关键的问题是研究队伍的建设,还有保护区的同事素质能力需要大力加强。”据王丁介绍,全国长期专项研究汀豚的专家主要是中科院的水生所团队,包括学生也就30多人,同样远远少于大熊猫的研究人员。
陈燃是生态学硕士,在铜陵保护区学历最高。不过,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黄山短尾猴的行为,在《南方周末》记者提出看看江豚的照片时,他先展示了自己研究黄山短尾猴时的照片。
据陈燃介绍,铜陵保护区饲养的江豚一直没有放归,这可能会产生近亲繁殖问题。它们生活的短短1.6公里的夹江中环境容纳量有限,王武义一直念叨的母子三只江豚无法养进来。
迁地保护限制了周边居民的生活,2011年,农民因干旱从天鹅洲故道抽水和保护区产生了矛盾。对于江豚来说,圈在小小的水域内还有更大的隐患,“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产生了病害,就会丧失整个群体”、王丁说,“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多的保护区。”据悉,新的迁地保护基地已经确定,三五年内,一些江豚会人住新家,
王丁认为迁地保护还是取得了成效:“江豚在长江干流、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的数量下降,而石首天鹅洲的数量在上升。1990年至今,共出生了30多头。”
1989年公布的保护动物名录上,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新的名录还未公布,据专家透露,江豚已晋升为一级保护动物,登上白鳍豚原来的席位。这种荣耀让人心酸和不安,但江豚应该会更受重视,这是王武义、陈燃、王丁和大学生们共同的心愿。
不过,在座谈会上,王琰记得一位中年渔民对汤哲斌处长说:“我不反对将江豚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但是我觉得以目前的状况看,这样的做法没有意义。政府不管不顾,升为一级也只是走走形式,这在国内很正常。”
《有关河豚的作文素材:河豚走向灭绝(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