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门
正阳门,明清时代内城的正门,最早修建完工的城门,也是京师九门中规模最高、最为壮丽的城门。明朝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一1439年)改建并加修瓮城箭楼,是当年全城最高的建筑。古人以南为阳,以南为正,遂更名为“正阳门”,只供皇帝出入,因此又称“国门”,俗称“前门”。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刚门箭楼,南至天坛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前门商业街发源于明代。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刚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山现大量: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g00年),大量洋货涌如北京,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往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大栅栏是前门商业区的中心,泛指大栅栏街、廊房头条、粮食店街和煤市街。明清时期入夜实行宵禁,在街头巷尾设置栅栏,昼开夜闭,大栅栏因此得名。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前门人栅栏集中了绸布店、药店、鞋店、餐馆等数百家店铺和戏院。廊房头条、廊房二条曾是珠宝玉器市场;珠宝市街集中了二十九家官炉房,熔铸银元宝;钱市胡同、施家胡同、西沿河一带开设了许多钱市利银号;而王广福斜街、陕西巷等八条胡同则是妓院集中的地方,俗称“八人胡同”。到1928年前门商业区开始走下坡路之前,大栅栏一带一直是老北京的商贾繁华之地,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就发源于此,比如全聚德烤鸭店、瑞蚨祥绸布店、同仁堂药铺、六必居酱菜园等,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o
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
南南给我唱这首老戏歌的时候太刚止照在她的脸上,面颊上的小雀斑微微皱着。她毫不客气地蹲在路边,仰起头,眯着眼睛看前门大街人来人往。南南从外地到北京来上学已经两年了。“那时候我非要考北京的学校,爸爸不答应。平时我不言不语,可那会儿倔得不行,自己跑来了。一下火车,呼吸到第一口北京的空气,心里就踏实了。”
南南的奶奶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曾经在武汉的一所女子中学念书,南南见过她那时的照片,齐耳短发,身穿阴丹士林旗袍,目光安详。奶奶的父亲在北京的一所学堂教书,用教师的微薄收入支撑千里之外的家。后来他客死异乡,奶奶的青春梦幻也随之丧失了光芒。小时候南南不明白奶奶的遗憾与悲伤,长大后她读到一篇小说《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她知道就是这种感觉,她对我说这是一种情结,是一个结,所以她来了,来北京。
老北京的茶馆分为四种:书、酒、清、野。这四种茶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讲究。书茶馆以说书为主,客人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先生讲述各种稗官野史、演义传奇。注意了,这听说书可是要收费的。酒茶馆又叫茶酒馆,顾名思义就是既可喝茶,又能饮酒,另备有下酒小菜。清茶馆则主要是为买卖人聚会谈生意提供场所。相比之下,野茶馆就平易近人得多了,大树下搭个凉棚,支起几张桌椅板凳即可,多设于郊区野外,供游人过客歇脚、纳凉、饮茶之用。
老北京的茶馆数清末民初时最为兴盛。大多是门面三五间,前设柜台,后设大灶,中间放一个高五六尺、直径三尺的红铜大搬壶,两边都有壶嘴,悬于梁下,随到随喝。茶馆内设有演出舞台,表演各种曲艺戏曲。
南南说:“你知道吗,我觉得北京的天比武汉的天要大o”她不知道自己压根就是个孩子。她说:“我就是喜欢北京,就是喜欢往北京的大马路、小胡同走来走去,就是喜欢往北京的人群中走来走去。我的奶奶,她曾经穿着阴丹士林旗袍,在梦里的北京走来走去。
老北京时候的艺人在茶馆里表演戏曲曲艺,台下的客人需要另付给他们小费——那时不叫“小费”,叫“茶资”——戏曲便发展成为老北京茶馆文化的一部分。可不要小看了这些在茶馆里卖艺演出的人,在京剧的发展史上,可少不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就曾经在大栅栏一带居住、演出。
由于清代禁止在城内设立娱乐场所,戏院、茶楼便集中在前门大栅栏一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三庆的轴子(连台本戏)、四喜的曲子(昆曲)、和春的把子(武戏)、春台的孩子(童伶,),到后来的“同光十三绝”、四大名旦、四人须生,无不是从这里唱响。现在的“老舍茶馆”则把老北京的曲艺戏曲、风味小吃、古玩工艺等种种文化,都汇聚在一起。
走进老舍茶馆,几十张紫红色仿清八仙桌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大厅里,屋顶悬挂着十二盏制作精美的六角宫灯,旁边花格琉窗,玉砌雕栏。屋内陈列着各种古玩、字画、佛像、剪纸、泥人、风筝、玉器。每到下午,这里就会举办戏曲表演。 .
