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


.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如何。
  与上述“问题儿童”的探讨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也有的称为个性品质、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等)究竟如何。这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且各自所得的结论也比较接近。
  吉林大学人口所与美国学者合作,采用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编制的、包含31种品德特征的量表,于1987年对吉林长春市1465名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心理与行为表现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独生子女甚至比非独生子女表现得更不自私、更愿意同情和帮助他人,但独生子女表现得比较娇气和依赖性较强。”(注:刘云德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人口学刊》1988年第3期。)
  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参照同一份量表,于1991年对杭州市区500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征无显著差异;而且他们的表现与是否独生子女无关。”(注: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独生子女课题组:《关于独生子女健康、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调查》,《人口学刊》1992年第6期。)
  基于同样的个性量表,中美学者于1990年在北京、安徽、湖南、甘肃四省市对4000名小学生及其同学、家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与其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这一结论只在其中三个省市成立,在甘肃省则不成立。(注:范丹尼、鲍斯顿:《中国独生子女在德、智、体方面的表现》,载范丹尼主编《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风笑天利用1988年、1996年和1998年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两类青少年之间在性格特征上相似性多于相异性。不同调查中最为一致的结果是:“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在性格及行为特征方面明显不及非独生子女的弱点。它揭示出独生子女青少年在性格及行为特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值得家长、学校和社会引起注意。(注: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独生子女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
  人格是涉及独生子女教育和发展的更为专门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在进行,较重要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采用人格需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学习需要量表、道德自我评价量表和兴趣爱好量表等工具,于1996年10月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中小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对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表现出五大优点和四大缺陷。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亲和需要、持久需要和扶助需要;大部分独生子女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独生子女的社会道德素质好;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中,报答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较强烈;独生子女兴趣爱好广泛;但同时,人格需要中,较多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较多的独生子女成就需要较低,少部分儿童有较强烈的谦卑需要;少部门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在个人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独生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学习需要中,认知需要较强烈的独生子女较少。(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青年研究》1997年第6期。)
  安徽师大张履祥等人对安徽四城市17所中小学864名学生采取《十二项人格因素测验(QYL)》,结果表明:在其中十一个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确有其特异性。(注:张履祥等:《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4期。)
  而何蔚则通过对河南某市两所中学438名高中生进行Y-G人格测验,并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高中学生中,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一样,都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在YG人格测验的12项人格特质上,多数项目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人格特质上,独生子女合作精神较差,但在神经质上却优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类型上,独生子女的B和B型人格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者较少。”(注:何蔚:《高中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1期。)
  由于不同研究所界定的“人格特征”的内涵并不相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时所具体使用的工具、量表、指标等等也相去甚远,因而这一方面的结果也难以整合。
  4.独生子女是否不合群
  独生子女的合群性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者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合群性、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独生子女是否处处自我中心、是否难于与人交往、难于与人相处。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出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不是比非独生子女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或者是没有差别。
  陈科文1984年在北京城乡对近千名小学生的调查表明,城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合群性方面不存在差别,郊区独生女与非独生女也不存在差别,只有郊区独生子比非独生子的合群性差一些。(注: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年第6期。)
  白乙拉于1991年对呼和浩特市四所小学、三所幼儿园总共264名儿童、他们的家长以及老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交往能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而且几乎所有的分项比较也没有反映出显著性差异,甚至有些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强。”(注:白乙拉:《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的调查与比较》,《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范存仁等1993年对西安市10所小学78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全体样本来看,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表现比非独生子女更为强烈。”(注:范存仁:《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1994年第17卷第2期。)
  景怀斌1997年对广州市4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利用16PF量表,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乐群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乐群性高于非独生子女,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水平。这与我们印象中独生子女独来独往,孤僻的看法相反。独生子女更希望和善于与人

交往。”(注: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年第6期。)
  风笑天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进行的两项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与20年前人们的担心和偏见相反,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方面不是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青少年要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无论是1996年在湖北五城市调查的结果,还是1998年在全国14城市调查的结果,无论是样本的百分比还是统计检验的结果,独生子女在所有指标上都一致地表现出优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学阶段的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好朋友数目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对社会中流行的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处处个人中心’、‘难于与人交往’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回答。”(注: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5.独生子女是不是“小皇帝”。
  “小皇帝”问题所反映的主要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行为及其由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独生子女被娇惯、被宠坏、养成不良个性特征的现象。尽管独生子女是小皇帝的说法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但较多情况下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却主要是由各种媒体的记者、文学作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根据他们对个别对象的采访、对身边个案的观察所作的描述或者是根据个人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5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