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竞争和进入壁垒
商业的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要从深层次上解释我国商业竞争的格局,需要对我国的商业壁垒作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控制我国商业进入壁垒的基本途径。
一、我国商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传统商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商业所有制结构,打破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并允许工业自销,引进外资等。特别是近年来,受相对稳定且较高的商业利润的诱导,出现了“百业经商”的热潮,商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剧增。到1994年底,全国已有商业经营机构1368.8万个,商业职工3808.9万人,分别比1978年的122.1万个和608万人增长10.2倍和5.26倍。目前在我国商业领域已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相互竞争的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疑大大增强商业企业的竞争活力,提高了社会流通能力。但在我国的商业竞争中由此也产生了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商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我国商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来用行政手段联结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纽带被割断,许多国营商业被化整为零,改革以来新建的商业组织又是以独立性很强的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经营组织规模普遍较小,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商业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93年美国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4910亿美元,占全美零售总额2.3万亿美元的21.34%,而我国1995年最大的50家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仅为499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2.45%。从单个企业看,1993年美国的西尔斯·罗巴克零售公司的销售额为5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216.40亿元;而1995年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一百”的年销售额也仅23.49亿元,相当于西尔斯公司的1/181,差距甚大。由于我国商业企业的组织规模小,分散经营,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2.商业经营业态过于单一,经营定位趋同化。近几年来,许多老商场纷纷投资装修扩建,扩大营业场所,同时各地又兴建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商场,致使大型百货商店的数量迅速增加。目前,上海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商场已有100多家,而北京市仅在近5年内已新建31个大型百货商店,正在建设中的有52个,近期即将开工建设的还有75个。不难预见,过不了几年,北京将成为世界上大型百货商店最多的城市。在我国其它城市也存在大型百货商店热,而超级市场、折扣商店、专业商店等经营业态没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大型百货商店豪华的营业场所和设施、昂贵的地租和大量的投资贷款,又迫使其经营中高档产品,经营内容趋同化十分明显,缺乏建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经营特色。
3.经营网点缺乏整体布局,低水平过度竞争日趋激烈。在空间分布上,近几年来新建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商业区,过于密集,而居民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建设相对不足。又由于这些商业企业的经营业态和经营内容雷同,缺乏经营特色,因此,为争夺有限的顾客,不可避免地发生低水平过度竞争,表现为许多商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策略,在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各种削价大战、重奖大战此起彼伏,一些企业为了压倒竞争对手,强行让利,经营利润接近于零,有的甚至亏本销售,其结果使国家和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4.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大幅度滑坡,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作为上述商业结构和竞争行为的一种必然结果,近几年来,许多商业企业销售额大幅度滑坡,经济效益持续下降。1995年,北京市10家大型商场中有8家商品销售额下降,杭州市13家大型商场的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内贸部统计,1995年全国商业企业仅实现利润2.39亿元,同比减少83.9%。
二、我国商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为什么大量的新企业能在短期内进入商业领域,导致低水平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行为,进而产生消极的市场效果?要从深层次上分析我国商业竞争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需要分析我国商业的进入壁垒。商业的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壁垒的一般构成因素是: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相对费用壁垒和行政法规壁垒。本文将通过商业与其它产业的比较来分析这些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一种经济特性。对于那些规模经济较显著的产业(如重化工业、机器制造业等),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才能保持较低成本,具有竞争能力。因此,新企业往往难以筹到能实现最低限度的生产和销售之所需要的巨额创始资本,从而抑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产业。而商业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新企业容易筹到进入流通产业所需的创始资本。商业企业的营业面积差异很大,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既有装饰豪华的商场,也有设施十分简陋的商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商业企业只要店址选择合理,经营定位正确,营销策略适当,就能满足特定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可见,商业企业不象许多工业企业那样存在规模经济问题,这就使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
产品差异表现在质量、性能、外形等许多方面,它使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产品减少了可替代性。新企业要进入那些产品差异较大的工业,不仅要花费巨额的研究、开发资本,如需要研制新产品或购买产品专利权生产产品,需要配置专用生产设备进行批量生产等,而且要花费大量的促销费用以建立产品形象,这些都给新企业进入产业形成产品差异壁垒。而商业企业经营的产品来自生产企业,在交通运输比较发达、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不少产品甚至供过于求的状况下,商业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产品。这就使商业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产业内原有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在许多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这就使新企业进入产业时要比原有企业承受更大的费用负担,从而形成相对费用壁垒。如许多工业企业需要有特殊的原材料、专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原有企业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717.html