舞台上架起了麦克风,这便扫了几分兴致。所幸京腔京韵仍旧宛转悠长,台下的戏迷票友也都如醉如痴。今年夏天的北京常常下雨,余音绕梁间,想象里的老北京在雨中渐行渐远。
南南放假回家了,我收到她发来的短信:据说北京很少下雨。据说北京的雨很不像雨。据说北京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变成了泥点子。据说北京的雨蒸发掉以后,这个城市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涩着,变不回原来的样子。这早已不是我奶奶梦里的北京了,但是,我爱他。
琉璃厂传奇
先给大家讲个老北京的风俗故事,虽然与琉璃厂没多大关系,但也能算上是古玩行的买卖,也有几分传奇。
老北京德胜门外,天亮之前有两个市集,一叫人市,一叫鬼市。人市是买卖劳动力的地方,鬼市可是另外一套交易.这里既不定点设摊,也不分商品种类,上至王母娘娘的扎头绳,下至要饭花子的打狗棒,什么也有人卖,什么也有人买。不仅如此,必要的时候还能定货,甚至点名要东西。你把钱搭子往左肩一搭,右手托起下巴往显眼的地方一站,就会有人来招呼:“想抓点儿什么?”“随殓的玉挂件:,可要有血晕的。”“有倒是有,价儿可高啊!”“货高价出头,先见见!”这也许就成了一桩多少两银子的生意。当然也有便宜货。“您抓点儿什么?”
“我这马褂上五个铜钮掉了一个。”‘还真有!”‘要多少钱?”‘甭给钱了,把您手里两块驴打滚归我吃了就齐!”这也算一桩买卖。在这儿做生意得有好脾气,要多大价您别上火,还他多少钱他也不生气。许多东西是偷来的,脱了手就好。因为这个原冈,在这儿你碰到多好的东西也不能打听出处。也因为这个原因,确实有人在这儿买过便宜货。用买醋瓶子的钱买了个青花玉壶春的事有过,要买铜痰盂买来个商朝青铜觚的事也有过。反过来说,花钱买人参买了香菜根,拿买缎子薄底靴的钱买了纸糊的蒙古靴的事也有。那时的北京人,得了便宜便到处显派,透着自个儿的机灵!吃了亏多半闷在肚里,惟恐被人耻笑。所以人们听到的多
是在鬼市上占了便宜的事, 白以为不笨的人带着银子上这儿来溜早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先说这“鬼市”呢?原来它与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代官府来往和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崇尚文化,常常聚集在琉璃厂一带,寻访字画古玩,切磋技艺,琉璃厂文化一条街的传统在此初现端倪。
清朝末年,北京古玩行。
“张爷您给长长眼,他这一幅《游春图》上的虹桥,两边栏杆各有几根呐?”
“两边都是八根。”
“那我这一幅《游春图》呢?”
老张爷哆嗦着手举起放大镜细看:“怎么是七上八下?”
“不错。真迹中的栏杆为求写意,的确是七上八下。你那一幅,是假的。”
古玩行里的明争暗斗就这样展开。
两尊周朝武王伐纣时祭天用过的青铜鼎在民间出现,吸引了众多行内人的目光。青铜鼎上怪兽“饕餮”威然肃立。“龙生九子”之一的“饕餮”贪得无厌,吞噬世间一切事物。将它刻在象征权力与威严的青铜鼎上,暗含戒贪之意。为了得到周鼎,各色人等勾心斗角,斗智斗法。这其间跨越了中国历史最为动荡不安的风云岁月,终于在共同抵御外敌的硝烟中泯灭恩仇。一切尘埃落定,留给后人无数猜想。
这是电影《古玩》所讲述的故事,改编自人艺同名话剧。他描写京城海王村古玩行的能人奇事,兴衰沉浮,具有浓烈的写实意味和京腔京韵。而在现实生活中,北京古玩文化的孕育发扬之地,当属琉璃厂。
琉璃厂位于和平门外,东起延寿街,两至南水柳巷。原本是清代工部所属五大厂之一一一烧琉璃瓦厂所在地,并因此而得名。往后便逐渐发展成为经营古书字画、文房四宝、珠宝玉器的古玩一条街,其中产生出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如荣宝斋、汲古阁、庆云堂、中国书 《关于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