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
发展规律和发展速率,也就是人口规模要适度,生产规模要适度, 消费规模要适度,经济增长要适度,对资源的消耗要适度,等等。
2、生态化原则。工业化发展已成为大自然进化的最大破坏力量,如不及早控制工业化 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成果将会毁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的工 业化必须吸取西方传统工业化的教训,坚决纠正生态恶化的态势,把生态化原则贯彻到 工业化进程之中,使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相协调。这就是生态化原则所要求的“适度工 业化”,即生态文明的工业化。
3、信息化原则。信息化并不是比工业化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高级 阶段。信息化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信息化,中国的工业化才能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信息化了的工业固然提高了工业生产率因而也提高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 ,但同时信息化也能提高贯彻抑制化原则与生态化原则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避免过度工 业化带来的各种弊端。
4、对接化原则。工业化已不再是最高目标,而只是一个初级目标。工业化的初级目标 也不应独立于新工业化,而需要与新工业化相适应、相连接,这就是工业化建设中的对 接化原则。首先,对接化原则要求必须从新工业化的更长远目标适度地变革工业化,使 之向新工业化要求趋近,这就使工业化“适度”地变成了新型工业化。其次,对接化原 则要求工业化发展要为新工业化的拓展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体系
中国的“适度工业化”既是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从时间上讲 它是21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的中国工业化 模式。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明显的不同。
1、价值特征。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追求工业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享乐至上的消费方式,这 内含着追求消耗资源的无限增长。“适度工业化”则以工业经济增长有限、节约资源、 适量消费为价值特征,并积极地向新工业文明的创造为本价值观转变,这内含着保护自 然、维护大自然总体进化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内核,决定着“适度工业化”体系的其 他特征。
2、经济特征。其一,突出综合国力和经济质量而不过分强调GNP,尤其认为工业化框 架内的GNP增长是有限度的,也是应该适度加以限制的。其二,强调各产业间的平衡和 结构合理。农业的比重要下降,工业的比重要上升,但需要探索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少的工业新类型和生产新方法。服务业的比重要上升,但不能试图无限发展工业生产基 础之上的服务业。其三,农业劳动力比重要下降和城市化比重要提高,这要与产业结构 相对应,但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新工业革命的因素。
3、文化特征。教育和科技投入要逐步提高,与物质再生产投入同等重视。受高等教育 的人口比重、研发人员的比重、经费投入比重都要有一个较高水平。
4、生态特征。首先是人口规模要稳定,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尤其要控制人口增长,努力 实现人口零增长。其次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倡导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同时应 提出“自然未开发率”的发展新指标。
三、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新工业化战略
21世纪的中国,最终是要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相对适度工业化战略而言,新工业化 战略就是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一)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虽然中国目前还未实现工业化,但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中国不能等到完 全实现工业化之后(即20年或50年后)再开展新工业化建设。
第一,历史的启示。历史上新旧文明断裂和交替的时期,往往正是原本较落后的国家 和民族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中国应该充分认识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 遇,避免过度工业化必然带来的困境,率先开拓新工业文明。
第二,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兴起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历史大背景已为中国开拓 和建设新工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谁(尤其是世界大国或地区)能自觉认 识到工业文明的危机和新工业文明的必然到来并积极开拓它,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并能在新工业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
第三,中国自身也具备了开拓新工业化的条件。首先,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 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必备的经济条件。其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开拓新工业化积累 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再次,中国在新兴科技的许多领域居于世界前列,这为开拓新工业 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要素。
(二)中国的新工业化体系
建设新工业化要有一个基本目标即新工业化体系,目前我们还不可能细致地描绘中国 的未来新工业化体系,而只能从原则上就其主要特点做一些初步探索(表2)。
附图
1、智能化微制造化。第一,智能化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成为社会的关键科技支撑和 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产逐步由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资源转变为利用多次再 生产中已作为废弃物质的小分子、原子材料来人工生产和利用化学物质,即从天然化学 生产转变为人工化学生产。第二,能源开发进入更深层次。工业化生产主要利用天然矿 物能源即化学能源。新工业化则把一次能源定位在物理能源上,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等 。第三,材料开发也会进入更深层次,即不断开发利用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材料, 以人工生成具有全新性能的宏观新材料并进一步加工制造出用途无比丰富的新产品。第 四,信息化发展为智能化,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高度智能化。中国在信息科技、纳米科 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必须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以确保在新工业化进程 中的领先地位。
