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


依赖性忽视独立性;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偏重情感忽视理性;在独生子女的培养目标上偏重当前忽视长远”(注:关颖:《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风笑天、郝玉章等人还通过对中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现状,并经验地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对家庭、大众传媒等社会化机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者主要结论是,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社会化发展是基本正常的,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他们并不是“问题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两类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状况逐渐趋于相似,不同社会化机构的影响力也不断发生变化。(注:郝玉章、风笑天:《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青年研究》1997年第8期;郝玉章、风笑天:《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青年研究》1997年第1期。)
  9.独生子女家庭。
  作为一种新的家庭类型,独生子女家庭主要受到了社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父母生育意愿、家庭养老、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或社会化的影响等方面。
  边燕杰根据其在天津城乡对一千余户独生子女家庭所作的调查,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作者指出:“独生子女家庭具有较高而且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子女抚育费提高,在消费模式和余暇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子女。”论文还对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简化、生育观、家庭观的变化、子女教育、人口流动、老人照料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注:边燕杰:《试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同样围绕着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问题,风笑天分析了这种新的社会细胞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作者指出,三口之家是独生子女家庭在规模上的主要特征,这种“三个人的世界”包含了绝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在生活方式上的各种特征的内涵,也是形成和决定其他各种生活方式特征的根本因素和内在条件。而与祖辈分而不离、子女成为家庭中心、亲子关系日趋平等,则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几大特点。此外,集体化的闲暇和娱乐、潮流化、智力化的子女消费也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生活方式上的明显特征。(注: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5期。)
  桂世勋利用上海市的统计资料,对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生活照顾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老年群体特别值得注意。由于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因而当他们年老时,将会有一半左右的人身边无子女一起居住。如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生活照顾问题,是我们现在就应该着手考虑的重要问题。他提出,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在社会养老中,又应以各种支持老人在家养老的基层社区服务为主,老人入院服务为辅。(注:桂世勋:《银色浪潮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0.独生子女与社会发展。
  许多学者还从社会学、人口学、体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讨了独生子女人口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家庭结构、养老方式、婚姻结构、军队建设以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其中,较重要的研究结果有:
  刘鸿雁等人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对北京、上海两个区的独生子女率及其对未来婚姻结构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1981~1985年出生的人口中,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通婚的比例将会高达60%左右;而到了2035年,在1986~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由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通婚建立的家庭的比例将会高达70%以上。因此,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将会面临一个严峻的赡养老人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将会越发突出。(注:刘鸿雁、柳玉芝:《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3期。)
  杨书章等人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中国独生子女的数量以及城乡分布的状况,并分别采用婚配概率法和政策生育率仿真法计算了“独生子女生育两个孩子”所可能引起的政策生育率波动范围。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独生子女逐步进入育龄期,我国未来政策生育率将有所升高,2010年前后城市政策生育率将可能超过农村,在未来15年,政策生育率最大可能增加近0.2。2015年政策生育率最高可达1.74左右。”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人口发展目标讨论了它的影响,指出,未来10年内“独生子女生育二孩”将可能使政

策生育率稍有回升,但幅度不大,我国既定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注:杨书章、郭震威:《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4期。)
  宋健则针对人们关注的“四二一”结构的问题,从定义、形成的条件、在全国发生的概率、对养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四二一”结构指的是在广义的家庭形式下三代共存的现象,强调的是代际关系,应该至少涉及两代独生子女。因此,这一结构形式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三代共存、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以及连续两代独生子女。在对影响“四二一”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简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认为:由于严格意义的“四二一”结构的出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其实现的可能性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注: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一)主要特征
  概括地说,20多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在研究的主题上,独生子女的心理和教育一直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论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最多。全部论文中的2/3都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有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论文更是超过了全部论文的40%。
  2.在研究对象上,则表现出80年代初期以学龄前幼儿为主、80年代中后期以学龄儿童为主、90年代以中学生为主、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则以大学生和在职青年为主的特点。即独生子女的研究基本上是伴随着独生子女人口的成长进行的。
  3.在经验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的,以问卷、量表为工具的调查方法进行的占了绝大部分,以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的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对比则是众多研究在方法上的一个共同特点。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同视角、多重视角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像“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独生子女教育之我见”这样的论文就有数十篇之多。
  2.理论性的研究中,一般化的、个别的、空洞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十分普遍,而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经验数据支持的理论分析较少。
  3.经验研究中,单纯描述现象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各种不系统、不规范的“独生子女状况调查”比较普遍。这些调查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的、存在较大偏差的、非常简单的数据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特别是着重于现象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而,经验性研究的理论色彩不浓。
  4.经验性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设计的简单化、资料分析的表面化、数据表达的百分比化。还有抽样不科学,忽视样本与总体间的推论条件;缺乏对结果的统计检验等等;有相当多的结果是在对象选择、样本抽取、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情况下得到的。特别是样本的规模过小且非随机的抽取方式,加上过于简单且常常缺乏检验的统计分析,很容易使所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
  5.对青年期普通独生子女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偏差。即没有对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影响的城乡变量、家庭背景变量等等进行控制,从而将实际上属于城乡变量或家庭背景变量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5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