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美国“新经济”正在重新崛起?


BER也不得不有“偷换概念”之嫌。
    三 “准衰退”:经济结构转型中网络金融服务产业的急剧动荡
  当代世界经济正在从一种倚重自然资源、制造产业和各国政府的传统的国别经济转向一种倚重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和世界社会的全球经济。在这个过渡期,一方面,“网络成本节约”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剩余”累积;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等经济人(投机)行为则往往倾向于过多地加以攫取,于是“宏观统计信息”(注:例如,2000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长率最早是2.7%,后调到2.4%,再后又调至2.2%。更费解的是,7个月之后,竟然又被进一步下调到1.3%。又如,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就先后有三个数字:6.1%、5.8%和5%;与此相应,第二季度也有两个增长率:1.1%和1.3%。)和“微观会计信息”等难免都容易出现“扭曲”,“信任”也难免容易出现“盲目”。以至于“投资预期”不断偏高直至无以为继,结果是“网络产业亢进”和“财务制度危机”。
  “新经济”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提高,从而经济调整的主要任务也应在于产业制度的结构。具体说,新兴的企业和产业的赢利模式必须变得健康,才可能比较好地融入到整体经济并能长期持续下去。本轮经济扩张中企业赢利的几大支点是“生产率高”、“信息模糊”、“预期乐观”、“长期牛市”和“监控不力”。而除了“劳动生产率高”之外,其余有利因素现在均不复(同时)存在。这才是衰退的原因。
  劳动生产率通常在危机期间每年仅能上升0.8%。上一次(即1990年到1991年)经济衰退期间,劳动生产率下降0.6%。而这一次,即使是在2000年第四季度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1%时,劳动生产率也仍以2.2%的速度在增长。进一步说,到2001年年底,即经济“衰退”差不多已持续一年之久时,美国政府的一项调低了的预测也还是表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仍能以2.1%的平均水平在上升。(注:按照该保守预测:从1995年到2001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水平也应该从3%调低到2.6%。)
  这就提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在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好、国民经济增长也并未中断的条件下,却爆发了人们普遍直觉并认可的经济衰退,以至于官方不得不正式地宣布经济衰退。逻辑的回答是:“制度结构转型”和“信息网络金融服务产业剧烈波动”等新的结构因素的冲击力,已经开始超出传统周期增长指标发生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力。
  由于经济增长趋势水平已经处在“高原”地段,而不像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那样陷在“盆地”之中,因而即使出现周期性波动,其低谷也很难陷入负增长。于是周期性不景气指标势必难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美国学者曾提出危机的“消失论”和“涟漪论”,应该说并非空穴来风。20世纪90年代前十几年和后十几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几乎相差1倍,有力地说明“高原”的出现主要是归功于经济网络化这种结构性变革。与此相应,结构性冲击也主要集中在新型产业大量裁员和新型资产急剧缩水等方面。由于所影响的主要是白领等人力资源,加之网络传播速度空前,因而社会心理震撼力空前沉重。新型衰退之所以需要新的判别体系,是因为“人力资本”这项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超过(传统的倚重制造产业的时代的)“实物资本”。
  针对经济非负增长但速度又明显滞缓的(周期)现象,国外一些学者曾提出“增长性衰退”概念。其含义是:经济波动虽跌离长期增长趋势,但还不至于呈负增长。分析“新经济”时,这个概念显然非常重要,不过应做若干改造:(1)“新经济”背景(劳动生产率和增长趋势水平已显著升高);(2)信息网络金融服务产业波动显著、落差悬殊;(3)“衰退”未必是“增长性”的!不排除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但不再要求连续两个季度;(4)通常发生在结构转型期的某个时段。
  鉴于此,笔者曾提出“准衰退”范畴,目的与其说是(让美国当局能)自圆其说,毋宁说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和剖析新型的衰退和复苏的机制。
    四 “新经济”促成“实体经济繁荣”冲销“虚体经济危机”
