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移到广东、苏州、昆山。现在,这些地方成为了世界磁头、机箱、敷铜板、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等部件的世界生产基地之一。在亚洲,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后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生产基地(《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年,第156-159页)。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须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以应付中国的挑战。不过,除科研相对落后的香港外,日本和东亚三小龙,有其明显的优势——它们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和资本含量高的产品远比中国多。例如,中国平均每百万人中只有454名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而日本有4909人,韩国有2193人,分别是中国的11倍和5倍左右。1999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占工业产品出口中的15%,而日本占26%,韩国占27%。如日本和东亚三小龙能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则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对中国的技术优势。它们在服务业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可打进中国市场。此外,它们对市场经济的了解比中国更深,经济方面的法治远远领先中国大陆。因此,它们对外资的吸引力,不逊色于中国。东亚四小龙吸引外资的总和,在过去5年远远落后于中国,却在1999年达到了433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大陆的404亿美元。
经济中心向中国的转移
过去1500年,世界经济曾出现巨大而有趣的变化。在世界贸易的广泛兴起前,先进技术和稳定、有效的政府,带动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出现。公元500-1850年间,世界历史上出现几个经济大国。其中两个是中国与英国(另一个是阿拉伯帝国)。中国的实用科技先进,中央政权强大,科举制度择优录用,官僚制度便于施政。中国经济得以在数百年内,居世界上游。麦迪森认为,在公元500-140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欧洲,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世界独占鳌头。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实现工业革命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自由的经济政策,也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英国大力推动世界贸易,提高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英国经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领袖。按麦迪森的估计,1820年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为中国的3.4倍。英国的成功,也带动邻近西欧和北欧逐步工业化。
1850年后,世界贸易兴起,席卷全球。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经济规模很大、与旧的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并有大量贸易来往。通过世界贸易,资源与英国互补的美洲,对英贸易和经济迅速增长。美洲中经济规模最大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二战后,与美国资源互补的东亚和东南亚,对美出口和经济飞跃发展。其中经济规模最大的日本、中国,先后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近2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已经从劳动力密集的英国转移到土地丰富的美国;看来会再从美国转移到劳动力密集的中国。在中国与早期的美国相似,国内潜在市场庞大,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美国)的贸易将继续增长,经济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能。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可能首先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然后再慢慢地在其他方面超过美国,逐步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世界经济中心国需要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力长盛不衰,技术不断创新,雄踞世界之首。当初英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议会民主,又有最早的工业化的市场经济,更奉行自由贸易。经济霸主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善和稳定的宪法民主政体,有合理的联邦制来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和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制度,技术一直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同时奉行自由贸易。
较之于当初称雄世界的英美,中国在政府治理和市场发育和机制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做到以下事情:一、打破地区封锁、变相的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让有竞争力的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市场畅通无阻,兼并低效企业,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益。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重要行业(重工业)如汽车行业,地方市场分割相当严重,汽车生产的规模相当小,生产成本很高。二、政府要加强和鼓励科研创新及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占领世界科技领先领域。三、私营、民营与国有企业都要改善管理,建立起好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负责和守法地经营,及时向董事会、股民
总之,中国有两大优势:与美国互补的有利资源禀赋、潜在巨大的经济规模。中国改革的深化,有利中国仿效当年美国和日本,实现经济的起飞,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甚至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参考文献】
1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李德伟、盖建玲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3 Frankel,Jeffrey and Romer,David."Does Trade Cause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no. 3 (1999): 379-399.
4 Heckscher,Eli and Ohlin,Bertil(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arry Flam and M. June Flanders). Heckscher-OhlinTrade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1.
5 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b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599.html
经济中心向中国的转移
过去1500年,世界经济曾出现巨大而有趣的变化。在世界贸易的广泛兴起前,先进技术和稳定、有效的政府,带动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出现。公元500-1850年间,世界历史上出现几个经济大国。其中两个是中国与英国(另一个是阿拉伯帝国)。中国的实用科技先进,中央政权强大,科举制度择优录用,官僚制度便于施政。中国经济得以在数百年内,居世界上游。麦迪森认为,在公元500-140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欧洲,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世界独占鳌头。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实现工业革命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自由的经济政策,也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英国大力推动世界贸易,提高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英国经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领袖。按麦迪森的估计,1820年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为中国的3.4倍。英国的成功,也带动邻近西欧和北欧逐步工业化。
1850年后,世界贸易兴起,席卷全球。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经济规模很大、与旧的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并有大量贸易来往。通过世界贸易,资源与英国互补的美洲,对英贸易和经济迅速增长。美洲中经济规模最大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二战后,与美国资源互补的东亚和东南亚,对美出口和经济飞跃发展。其中经济规模最大的日本、中国,先后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近2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已经从劳动力密集的英国转移到土地丰富的美国;看来会再从美国转移到劳动力密集的中国。在中国与早期的美国相似,国内潜在市场庞大,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美国)的贸易将继续增长,经济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能。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可能首先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然后再慢慢地在其他方面超过美国,逐步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世界经济中心国需要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力长盛不衰,技术不断创新,雄踞世界之首。当初英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议会民主,又有最早的工业化的市场经济,更奉行自由贸易。经济霸主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善和稳定的宪法民主政体,有合理的联邦制来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和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制度,技术一直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同时奉行自由贸易。
较之于当初称雄世界的英美,中国在政府治理和市场发育和机制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做到以下事情:一、打破地区封锁、变相的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让有竞争力的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市场畅通无阻,兼并低效企业,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益。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重要行业(重工业)如汽车行业,地方市场分割相当严重,汽车生产的规模相当小,生产成本很高。二、政府要加强和鼓励科研创新及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占领世界科技领先领域。三、私营、民营与国有企业都要改善管理,建立起好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负责和守法地经营,及时向董事会、股民
或有关机构提供准确信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市场的力量更有效地决定生产、销售、分配。深化国有银行的改革,建立起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理性和透明地决策,逐步减少银行坏账,控制金融风险。建立强有力、独立、透明、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以有效地防止政府官员和国企管理人员的贪污和失职行为。四、政府必须建立良治(或善治)(good governance)。政府要透明和负责地施政,维持政治稳定。政府与社会须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实现经济法治。五、政府反腐败要继续进行并深化。要防止官商合一,保障一般民众与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官员和党的干部须改变干预市场运作的习惯,认真履行中立、友好的市场裁判员的职责。这样,才能向外资、内资和创新发明提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六、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深化。中央与地方应建立良性互动和法制性稳定体制。在保障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再分配主导权和紧急状况下干预能力的前提下,国家可逐步扩大地方的自治范围。让地方民众参与地方官员的推选,借用民意对官员的真实政绩进行有效审核。让地方政府针对本地人民的需求,有效施政。可逐步扩大选举以及舆论自由度,让专家、民众和社会参与决策,让他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强烈认同,自觉捍卫政治经济体制。
总之,中国有两大优势:与美国互补的有利资源禀赋、潜在巨大的经济规模。中国改革的深化,有利中国仿效当年美国和日本,实现经济的起飞,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甚至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参考文献】
1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李德伟、盖建玲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3 Frankel,Jeffrey and Romer,David."Does Trade Cause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no. 3 (1999): 379-399.
4 Heckscher,Eli and Ohlin,Bertil(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arry Flam and M. June Flanders). Heckscher-OhlinTrade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1.
5 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