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
A、大型跨国公司 58.26 18.26 34.78
B、个人投资者 55.17 15.52 41.37
C、中小企业 51.41 24.65 33.80
D、其他 68.75 6.45 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 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 56.93 8.76 30.66 8.03
B、个人投资者 78.31 3.61 6.02 13.25
C、中小企业 75.54 2.72 13.04 11.96
D、其他 61.11 11.11 13.89 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 240 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 103 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 76 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 47 8.67
E、面临升级换代 83 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
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 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 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 95 16.8%
B.母国进口 107 18.9%
C.订购方提供 137 24.2%
D.其他国际采购 204 36.1%
E.中国国内采购 261 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5 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 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 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 比重
A.初级产品 281 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231 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74 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5 103.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5显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状况。可以看到,实施了技术援助的企业占有效样本企业的36%,64%的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援助,其中,27%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比例不高,这既与国内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有关,也与大量采购来源于国外配套企业的跟随进入有关。从不同的投资主体进行考察,大型跨国公司比其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援助倾向,47%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进行了技术援助,这一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近18个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