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仅提出人类的生存和生产的发展是与大自然进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之外,还提出了对于人类消费排泄物以及生产排泄物进行再利用的科学观点。“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如制造机器废弃的铁屑是生产排泄物,但它在回收后又可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中。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它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可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浪费很大。”
马克思认为,无论何种废物都具有再利用的价值。“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每种物都具有多种属性,从而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所以同一产品能够成为很不相同的劳动过程的原料……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同一产品既可以充当劳动资料,又能充当原料”。“一种已经完成可供消费的产品,也能重新成为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者劳动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只能再作原料使用的形式,这样的原料叫半成品,也许叫做中间成品更合适些,例如棉花、线、纱等等。”可见“废料”作为自然资源,对于一种用途或目的来说没有价值,但在另一种用途或目的中却具有较高的价值或必不可少的价值,具有可被再利用的属性。任何物品如果不加利用,它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废物。“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所谓利用,就是通过“活的劳动”,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废物再利用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在同一生产部门参与生产的再循环。如“在制造机车时,每天都有成车皮的铁屑剩下。把铁屑收集起来,再卖给(或赊给)那个向机车制造厂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铁厂主。制铁厂主把这些铁屑重新制成块状,在它们上面加进新的劳动。他以这种形式把铁屑送回机车制造厂主手里,这些铁屑便成为产品价值中补偿原料的部分。就这样这些铁屑往返于这两个工厂之间,这当然不会是同一些铁屑,但总是一定量的铁屑。”二是在不同部门参与生产的再循环。“进入直接消费的产品,在离开消费本身时重新成为生产的原料,如自然过程中的肥料等,用废布造纸等等。”“产品的废料,例如飞花等,可当作肥料归还给土地,或者可当作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例如破碎麻布可用来造纸。在前一种情况下,一个生产部门的一部分不变资本,就可以直接同另一个生产部门的不变资本相交换,例如棉花同用作肥料的飞花相交换。”物质变换不仅可以同一产业内部得到实现,在不同产业之间也能得到实现。此外,不同地区之间、能源与环境之间也是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循环经济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①这些渠道不仅有利于物质变换的实现,而且物质变换必须在这些领域得到实现,否则生态环境就会失去平衡,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物质变换的实现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必须在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都能够实现物质循环。物质变换受到阻碍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1)在消费领域,如果被消耗掉的自然物质最终不能回到土地,则会降低土地的肥力,并最终影响到生活和生产。“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将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生产领域,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环节如受到阻碍,商品的物质变换在社会领域就会受到阻碍。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与消费就发生脱节,这必然会对资源产生浪费,从而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态破坏。(3)在流通领域,如果由于贸易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资源和能源的物质交换就难以实现,并最终损害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既有利于对物质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减轻物质生产对自(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然资源的消耗,又有利于减少生产发展和生活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以资本主义为例进行阐述的,但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促进物质变换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造成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受阻的直接原因,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物质变换受阻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受到阻碍的直接结果。物质变换受阻使得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不能顺利实现,生态失衡不能恢复、环境污染得不到净化,最终造成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采取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政策、过于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造成了产业部门之间、在国内与国外资源之间、在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受到阻碍,从而使得经济、资源与生态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这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部门间物质循环的不畅
合理的产业结构、协调的部门比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所要求的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协调的重要体现。要达到物质变换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部门之间物质循环存在着障碍。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于突出。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各部门之间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过于突出,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污染重、资源消耗多、对生态环境影响大。而第三产业是以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服务等无污染行业为主,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比较友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加重了物质变换的难度。
造成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面对列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国家领导人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采取了集中动员和重点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中去。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密集资本。为了以比较低的成本来集中分散的农业剩余,国家自1956年起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来压低农副产品价格,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重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同时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国家实行了工业部门国有化;为控制农副产品的供给,国家对农业部门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在这一制度安排下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27.html
马克思认为,无论何种废物都具有再利用的价值。“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每种物都具有多种属性,从而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所以同一产品能够成为很不相同的劳动过程的原料……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同一产品既可以充当劳动资料,又能充当原料”。“一种已经完成可供消费的产品,也能重新成为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者劳动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只能再作原料使用的形式,这样的原料叫半成品,也许叫做中间成品更合适些,例如棉花、线、纱等等。”可见“废料”作为自然资源,对于一种用途或目的来说没有价值,但在另一种用途或目的中却具有较高的价值或必不可少的价值,具有可被再利用的属性。任何物品如果不加利用,它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废物。“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所谓利用,就是通过“活的劳动”,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废物再利用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在同一生产部门参与生产的再循环。如“在制造机车时,每天都有成车皮的铁屑剩下。把铁屑收集起来,再卖给(或赊给)那个向机车制造厂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铁厂主。制铁厂主把这些铁屑重新制成块状,在它们上面加进新的劳动。他以这种形式把铁屑送回机车制造厂主手里,这些铁屑便成为产品价值中补偿原料的部分。就这样这些铁屑往返于这两个工厂之间,这当然不会是同一些铁屑,但总是一定量的铁屑。”二是在不同部门参与生产的再循环。“进入直接消费的产品,在离开消费本身时重新成为生产的原料,如自然过程中的肥料等,用废布造纸等等。”“产品的废料,例如飞花等,可当作肥料归还给土地,或者可当作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例如破碎麻布可用来造纸。在前一种情况下,一个生产部门的一部分不变资本,就可以直接同另一个生产部门的不变资本相交换,例如棉花同用作肥料的飞花相交换。”物质变换不仅可以同一产业内部得到实现,在不同产业之间也能得到实现。此外,不同地区之间、能源与环境之间也是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循环经济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①这些渠道不仅有利于物质变换的实现,而且物质变换必须在这些领域得到实现,否则生态环境就会失去平衡,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物质变换的实现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必须在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都能够实现物质循环。物质变换受到阻碍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1)在消费领域,如果被消耗掉的自然物质最终不能回到土地,则会降低土地的肥力,并最终影响到生活和生产。“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将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生产领域,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环节如受到阻碍,商品的物质变换在社会领域就会受到阻碍。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与消费就发生脱节,这必然会对资源产生浪费,从而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态破坏。(3)在流通领域,如果由于贸易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资源和能源的物质交换就难以实现,并最终损害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既有利于对物质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减轻物质生产对自(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然资源的消耗,又有利于减少生产发展和生活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以资本主义为例进行阐述的,但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促进物质变换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造成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受阻的直接原因,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物质变换受阻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受到阻碍的直接结果。物质变换受阻使得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不能顺利实现,生态失衡不能恢复、环境污染得不到净化,最终造成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采取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政策、过于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造成了产业部门之间、在国内与国外资源之间、在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受到阻碍,从而使得经济、资源与生态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这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部门间物质循环的不畅
合理的产业结构、协调的部门比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所要求的两大部类之间比例协调的重要体现。要达到物质变换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部门之间物质循环存在着障碍。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于突出。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各部门之间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过于突出,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污染重、资源消耗多、对生态环境影响大。而第三产业是以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服务等无污染行业为主,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比较友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加重了物质变换的难度。
造成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面对列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国家领导人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采取了集中动员和重点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中去。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密集资本。为了以比较低的成本来集中分散的农业剩余,国家自1956年起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来压低农副产品价格,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重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同时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国家实行了工业部门国有化;为控制农副产品的供给,国家对农业部门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在这一制度安排下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