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化无论从形态还是实现方式上都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但 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包括中国来说,在历史实践中要充分体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还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这些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一般都面临着在 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上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因此,既要完成逐步吸取资本 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同时又要限制、克服或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 无疑增加了实现的难度。其次,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所首先承担的是努力构建 作为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制度保 障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这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无论从形 态上还是从途径上均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努力的制度基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合理科学的制度基础也是这些国家需要完成的历 史任务。再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 存在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并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整 个20世纪中,尽管资本主义遭遇了几次重大的危机,但资本主义通过自我扬弃不断进行 调整和改革,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现代化仍然存在着发展空 间。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威胁,资本主义必然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和途径来限制、 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上述种种,必然大大增强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复杂性和难度。(参见叶险明:《对马克思现代化观的一种读解》,载《哲 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曲折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 主义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这一历史难题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这里总结的主要是主观方面的问题。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无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社会属性上的本质 区别。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实践中 往往存在着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追求过于纯正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失误 。这一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不适应的状况。在经济 运行机制方面,这些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往往片面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忽视 具体实际,简单地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历史作用,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严重束缚了 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次,在实践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方面,存在着牺牲一些劳动者阶层如农民的利益的做法,而没 有能够全面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方面,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还有,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方面,在对社会全面 进步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某 一个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做法。
当然,看待这些由于主观失误而产生的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之置 于当时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和考察,而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 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积极努力。但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实践 的经验总结,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道路所必须依托的基 础。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正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这一道路的哲学基础。邓小 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 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 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并以 初步的实践成就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继续进行新的探索。经过 2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具备了比较完整、科学 的体系。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科学理论作出了比较全面的科学概括。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现代化所依托的社会基本制度方面,改变了过去片面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的做法,而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适当恢复和发展部分非公有制 经济成分,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这 一改革原则的指导之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根据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在坚持宏观 计划调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 配置方式的优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完善国家计划和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方面,一方面,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让一部分 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防止两 极分化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逐步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之间的关系,努力限制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弊病,推动
在现代化的目标方面,在坚持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努力推进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努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 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 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不难发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这一 特色是针对我国作为不发达、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而体现的。
尽管经过建国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水平有了 显著的提高,但对于我国而言,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 艰巨的事业。邓小平立足于这一具体实际,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 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 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 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描 绘了实现第三步目标的战略步骤。提出,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641.html
首先,由于这些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一般都面临着在 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上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因此,既要完成逐步吸取资本 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同时又要限制、克服或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 无疑增加了实现的难度。其次,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所首先承担的是努力构建 作为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制度保 障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这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无论从形 态上还是从途径上均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努力的制度基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合理科学的制度基础也是这些国家需要完成的历 史任务。再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 存在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并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整 个20世纪中,尽管资本主义遭遇了几次重大的危机,但资本主义通过自我扬弃不断进行 调整和改革,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现代化仍然存在着发展空 间。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威胁,资本主义必然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和途径来限制、 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上述种种,必然大大增强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复杂性和难度。(参见叶险明:《对马克思现代化观的一种读解》,载《哲 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曲折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 主义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这一历史难题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这里总结的主要是主观方面的问题。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无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社会属性上的本质 区别。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实践中 往往存在着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追求过于纯正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失误 。这一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不适应的状况。在经济 运行机制方面,这些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往往片面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忽视 具体实际,简单地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历史作用,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严重束缚了 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次,在实践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方面,存在着牺牲一些劳动者阶层如农民的利益的做法,而没 有能够全面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方面,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还有,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方面,在对社会全面 进步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某 一个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做法。
当然,看待这些由于主观失误而产生的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之置 于当时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分析和考察,而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 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积极努力。但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实践 的经验总结,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道路所必须依托的基 础。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正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这一道路的哲学基础。邓小 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 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 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并以 初步的实践成就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继续进行新的探索。经过 2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具备了比较完整、科学 的体系。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科学理论作出了比较全面的科学概括。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现代化所依托的社会基本制度方面,改变了过去片面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的做法,而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适当恢复和发展部分非公有制 经济成分,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这 一改革原则的指导之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根据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在坚持宏观 计划调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 配置方式的优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完善国家计划和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方面,一方面,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让一部分 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防止两 极分化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逐步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之间的关系,努力限制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弊病,推动
整个社会走上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一举措既可以看作是现 代化的必须经历的环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方式的具体努力。
在现代化的目标方面,在坚持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努力推进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努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 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 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不难发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这一 特色是针对我国作为不发达、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而体现的。
尽管经过建国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水平有了 显著的提高,但对于我国而言,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 艰巨的事业。邓小平立足于这一具体实际,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 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 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 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描 绘了实现第三步目标的战略步骤。提出,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