一、我国商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传统商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商业所有制结构,打破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并允许工业自销,引进外资等。特别是近年来,受相对稳定且较高的商业利润的诱导,出现了“百业经商”的热潮,商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剧增。到1994年底,全国已有商业经营机构1368.8万个,商业职工3808.9万人,分别比1978年的122.1万个和608万人增长10.2倍和5.26倍。目前在我国商业领域已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相互竞争的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疑大大增强商业企业的竞争活力,提高了社会流通能力。但在我国的商业竞争中由此也产生了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商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我国商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来用行政手段联结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纽带被割断,许多国营商业被化整为零,改革以来新建的商业组织又是以独立性很强的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经营组织规模普遍较小,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商业企业。根据有关资料,1993年美国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为4910亿美元,占全美零售总额2.3万亿美元的21.34%,而我国1995年最大的50家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仅为499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2.45%。从单个企业看,1993年美国的西尔斯·罗巴克零售公司的销售额为5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216.40亿元;而1995年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一百”的年销售额也仅23.49亿元,相当于西尔斯公司的1/181,差距甚大。由于我国商业企业的组织规模小,分散经营,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2.商业经营业态过于单一,经营定位趋同化。近几年来,许多老商场纷纷投资装修扩建,扩大营业场所,同时各地又兴建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商场,致使大型百货商店的数量迅速增加。目前,上海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商场已有100多家,而北京市仅在近5年内已新建31个大型百货商店,正在建设中的有52个,近期即将开工建设的还有75个。不难预见,过不了几年,北京将成为世界上大型百货商店最多的城市。在我国其它城市也存在大型百货商店热,而超级市场、折扣商店、专业商店等经营业态没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大型百货商店豪华的营业场所和设施、昂贵的地租和大量的投资贷款,又迫使其经营中高档产品,经营内容趋同化十分明显,缺乏建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经营特色。
3.经营网点缺乏整体布局,低水平过度竞争日趋激烈。在空间分布上,近几年来新建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商业区,过于密集,而居民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建设相对不足。又由于这些商业企业的经营业态和经营内容雷同,缺乏经营特色,因此,为争夺有限的顾客,不可避免地发生低水平过度竞争,表现为许多商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策略,在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各种削价大战、重奖大战此起彼伏,一些企业为了压倒竞争对手,强行让利,经营利润接近于零,有的甚至亏本销售,其结果使国家和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4.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大幅度滑坡,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作为上述商业结构和竞争行为的一种必然结果,近几年来,许多商业企业销售额大幅度滑坡,经济效益持续下降。1995年,北京市10家大型商场中有8家商品销售额下降,杭州市13家大型商场的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内贸部统计,1995年全国商业企业仅实现利润2.39亿元,同比减少83.9%。
二、我国商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为什么大量的新企业能在短期内进入商业领域,导致低水平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行为,进而产生消极的市场效果?要从深层次上分析我国商业竞争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需要分析我国商业的进入壁垒。商业的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壁垒的一般构成因素是: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相对费用壁垒和行政法规壁垒。本文将通过商业与其它产业的比较来分析这些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一种经济特性。对于那些规模经济较显著的产业(如重化工业、机器制造业等),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才能保持较低成本,具有竞争能力。因此,新企业往往难以筹到能实现最低限度的生产和销售之所需要的巨额创始资本,从而抑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产业。而商业企业的规模弹性较大,新企业容易筹到进入流通产业所需的创始资本。商业企业的营业面积差异很大,既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也有几平方米的小店;既有装饰豪华的商场,也有设施十分简陋的商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商业企业只要店址选择合理,经营定位正确,营销策略适当,就能满足特定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可见,商业企业不象许多工业企业那样存在规模经济问题,这就使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较低。
产品差异表现在质量、性能、外形等许多方面,它使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产品减少了可替代性。新企业要进入那些产品差异较大的工业,不仅要花费巨额的研究、开发资本,如需要研制新产品或购买产品专利权生产产品,需要配置专用生产设备进行批量生产等,而且要花费大量的促销费用以建立产品形象,这些都给新企业进入产业形成产品差异壁垒。而商业企业经营的产品来自生产企业,在交通运输比较发达、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不少产品甚至供过于求的状况下,商业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和款式的产品。这就使商业企业间的产品差异较小,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所面临的产品差异壁垒较低。
产业内原有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在许多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这就使新企业进入产业时要比原有企业承受更大的费用负担,从而形成相对费用壁垒。如许多工业企业需要有特殊的原材料、专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原有企业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