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异,因而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各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采取“做中学”的办法,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1975年印度提出“适用技术”引人注目。“适用技术”指既满足引进国为了经济发展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引进国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目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一般来说,引进技术的选择应考虑经济原则、技术进步关联作用和技术推广可能性标准等。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揭示的道理一样,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还在于它们对国民教育的重视。尽管发展中国家面临方方面面的资金需求,面临投资“饥渴症”,但一定要对教育投入实行优先,因为对教育的投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一定是回报率最高的。当然,面对全球化对人才的争夺,发展中国家或许会有所顾虑:本国的教育机构会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人才输出工厂,对本国教育投入的最终获益者会不会是拥有先进实验室和能提供优越生活环境的发达国家?的确,人才的流动是无法限制的,但印度的经验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作为技术的载体,人才外流是一种损失,但一旦人才回流则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发展中国家所要做的,不是如何想方设法限制人才流动,而是怎样才能吸引人才留在国内或回国创业。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府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574.html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1975年印度提出“适用技术”引人注目。“适用技术”指既满足引进国为了经济发展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引进国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目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一般来说,引进技术的选择应考虑经济原则、技术进步关联作用和技术推广可能性标准等。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揭示的道理一样,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还在于它们对国民教育的重视。尽管发展中国家面临方方面面的资金需求,面临投资“饥渴症”,但一定要对教育投入实行优先,因为对教育的投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一定是回报率最高的。当然,面对全球化对人才的争夺,发展中国家或许会有所顾虑:本国的教育机构会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人才输出工厂,对本国教育投入的最终获益者会不会是拥有先进实验室和能提供优越生活环境的发达国家?的确,人才的流动是无法限制的,但印度的经验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作为技术的载体,人才外流是一种损失,但一旦人才回流则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发展中国家所要做的,不是如何想方设法限制人才流动,而是怎样才能吸引人才留在国内或回国创业。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府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