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中国政治论文 >> 正文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我们党曾为了摆脱苏共模式作了许多探索,但是,由于认识所限,在改革开放以前,总 体上我们始终没能突破这个模式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这方面 加大了探索的力度。对执政以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整个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厘清 其中哪些方面是我们党不能放弃的优良传统,哪些方面是我们党适应领导现代化要求的 新创造,哪些方面还属于需要消除的苏共模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我们推进党的现 代化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当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党的建设 领域,要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理论的根本标准。
  第二,必须克服在领导传统计划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我们党关于对国家和社会进 行领导的相当一部分观念,是在计划经济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尽管我们已经在致力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长期形成的旧观念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应该承认,今天这些 观念在不少方面,在不少党员、干部(其中还有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上都有反映。例如 ,我们还习惯于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党的机关和部门直接掌握行政权力,习惯于把党管干 部的原则理解为组织部门和党委一把手说了算,习惯于把领导经济建设理解为直接管企 业,习惯于把民主集中制原则理解为主要是集中和服从,等等。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 件下这些观念还有实践作支撑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观念就越来越和实 践发生冲突,成为不能不突破和超越的东西。
  第三,必须摆脱我国政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对政党政治的误解。政党是西方民主制度 的产物。当中国的革命者把政党政治作为先进经验吸收进来的时候,同时也加进了自己 的理解,这里面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不那么正确的东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孙中山先 生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思想。孙中山认为,党就是未来国家的雏形,人民 掌权要通过政党来体现。根据这一思想,孙中山把党设计成政府的模式:党一旦取得政 权,党就转而为“国”,代替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们党对政党在政治生活中作用 的理解与孙中山先生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以党治国”的思想对我 们也不无影响。对于执政党和政权之间的区别,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弄不清 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在实践中,它往往导致混淆党的领导和政府 管理的界限,把党的机关当作同级政府的上级机关,结果党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 得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之外,对政 党政治认识上的局限,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根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现代化的要求
  政党现代化是政党政治的大趋势,也是我们增强党的活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 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必由之路。政党现代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含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政党定位。根据民主政治的一般原理,民众 的政治参与、民众对政府的控制、民众对政府的监督、民众改变政治现状的要求,都要 通过政党来实现。换句话说,在民主政治中,公民通过政党作用于公共权力。在这个意 义上,政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联系的桥梁 ,另一方面,它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 执政党在实践中都忽视了政党的这种定位,实际情况往往是,党的各级组织直接向政权 机关发指示,直接任命政权机关的各级干部,甚至直接代替政府机关从事日常行政管理 工作,事实上变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就使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起 来,国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从而使人民监督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推进党的现 代化进程,政党首先要回到正确的位置上。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照搬西方现成的 模式,尤其不能消极地把党定位在“桥梁”上。但是,党既不应当包揽一切,也不应成 为代替人民参与政治、当家作主的工具。党领导和执政的一切观念、内容、形式,都应 当从这个基本的定位出发。这符合民主政治规律。
  第二,现代化的领导内涵。执政党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但政党在政治体制中 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用社会控制论的概念来表述,就 是实施政治控制。在这方面,邓小平很早就提出过一些重要思想,他认为,党委的领导 ,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的优势,主要从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强调党的思想政治领导,根本目的是要防止把党 的领导变成一种行使行政权力的管理行为。把党的优势建筑在权力上,由党去包办一切 、干预一切、代替一切,这只能损害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 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党的组织领导。党的领导 要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实现,这本身就是组织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思想领导、政 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三者是统一和密不可分的。
  第三,现代化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各级组织不应是权力运作的主体,而 是对权力主体的形式、运作和政策施加影响的政治组织。党组织不能包办政府的工作。 江泽民多次批评包办代替的做法,认为党的干

部代替政府的工作,结果使政府的一切法 令都是共产党的法令,政府的一切错误都是共产党的错误,政府没有威信,党也脱离了 群众。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际就是党组织要适应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依 法治国的要求,变过去居于宪法法律之上的领导为符合宪法法律规范的领导,变过去行 使权力为主的领导为说服教育为主的领导,变直接手段为主的领导为间接手段为主的领 导。这就需要我们选择更为合理、更为巧妙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党的思想现代化、作风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就是要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 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 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三、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战略选择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战略选择,把领 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注意力放在战略的制定上,坚持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实现对现 代化建设的正确领导。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小 康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1.和谐发展的三大战略决策
  第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 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了具 体体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6日,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肯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并且提出 了加强科技进步的六条措施。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都对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进一步作了阐述。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的讲 话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 略任务。”[6](p.1072-1074)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同年11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再次强调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 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62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