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5%,对外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5%。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为509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经过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未来5~10年内,中国将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切实地改革外贸体制,促进贸易自由化。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大幅度拓展配置资源的范围。加入WTO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将促使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些因素都最终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考虑贸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政策设计的重要部分。
一般认为,贸易自由化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对环境造成影响(OECD,1994):
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指由于贸易自由化导致的经济规模的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通常看法认为,贸易自由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它既可造成资源的加速使用和污染的过度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更大压力;也会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环境的意识和努力程度增加。
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指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经济结构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贸易自由化促进专业化分工,导致各国更依赖于自己的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它可加速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由污染严重的第一、二产业主导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主导转变,正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状况,对其环境带来巨大的改善;也会促使一个国家不恰当地利用其资源优势,过度地发展资源出口产业和依赖污染严重的产业,造成环境的恶化。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其自然资源出口,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而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其环境成本。
技术效应
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各国间的技术流动。新技术往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在同样的产出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投入和排放更少的污染。但贸易自由化同时也拓宽了过时、有害技术和工艺的转移渠道,这样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中并不鲜见。
产品效应
与技术效应类似,贸易自由化也促进了各国间的产品流动。一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品,也可以弥补自己的资源禀赋的不足。同样,贸易自由化也可能带来相反的产品。例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垃圾转移。
规制效应
规制效应是指由于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环境政策、措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造成影响,从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可以推动一国改善环境管理、加强环境措施和提高环境标准,增强其改善环境的效果;同时,伴随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贸易规则也可能限制一国根据本国情况实施环境政策的自由和能力。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间会竞相降低其环境标准,从而陷入国家间制定环境标准的“囚徒困境”。
以上的五种效应,既可能带来环境的改善,也可能造成环境的恶化,而决定其不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存在完善的市场和恰当有效的管理。
无疑,中国成为WTO的成员会对其经济和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最后承诺,全面地分析加入WTO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评价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应的实证结果。研究将采用一个53部门、2地区的中国递归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建立在1997年的社会核算矩阵(SAM-Social Accounting Matrix)的基础上。
二、中国的环境状况
中国在经历了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增大。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表明,我们必须改变其利用资源和对待环境的传统方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水污染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水量也迅速增长。从1980到1993年,城市用水增加了3.5倍,而工业用水增加了7倍。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南多北少,北方的大多数城市面临缺水的境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多重压力,以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中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已有很大的下降。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一方面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对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缺水的困境。据估计中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了当年GDP的1.5~3%,超过了洪灾和旱灾造成的损失(OECD,2001)。
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另外在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行业,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氨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牲畜业的快速增长在带来肉类制品产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牲畜饲养场废物的大量排放,大量的动物粪便成为水体中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表1 1995~2001年废水及COD排放量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公报》2001,2000,1999,1998,1997年。
由上表可以看到,在工业污水排放下降的同时,生活污水的排放迅速增加,1999年,生活废水的排放量超过工业排放。而在2000年,生活废水的COD排放量也首次超过工业排放。按照目前的趋势,生活污水的控制和处理将越来越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但与70%左右的工业废水处理率相比,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还不到20%(《碧水蓝天》编写组,1997)。随着工业废水的减少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增加,废水和COD排放的总量都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水污染排放的总体趋势不容乐观。
(二)大气污染
中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是一种煤烟型污染。与水的需求量一样,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中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1980年煤炭消耗量是6亿吨,到1995年已达12.8亿吨,15年增加了1倍还多。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排放到大气的污染也在增加。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2~5倍,在中国,慢性及障碍性呼吸道疾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是死亡的首因,而大气污染是其主要根源之一(《碧水蓝天》编写组,1997)。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370万吨,成为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硫最
多的国家。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致使我国出现大面积的酸雨,其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1995年我国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解振华,1998)。
机动车已经成为主要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中国目前小汽车的人均拥有量(特别在大中城市)在迅速增加。交通堵塞和烟雾已经成为大城市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合理的措施,这种状况会更加恶化。
工业用能约占中国终端使用能源的2/3,其中工业锅炉和窑炉约占中国煤炭消耗量的1/2。在各工业行业中,非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