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西方失业回滞理论述评


一般来说,对于70年代各国失业率的上升,第一种观点的解释是比较让人满意的,但对于80年代所经历的失业率上升,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完善、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到80年代,欧洲各国为扭转萧条的经济形势,已经较大程度地放宽了对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工会力量下降、失业救济减少、取消最低工资限制等等,都使得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显著提高,然而失业率却仍然急剧上升。失业回滞理论正是凯恩斯主义在这种尴尬情形下被提出和扩展的。回滞(hysteresis)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1972年费尔普斯最早将此概念应用到宏观经济中的失业现象,建立了失业回滞模型,而后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如哈格里夫斯—希普、克罗斯、布兰查德、萨默斯、莱亚德、戈登等人对此均有所贡献。
    一、自然失业率和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附加预期模型。我们知道,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一种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认为市场如果是过度需求的,那么工资就会因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而上升,且过度的劳动力需求越大,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又会导致失业率下降而逐渐趋向于零;反之亦然。然而,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在引进预期之后,否定了上述说法。
  按照弗里德曼的模型,认为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没有根据的,尽管雇员和雇主在谈判中确定的是货币工资,但他们实际所关心的却是真实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由于工资合同是不连续的,因此雇员在谈判中所要求的真实工资必然受到其对未来整个合同期内存在的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影响。这样,弗里德曼便认为应该将实际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于是,在模型中他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扩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把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货币工资变化率的一个附加变量。而如果在模型中进一步设定预期是充分的,那么就可以得到一条在长期内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直线所对应的失业率便称为自然失业率(NRU)。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即通货膨胀将被完全预期到。
  自然失业率假说应用了货币对就业是中性的古典假设,认为总需求的波动对自然失业率没有任何影响,自然失业率由供给方面的真实因素所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短期的实际失业率,但随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失业将返回长期均衡的自然值。在新古典模型中,即使总需求的波动未被预期到,连续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的联合作用也能保证失业率迅速回到其自然率水平,这样就产生了政策无效的结论,即总需求政策不能导致均衡失业率的变化。
  与自然失业率一样,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也是通过附加预期扩展菲利普斯曲线得到的。该失业率使得工人的目标真实工资与可行真实工资保持一致,其中可行真实工资由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厂商加成得到,目标真实工资则通过工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得到。值得注意的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价格水平没有加速变化,而通货膨胀则是恒定的。
  无论是自然失业率还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它们都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失业率,两者之间关键的差别在于其微观基础不同。弗里德曼所定义的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市场出清的概念,是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从而真实工资率结构的均衡联系在一起的。而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由于决定于工人与厂商之间的力量对比,其微观基础显然应该与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联系在一起。
    二、失业回滞模型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前的西方古典经济理论中,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一样,总是可以及时出清。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该需求缺口将迫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使得需求上升供给下降,直到供求平衡为止。因此,只要实际工资可以灵活变动,且其变化没有下线限制,那么市场总是有能力通过实际工资的下调而消除失业人口,这样大规模失业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彻底摧垮了古典理论这种自由市场可以自动消除失业的观点。
  弗里德曼等人在利用附加预期扩展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中,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认为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在给定市场结构特征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而实际失业率则是由一系列周期性因素所引起的失业。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等因素预期不正确,使得短期实际失业率有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的预期将逐步调整和适应,实际失业率也就自动回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失业率总是固定在一个惟一不变的均衡水平,即自然失业率。
  由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失业率的持续高涨,使得以费尔普斯为代表的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观点提出了疑义。他们认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值也应该是多种的,而不是惟一的、稳定的,当实际失业率上升时,均衡的自然失业率就会靠拢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总的来说,失业回滞理论的本质认为,失业不仅取决于当前各种产生失业的因素,而且也部分地取决于过去的失业情况,而对自然失业率而言,它不仅取决于弗里德曼定义下的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过去的市场均衡即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这种认为自然失业率依赖于其均衡路径的理论,就是失业回滞理论。
  1980年,哈格里夫斯—希普提出了失业回滞理论的一个标准模型。即:
  附图
  附图
    三、失业回滞效应
  失业回滞效应是指由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而对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失业回滞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它使得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呈同方向变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同时说明失业回滞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1年,莱亚德等人在《失业、宏观经济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书中利用价格—工资模型,对失业回滞所起的影响做了一些考察。在模型中,莱亚德从生产、总产量、总需求、预期需求、实际价格、实际工资等方面定义了封闭式经济下的价格、工资和失业方程:
  附图
  其中p、w、u分别代表总价格、总工资和总失业率,y[,d]、y分别表示实际总需求(假定在价格粘性下是外生的)和充分就业下的总需求,·u为总失业变化率,z[,w]表示其他因素如失业救济等对工资的影响,·[2]p=·p-·p[,-1]为总价格的二次变化率。
  如果给定y[,d]、k、l、z[,w],那么以上三式就可以给出价格、工资和失业的时间路径。现在假定经济长期处于稳定通货膨胀状态,那么有·u=0、·[2]P=0,分别代入(7)、(8)式,得到长期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u[*]:
  附图
  将上式变形得到的z[,w]和u[*]的函数关系代入(8)式,合并(7)式并消去

实际工资w,即可得到·[2]p与(u-u[*])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NARIU(u>u[*])且固定不变,那么·[2]p将为负,通货膨胀也就将下降。现在假定为了使失业率回复到u[*]水平,市场总需求开始上升,·u为负,这样就给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远大于由于u>u[*]而给经济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最终使得通货膨胀上升。
  上面的说明还表明了另外一层含义,即由于回滞的作用,长期的失业均衡水平将更接近于其当期的实际失业率,而并非长期的NARIU。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来定义短期的NARIU(u[,s][*]),它表示当期内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失业率。于是,在式(11)中有·[2]p=0,得到:
  附图
  可见,短期NARIU是长期NARIU和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u-1的加权平均。如果我们如上面一样设定回滞系数在方程中占非常大的权数,即,那么短期NARIU就将更接近于u[,-1],而不是长期的NARIU。这就表明当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6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西方经济学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