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现理论概述
原则是,自我表现必须不侵犯别人的尊严。社会生活有如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人们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来实现自己的社会职能。每一个角色扮演者,对于自己的角色形象都有一种期望,如果自己的角色扮演(换一个角度看就是自我表现)符合了别人对角色形象的期望,则别人就会感到他们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就有了“面子”(face),有了尊严。当人们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角色形象要求时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窘迫。如果是别人损害了人们的“面子”,使人们的尊严受到威胁,则人们就会对其持高度的排斥态度。所谓成功的社会交往实质上就是交往的双方以各自的自我表现相互支持,既使对方的期望得以实现,同时也达到自己的目的。即行为要于人有益,于己有利。许多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懂得“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一伤俱伤,一败俱败”的道理,在别人出现失误或面临困难而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不是积极帮助别人弥补失误、渡过难关,而是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甚至增加别人的困难。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方式最不利于友情的维持和发展。而在别人尊严面临威胁时给予别人最有力的支持,则可以有效地将双方的友情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相互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表现原则。
4.3 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在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他们还经常有意识地使用有些特殊的方法以向别人表现自己,借以给别人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当然,这些印象不一定符合社会期望),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表现策略,包括逢迎(ingratiation)、恫吓(intimidation)、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显示(exemplification)、恳求(supplication)等5种[15]。
4.3.1 逢迎
这是最为常用的自我表现技术。它是用一定的策略性行为(抬高别人、遵从别人观点、送礼等)来影响别人,以增加自己个人品质的吸引力,使自己看起来令人喜欢。
逢迎的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赞美别人;一是赞同别人的观点。大量的研究表明,赞美只是在别人看来是可信和真诚的时候才起作用。同样,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态度也必须是由衷的,否则倒反会增加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从功能上讲,这两种常用的逢迎方法都对别人的自我价值感起支持作用,从而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接纳性。
4.3.2 恫吓
与使用逢迎令别人喜欢自己的目的相反,恫吓在于给别人造成一个恐怖的印象,使对方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由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常常一开始就造成一种声势,先声夺人,让别人摸不着头脑,从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4.3.3 自我抬高。
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在于,想使自己在别人看来有能力。在使用这种策略时,人们既可能在总体上抬高自己,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方面抬高自己。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承认自己有一些小的不足,这样会使自己抬高的某些方面让人觉得更可信。
4.3.4 显示。
显示的目的在于给别人以正直和品行高尚的印象,并由此使别人感到其中的差距,引起别人的内疚感。领导者常常使用这种方式确立自己的形象,如故意放弃一些小的利益,借以显示自己道德上的高尚,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4.3.5 恳求。
这一策略是向别人表白自己的弱势和对别人的依赖。它和显示正好相反,目的在于引起别人的同情,进而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人们在其他策略使用无效时最后的一种被动的印象控制方法。这也是一些人赢得别人帮助的常用手段,同时,也是一些人骗取别人信任、同情和其他物质帮助的伎俩。
琼斯等人所做的系列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或对象选择这5种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策略也有不同的偏好。但是,可以肯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某种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总观已有的关于自我表现的研究,我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课题,国外心理学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研究缺乏系统性,仅仅关注自我表现的类别、策略等问题,对于更广泛的领域尚未涉及。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64
[2] Goffman Erving.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1959
[3] Schlenker B R.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self-concept,social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onterey,CA:Brooks,1980
[4] Baume
[5] 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58
[6] Tedeschi J T,Norman N.Social power,self-presentation andthe self.In:Schlenker B R.ed.The self and social life.New York:
McGraw Hill,1985.293-322
[7] Arkin R M.Self-presentational styles.In:Tedeschi J T.ed.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81.311-335
[8] Wolfe R N,Lennox R D,Cutler B L.Getting along and gettingahead:Empirical support
for a theory of protective and acquisitiveself-pr 《自我表现理论概述(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782.html
4.3 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在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他们还经常有意识地使用有些特殊的方法以向别人表现自己,借以给别人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当然,这些印象不一定符合社会期望),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表现策略,包括逢迎(ingratiation)、恫吓(intimidation)、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显示(exemplification)、恳求(supplication)等5种[15]。
4.3.1 逢迎
这是最为常用的自我表现技术。它是用一定的策略性行为(抬高别人、遵从别人观点、送礼等)来影响别人,以增加自己个人品质的吸引力,使自己看起来令人喜欢。
逢迎的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赞美别人;一是赞同别人的观点。大量的研究表明,赞美只是在别人看来是可信和真诚的时候才起作用。同样,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态度也必须是由衷的,否则倒反会增加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从功能上讲,这两种常用的逢迎方法都对别人的自我价值感起支持作用,从而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接纳性。
4.3.2 恫吓
与使用逢迎令别人喜欢自己的目的相反,恫吓在于给别人造成一个恐怖的印象,使对方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由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常常一开始就造成一种声势,先声夺人,让别人摸不着头脑,从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4.3.3 自我抬高。
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在于,想使自己在别人看来有能力。在使用这种策略时,人们既可能在总体上抬高自己,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方面抬高自己。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承认自己有一些小的不足,这样会使自己抬高的某些方面让人觉得更可信。
4.3.4 显示。
显示的目的在于给别人以正直和品行高尚的印象,并由此使别人感到其中的差距,引起别人的内疚感。领导者常常使用这种方式确立自己的形象,如故意放弃一些小的利益,借以显示自己道德上的高尚,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4.3.5 恳求。
这一策略是向别人表白自己的弱势和对别人的依赖。它和显示正好相反,目的在于引起别人的同情,进而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人们在其他策略使用无效时最后的一种被动的印象控制方法。这也是一些人赢得别人帮助的常用手段,同时,也是一些人骗取别人信任、同情和其他物质帮助的伎俩。
琼斯等人所做的系列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或对象选择这5种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策略也有不同的偏好。但是,可以肯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某种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总观已有的关于自我表现的研究,我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课题,国外心理学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研究缺乏系统性,仅仅关注自我表现的类别、策略等问题,对于更广泛的领域尚未涉及。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64
[2] Goffman Erving.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1959
[3] Schlenker B R.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self-concept,social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onterey,CA:Brooks,1980
[4] Baume
ister R F.A self-presentational view of social phenomena.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2,91:2-36
[5] 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58
[6] Tedeschi J T,Norman N.Social power,self-presentation andthe self.In:Schlenker B R.ed.The self and social life.New York:
McGraw Hill,1985.293-322
[7] Arkin R M.Self-presentational styles.In:Tedeschi J T.ed.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81.311-335
[8] Wolfe R N,Lennox R D,Cutler B L.Getting along and gettingahead:Empirical support
for a theory of protective and acquisitiveself-pr 《自我表现理论概述(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