  “准衰退”从虚体经济发难,然后向实体经济渗透。金融产业、IT产业的资产和产值的虚拟程度很高,价值和价格的跨时空程度也很高。在长期“牛市”阶段,虚体经济能充分甚至是过分地配置经济(剩余)资源,而在持续“熊市”阶段,它又能过分地挫伤投资人信心和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潜能。网络传媒革命基本完成后,“虚体经济”扭曲信号、挫伤信心的能力已空前倍增,已有可能“指鹿为马”和“反宾为主”,从而压迫实体经济衰退,即使是在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的时期。(注:东亚金融风暴中,中国香港、新加坡经济的瘫痪,显然不是由于自身实体经济问题。)当“镜像经济”粉碎了市场信心时,尤其是在“真实冲击”(如“石油涨价”和“反恐战争”等因素)也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投资预期”就会全面同步地急转直下,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系统陷于踌躇、动荡和窒息。
  尽管虚体经济对实体经济压力很大,但由于“新经济”前一阶段扩张中已经累积了大量剩余,且“新经济”已经导致调控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因而“准衰退”中出现了一系列有悖传统的新现象:一方面,虚体经济(如信息咨询、网络金融、服务代理等行业)失业裁员、股市下跌等情况的确异常严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却未曾或者说尚未出现衰退。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不仅业绩非凡,而且连年创下新的记录,成为衰退中支撑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美国家庭在“准衰退”中从房地产所获得的收益,竟然高达7万亿美元,几乎快赶上股票资产所缩水的价值(8万亿美元)!
  消费增长替代投资下降,实体经济繁荣弥补虚体经济危机,离不开“新经济剩余”。这里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过去的反衰退是在“赤字财政”条件下,而现今却在“盈余财政”之中;(注:尽管由于反恐等意外因素,一年后情况开始逆转。)在过去的需求管理模式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基本是“同向变动”,而现在已出现“反向变动”,消费需求能替代投资需求并填补投资需求的空缺。
  消费需求替代投资需求的一个原因是“准衰退”中消费者时间偏好已发生变动。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有二:一是名义利率;二是时间偏好。“准衰退”前,美国名义利率趋于上

升,消费者时间偏好也近乎稳定,结果是消费稳定和储蓄增加。储蓄主要通过股票投资转化成企业资本,进而推动经济持续扩张。“准衰退”后,一方面,利率被连续下调且幅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储蓄规模可观”而“股市渠道堵塞”,再加上“9·11”事件的震撼,(注:含企业和居民户的爱国热情。)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便容易趋于“即时(实物)消费”,从而导致消费持久趋热。
  网络在这方面显然具有强大的加速功能。住房、汽车等消费支出迅猛增长,直接原因是贷款利率降到40年来最低水平。(注:王建生:《美国住房市场升温》,载“人民网”,2002年4月26日。)但中介技术原因却在于网络融资效率的空前提高、贷款的时空跨度空前增大、网络促销中信息披露和交流更加及时和充分。在下列融资机制中不难发现网络的作用:购房热导致“房地产牛市”和“房价节节上升”;居民允许用房产升值部分做担保,进一步向银行申请“房产贷款(home  equity  loan)”,利息享受免税;所获贷款又可以用来购买汽车、家具、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促销方面,网络的效率也是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汽车性能、房型结构等,从来没有能够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及时地呈现在全体潜在买主的面前。
  联邦当局的不遗余力、因势利导是“需求替代”成功的保证。“准衰退”中前后12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了1.25%;“9·11”事件后的特别拨款动辄就是几百亿美元;“减税”规模更高达1万亿美元以上,近年到位的也已超过1400亿美元。结果是:一方面有效需求迅速补足,另一方面则是“新经济剩余”很快耗竭,“财政盈余”已经很快逆转为“财政赤字”。布什上台时继承了5.6万亿美元的财政盈余,被很快用光不说,还欠下1.6万亿美元债务。2002年财政赤字据报道是1590亿美元。(注:文艳:《世经综述:美国财政赤字要到2004年》,载《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0月29日。)
    五 “高赤字-高增长”有望并行短期增长已开始加速
  动用“新经济剩余”进行“需求管理”和“需求替代”,维持了经济增长、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80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西方经济学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