2、循环化生态化。智能化微制造化科技及其产业化,在社会的宏观总生产过程上引导 出一场大变革,即从工业化的“资源-生产-废弃物”的单向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生 产-废弃物(再生产资源)-再生产”的循环式生产过程。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形成了循环经 济,新工业社会也成为循环型社会。这种循环生产、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又带来了更大 的变革:(1)物质资源消耗由于循环利用而不再增长,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有
3、太空化。新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一方面深入到小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层次,另方 面则扩展到地球之外的太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工业社会也是太空化的社会。中国的 太空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推进新工业化的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在21世纪的新 工业化战略中,中国必须把发展太空科技和太空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必须同时 认识到太空活动的高度智能化特点,即太空开发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人-机”组合活动 ,主要依赖于高智能化的太空自动探测装备和太空机器人,主要是建立太空信息网络和 自动化控制系统。还要注意把智能化微制造科技与太空科技结合起来,以达到太空开发 的高化学化、生命化和生态化。
4、创造为本化。从“生产-生活-享乐”为轴心的传统价值观转向创造为本、以类为本 的新价值观。新工业社会的宏观产业结构主要有四个层次,即(1)农业工业的传统物质 生产业、(2)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和深层循环式生产为主体的新工业、(3)生活服务 业、(4)科技教育文化业,物质生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的科技含量都很高,这是一个走向 创造的产业结构。人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层变为四次产业分层,农业和工业合为一个层 次,科技教育文化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层次,这是新工业社会产业组合的新变化。中 国在21世纪的新工业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民族的创新意识、创造为本、以人类为本价 值观的培育,不断加大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教育事业。
新工业化在经济比重和产业结构上,在劳动力结构上,甚至在新的社会评估体系上, 都会有一个数量上的体现。可初步提出如下一个新工业化的主要指标体系:(1)资源深 层循环利用率>50%;(2)一次能源中物理能源(如核能、太阳能)使用率>50%;(3)新工 业产值与农工业产值比>1;(4)物质生产业、生 《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501.html
2、生态化原则。工业化发展已成为大自然进化的最大破坏力量,如不及早控制工业化 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成果将会毁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的工 业化必须吸取西方传统工业化的教训,坚决纠正生态恶化的态势,把生态化原则贯彻到 工业化进程之中,使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相协调。这就是生态化原则所要求的“适度工 业化”,即生态文明的工业化。
3、信息化原则。信息化并不是比工业化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高级 阶段。信息化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信息化,中国的工业化才能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信息化了的工业固然提高了工业生产率因而也提高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 ,但同时信息化也能提高贯彻抑制化原则与生态化原则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避免过度工 业化带来的各种弊端。
4、对接化原则。工业化已不再是最高目标,而只是一个初级目标。工业化的初级目标 也不应独立于新工业化,而需要与新工业化相适应、相连接,这就是工业化建设中的对 接化原则。首先,对接化原则要求必须从新工业化的更长远目标适度地变革工业化,使 之向新工业化要求趋近,这就使工业化“适度”地变成了新型工业化。其次,对接化原 则要求工业化发展要为新工业化的拓展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体系
中国的“适度工业化”既是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从时间上讲 它是21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的中国工业化 模式。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明显的不同。
1、价值特征。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追求工业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享乐至上的消费方式,这 内含着追求消耗资源的无限增长。“适度工业化”则以工业经济增长有限、节约资源、 适量消费为价值特征,并积极地向新工业文明的创造为本价值观转变,这内含着保护自 然、维护大自然总体进化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内核,决定着“适度工业化”体系的其 他特征。
2、经济特征。其一,突出综合国力和经济质量而不过分强调GNP,尤其认为工业化框 架内的GNP增长是有限度的,也是应该适度加以限制的。其二,强调各产业间的平衡和 结构合理。农业的比重要下降,工业的比重要上升,但需要探索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少的工业新类型和生产新方法。服务业的比重要上升,但不能试图无限发展工业生产基 础之上的服务业。其三,农业劳动力比重要下降和城市化比重要提高,这要与产业结构 相对应,但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新工业革命的因素。
3、文化特征。教育和科技投入要逐步提高,与物质再生产投入同等重视。受高等教育 的人口比重、研发人员的比重、经费投入比重都要有一个较高水平。
4、生态特征。首先是人口规模要稳定,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尤其要控制人口增长,努力 实现人口零增长。其次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倡导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同时应 提出“自然未开发率”的发展新指标。
