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毛新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实现物质循环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变换不仅需要在消费领域、生产领域实现,也同样需要在流通领域实现。物质变换受阻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造成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受阻,进而产生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物质变换;中国;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环境产业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5 -0018 -07
近些年来,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减少、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的情形越来越严重;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极端恶劣气候的现象不断频繁出现等。而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工业“三废”排放导致的大气、水源和土壤污染;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导致的农产品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从而使得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这样的一些特点: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过于突出;区域经济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贸易中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资源外流情形比较明显;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较大,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由于环境意识薄弱,发展观念落后,生态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再加上一些未经处理的大量工业污染排放严重超越了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导致各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能源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没有得到有效实现,促使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积极利用我国对外开放之机,将资源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生产型企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从而加剧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则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加大了资源型低端产品的对外出口,从而形成了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物质交换严重失衡,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环境问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能否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对此,马克思有着深刻的论述,其自然观和发展观的思想是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和观点的集中体现。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实现物质循环的物质变换理论,是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而为寻找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及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意义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是指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物质的循环往复、不断再利用的过程,物质变换不仅是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来源于自然,最终又会回归自然。人类依靠自然界而存在,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也是全面性的、持久不变的。因此,人类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一旦物质变换受到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再生产就难以为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它“包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然后把它们加工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新形态——也就是产品——的过程,也包括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产品使用消费之后的残骸释放到大自然之中的过程。”
物质变换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物质变换的实现可以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资源能源。同样,这也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步提升,人类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下,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结果导致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出现诸如气候变暖、生物物种锐减、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垃圾泛滥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变换受阻就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为此,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并设想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从而通过“合理调节”或“共同控制”来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可见,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二)物质变换的途径及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物质变换的途径是指物质变换的实现方式。马克思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提出了物质变换的实现方式,即促进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循环再利用。这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两大主要实现形式。本文认为,除了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需要实现物质变换以外,还应该加上流通领域的物质变换。因为对于局部地区而言,流通领域的物质循环是实现该地区物质交换平衡的重要途径。
对于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马克思不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27.html
毛新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实现物质循环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变换不仅需要在消费领域、生产领域实现,也同样需要在流通领域实现。物质变换受阻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造成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受阻,进而产生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物质变换;中国;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环境产业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5 -0018 -07
近些年来,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减少、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的情形越来越严重;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极端恶劣气候的现象不断频繁出现等。而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工业“三废”排放导致的大气、水源和土壤污染;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导致的农产品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从而使得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这样的一些特点: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过于突出;区域经济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贸易中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资源外流情形比较明显;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较大,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由于环境意识薄弱,发展观念落后,生态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再加上一些未经处理的大量工业污染排放严重超越了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导致各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之间、能源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没有得到有效实现,促使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积极利用我国对外开放之机,将资源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生产型企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从而加剧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则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加大了资源型低端产品的对外出口,从而形成了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物质交换严重失衡,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环境问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能否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对此,马克思有着深刻的论述,其自然观和发展观的思想是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和观点的集中体现。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实现物质循环的物质变换理论,是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而为寻找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及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意义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是指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物质的循环往复、不断再利用的过程,物质变换不仅是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来源于自然,最终又会回归自然。人类依靠自然界而存在,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也是全面性的、持久不变的。因此,人类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一旦物质变换受到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再生产就难以为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它“包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然后把它们加工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新形态——也就是产品——的过程,也包括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产品使用消费之后的残骸释放到大自然之中的过程。”
物质变换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物质变换的实现可以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资源能源。同样,这也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步提升,人类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下,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结果导致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出现诸如气候变暖、生物物种锐减、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垃圾泛滥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变换受阻就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为此,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并设想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从而通过“合理调节”或“共同控制”来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可见,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二)物质变换的途径及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物质变换的途径是指物质变换的实现方式。马克思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提出了物质变换的实现方式,即促进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循环再利用。这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两大主要实现形式。本文认为,除了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需要实现物质变换以外,还应该加上流通领域的物质变换。因为对于局部地区而言,流通领域的物质循环是实现该地区物质交换平衡的重要途径。
对于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马克思不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