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消费结构中,由于化石能源比例过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过低,而且能源清洁化程度不高,不仅使得能源资源加速耗竭,而且造成对环境大量污染,使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不通畅。
一是化石能源过重、可再生能源过低。在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中,污染较重的化石能源比重过大,其中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21.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7. 4%;原油产量达1. 81亿吨,居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此外,化石能源产量逐年递增。以煤炭为例,据媒体报道,2006至2009年,全国煤炭总产量分别为24、25. 23、28. 388、3074亿吨。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难以改变化石能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到200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 1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但是煤炭依然在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地位。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76. 3%和68. 7%.远远高于全球平均27qo和27. 8%的水平。煤炭的使用会产生大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并且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大气产生难以逆转的污染,也不利于能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物质变换的实现。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对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依赖还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为我国化石能源的储量还比较丰富,现有的开采、利用技术比较成熟。据测,煤炭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万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万多亿吨,探明可采储量还有1145亿吨,可开采上百年。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25亿吨,平均探明率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天然气储量产量有望快速增长,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可采储量3.5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15.9%,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开发潜力大。而且现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还会由于资金投入、技术门槛、电网建设、制度支撑以及财政政策等条件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是能源清洁化比例偏低、能源环境物质变换不畅。能源的消费对环境影响很大。能源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超出环境自我净化的能力,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具体而言,不同形式的能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有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之别。可再生能源来源于自然界,主要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并可以实现再生产,使得能源与环境保持连续的物质变换,并能够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而不可再生能源使用过后很难再回到自然界(循环利用仅能做到特定时空范围内的部分再利用),能源与环境的物质变换受到阻断。再如,有洁净能源与非洁净能源之分。洁净能源经过洁净化处理或本身既是清洁能源,因此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而非洁净能源的使用会直接对空气造成污染,自然不利于环境保护,使能源与环境处于对立状态。
中国能源清洁化比例偏低,不利于能源环境的平衡发展。首先,中国可再生的洁净能源开发不足。中国水力资源储量占世界首位,但已开发的电量只有储量的6 -7%,比例明显偏低。此外还有大量的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有待开发。其次,能源的洁净化比例不高。要使煤炭洁挣化,可以进行脱煤处理。世界上煤炭消费量较多的国家大都将原煤入洗后再投放市场,“煤炭入洗比重最低的国家也在40%以上。中国原煤入洗比重较低,仅有16 -18%”。此外,可以采用煤电一体化技术,将煤炭用于火力发电,进而转化为洁净能源。“电厂是燃烧效率最高的用煤装量,且便于燃烧产物的净化,发达国家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有的国家高达85%,中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30%。”
由此可见,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过高,洁净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能源的消费直接造成对环境的危害,成为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来源。要改善能源环境的关系,实现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高能源的洁净化程度。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按照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物质循环受到阻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设法消除阻止各种物质循环的障碍,使生产领域、生活领域以及流通领域的物质交换都能够顺利进行。为此,针对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物质变换;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国内需求以协调物质循环;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环境的平衡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直接促进物质变换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典型经济形式,具有经济和生态的两重效益;一方面它极大地减少了资源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它减少了废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减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缓慢,经济和生态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废物循环利用的意识不强,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渠道不畅,废物再利用的用途没有很好匹配起来。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用完即弃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导致大量生活废弃物或工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结果既增加了环境负担,又浪费了资源,使生产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上。此外,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科技水平,由于我国环保科技落后,废物再利用的生产转化能力不强,进而限制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使得我国工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单位GDP资源能源居高不下。发展循环经济可能使物质的多重属性得到开发,它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国内需求以协调物质循环
促进物质循环,除了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扩大国内需求人手。第一、三产业对资源能源消耗相对较小,而第二产业消耗过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造成部门间物质循环的不畅。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部门之间的物质循环。同时还要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局面。大量商品出口客观上造成中国国内资源能源向国外的单项流动,国内外之间物质循环难以实现的局面。