三、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新工业化战略
21世纪的中国,最终是要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相对适度工业化战略而言,新工业化 战略就是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一)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虽然中国目前还未实现工业化,但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中国不能等到完 全实现工业化之后(即20年或50年后)再开展新工业化建设。
第一,历史的启示。历史上新旧文明断裂和交替的时期,往往正是原本较落后的国家 和民族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中国应该充分认识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 遇,避免过度工业化必然带来的困境,率先开拓新工业文明。
第二,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兴起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历史大背景已为中国开拓 和建设新工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谁(尤其是世界大国或地区)能自觉认 识到工业文明的危机和新工业文明的必然到来并积极开拓它,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并能在新工业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
第三,中国自身也具备了开拓新工业化的条件。首先,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 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必备的经济条件。其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开拓新工业化积累 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再次,中国在新兴科技的许多领域居于世界前列,这为开拓新工业 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要素。
(二)中国的新工业化体系
建设新工业化要有一个基本目标即新工业化体系,目前我们还不可能细致地描绘中国 的未来新工业化体系,而只能从原则上就其主要特点做一些初步探索(表2)。
附图
1、智能化微制造化。第一,智能化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成为社会的关键科技支撑和 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产逐步由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资源转变为利用多次再 生产中已作为废弃物质的小分子、原子材料来人工生产和利用化学物质,即从天然化学 生产转变为人工化学生产。第二,能源开发进入更深层次。工业化生产主要利用天然矿 物能源即化学能源。新工业化则把一次能源定位在物理能源上,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等 。第三,材料开发也会进入更深层次,即不断开发利用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材料, 以人工生成具有全新性能的宏观新材料并进一步加工制造出用途无比丰富的新产品。第 四,信息化发展为智能化,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高度智能化。中国在信息科技、纳米科 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必须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以确保在新工业化进程 中的领先地位。
2、循环化生态化。智能化微制造化科技及其产业化,在社会的宏观总生产过程上引导 出一场大变革,即从工业化的“资源-生产-废弃物”的单向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生 产-废弃物(再生产资源)-再生产”的循环式生产过程。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形成了循环经 济,新工业社会也成为循环型社会。这种循环生产、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又带来了更大 的变革:(1)物质资源消耗由于循环利用而不再增长,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有
限生产生活圈;(2)人口增长停止;(3)不再过多干扰自然演化,形成了真正的生态社会 ,同时又在不断开拓更深层次的自然和文明;(4)生活资料短缺现象逐渐得到克服,生 产资料占有制度逐渐衰退。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建设新工业 化中更必须把循环化生态化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3、太空化。新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一方面深入到小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层次,另方 面则扩展到地球之外的太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工业社会也是太空化的社会。中国的 太空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推进新工业化的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在21世纪的新 工业化战略中,中国必须把发展太空科技和太空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必须同时 认识到太空活动的高度智能化特点,即太空开发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人-机”组合活动 ,主要依赖于高智能化的太空自动探测装备和太空机器人,主要是建立太空信息网络和 自动化控制系统。还要注意把智能化微制造科技与太空科技结合起来,以达到太空开发 的高化学化、生命化和生态化。
4、创造为本化。从“生产-生活-享乐”为轴心的传统价值观转向创造为本、以类为本 的新价值观。新工业社会的宏观产业结构主要有四个层次,即(1)农业工业的传统物质 生产业、(2)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和深层循环式生产为主体的新工业、(3)生活服务 业、(4)科技教育文化业,物质生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的科技含量都很高,这是一个走向 创造的产业结构。人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层变为四次产业分层,农业和工业合为一个层 次,科技教育文化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层次,这是新工业社会产业组合的新变化。中 国在21世纪的新工业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民族的创新意识、创造为本、以人类为本价 值观的培育,不断加大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教育事业。
新工业化在经济比重和产业结构上,在劳动力结构上,甚至在新的社会评估体系上, 都会有一个数量上的体现。可初步提出如下一个新工业化的主要指标体系:(1)资源深 层循环利用率>50%;(2)一次能源中物理能源(如核能、太阳能)使用率>50%;(3)新工 业产值与农工业产值比>1;(4)物质生产业、生 《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