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
表15 加工贸易企业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进行技术援助 191 35.97
B、没有技术援助 151 28.44
C、准备技术援助 50 9.42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 141 26.55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6 不同投资主体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援助 (%)
大型跨国公司 个人投资 中小企业 其他
A、进行技术援助 46.92 32.47 29.52 43.75
B、没有技术援助 27.69 25.97 27.71 31.25
C、准备技术援助 6.15 9.09 12.05 3.13
D、不必进行技术援助 19.23 32.47 31.33 21.8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群体是加工贸易避免“飞地效应”、加速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现有产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推动现有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入配套体系,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重要方面。根据表17的调研数据,有49%的企业与国有企业有配套关系,仅次于外资企业51%的比例,其余依次是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抛开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来看,国有企业在配套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步伐和提高技术外溢效果。但实地考察调研表明,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加工贸易的主要配套产品,特别是中间产品的配套生产基本是由跟随进入的外资配套厂家完成的。
表17 加工贸易配套企业的构成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国有企业 276 49.11
B、集体企业 140 24.91
C、乡镇企业 120 21.35
D、民营企业 166 29.54
E、外资企业 285 50.71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表18 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  
;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 89 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 394 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 74 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 51 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 23 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 28 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 149 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 107 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 104 18.5%
J.其他 14 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2 183.8%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8是样本企业对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障碍的信息反馈。从表中可以看到,“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障碍,选择该项因素的企业比例高达70%,并与其他选择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表明我国企业进入全球化产业链条、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主要、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其余几项选择比例相对较大的障碍性因素依次分别是,国外客户要求、出口退税时间较长、深加工接转手续繁琐、国内产品价格高和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除去出口退税和深加工结转两项政策面问题外,其余都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为长期里,客户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都希望采购本地化,只有当本地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时,才会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推动内资企业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内资企业的分包供应能力,形成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产业关联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加工贸易的人力资源投入
随着跨国经营的当地化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成为技术外溢的间接渠道。对于投资方而言,相对于资金和设备,掌握技术资源的人力资本的沉淀是其撤资转移时100%的损失,因而也是东道国最保险的收益。所以,鼓励外资企业人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是各东道国外资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外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人力培训状况越好、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
表19、20显示了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化比例很高,近80%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本地招聘。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的人员培训状况也较好,8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国内培训,还有24%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出国培训。高比例的当地聘用率和培训率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培养精良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同时也为员工流动进而产生技术外溢创造了条件。
表19 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