(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较大,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对环境污染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27.html
一是化石能源过重、可再生能源过低。在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中,污染较重的化石能源比重过大,其中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21.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7. 4%;原油产量达1. 81亿吨,居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此外,化石能源产量逐年递增。以煤炭为例,据媒体报道,2006至2009年,全国煤炭总产量分别为24、25. 23、28. 388、3074亿吨。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难以改变化石能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到200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 1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但是煤炭依然在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地位。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76. 3%和68. 7%.远远高于全球平均27qo和27. 8%的水平。煤炭的使用会产生大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并且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大气产生难以逆转的污染,也不利于能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物质变换的实现。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对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依赖还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为我国化石能源的储量还比较丰富,现有的开采、利用技术比较成熟。据测,煤炭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万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万多亿吨,探明可采储量还有1145亿吨,可开采上百年。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25亿吨,平均探明率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天然气储量产量有望快速增长,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可采储量3.5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15.9%,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开发潜力大。而且现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还会由于资金投入、技术门槛、电网建设、制度支撑以及财政政策等条件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是能源清洁化比例偏低、能源环境物质变换不畅。能源的消费对环境影响很大。能源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超出环境自我净化的能力,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具体而言,不同形式的能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有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之别。可再生能源来源于自然界,主要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并可以实现再生产,使得能源与环境保持连续的物质变换,并能够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而不可再生能源使用过后很难再回到自然界(循环利用仅能做到特定时空范围内的部分再利用),能源与环境的物质变换受到阻断。再如,有洁净能源与非洁净能源之分。洁净能源经过洁净化处理或本身既是清洁能源,因此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而非洁净能源的使用会直接对空气造成污染,自然不利于环境保护,使能源与环境处于对立状态。
中国能源清洁化比例偏低,不利于能源环境的平衡发展。首先,中国可再生的洁净能源开发不足。中国水力资源储量占世界首位,但已开发的电量只有储量的6 -7%,比例明显偏低。此外还有大量的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有待开发。其次,能源的洁净化比例不高。要使煤炭洁挣化,可以进行脱煤处理。世界上煤炭消费量较多的国家大都将原煤入洗后再投放市场,“煤炭入洗比重最低的国家也在40%以上。中国原煤入洗比重较低,仅有16 -18%”。此外,可以采用煤电一体化技术,将煤炭用于火力发电,进而转化为洁净能源。“电厂是燃烧效率最高的用煤装量,且便于燃烧产物的净化,发达国家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有的国家高达85%,中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30%。”
由此可见,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过高,洁净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能源的消费直接造成对环境的危害,成为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来源。要改善能源环境的关系,实现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高能源的洁净化程度。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按照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物质循环受到阻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设法消除阻止各种物质循环的障碍,使生产领域、生活领域以及流通领域的物质交换都能够顺利进行。为此,针对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物质变换;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国内需求以协调物质循环;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环境的平衡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直接促进物质变换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典型经济形式,具有经济和生态的两重效益;一方面它极大地减少了资源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它减少了废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减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缓慢,经济和生态效益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废物循环利用的意识不强,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渠道不畅,废物再利用的用途没有很好匹配起来。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用完即弃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导致大量生活废弃物或工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结果既增加了环境负担,又浪费了资源,使生产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上。此外,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科技水平,由于我国环保科技落后,废物再利用的生产转化能力不强,进而限制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使得我国工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单位GDP资源能源居高不下。发展循环经济可能使物质的多重属性得到开发,它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国内需求以协调物质循环
促进物质循环,除了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扩大国内需求人手。第一、三产业对资源能源消耗相对较小,而第二产业消耗过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造成部门间物质循环的不畅。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部门之间的物质循环。同时还要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局面。大量商品出口客观上造成中国国内资源能源向国外的单项流动,国内外之间物质循环难以实现的局面。
(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较大,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对环境污染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