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影响
本文探讨的中国政治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 ,中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对国家权力权威性地配置社会利益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基本态 度、信仰和感情等的总和。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一阶段是 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政 治文化,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中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既不是“公民 文化”或“臣属文化”,也不是“人民文化”或“群众文化”,甚至也不宜一般地称之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实际上,它是占主导地位的“初级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文化”与其非主导政治文化的复合体。因此,其内容丰富而独特,可谓同质与异质 共存,传统与现代相杂,且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渊源,对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政治行 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一
初级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中国政治文化 的主导内容。这种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为基本因素,以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大众性为基本特征, 外化为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向全社会进行灌输和教育,在政 治文化的系统、过程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确立了全社会对重大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和心理 调适标准。
系统方面,主导政治文化极力论证现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府权威、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明确 主张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但有一条是确定无疑的,即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根本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破坏这一制度,“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768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 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第116、206页。)不仅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社会的权威性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们 思想意识的指导,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政治以及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三条与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概而言之,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 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 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 设事业。”“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 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第164、173、379页。)在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如何使不同的民族群体能够认同既定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的合法性, 同样是主导政治文化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主导政治文化的基本倾向是坚持和完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 离的部分。对于相关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则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解决民 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 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宗教信仰自由涉及到民族政策,特别是我们中 国,一般都是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问题最多。我们要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必须实 行宗教信仰自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在国家的结构 形式上,主导政治文化认为,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国家的统 一是中国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根本保证,“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整个民族的愿望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过程方面,主导政治文化极力强调人们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效能感以及同其他政治角 色的和谐度。政治过程归根结底是国家权力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配置过程,其基本环节 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及决策。社会利益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特定社会中各群体在 现行政治机制中所得到的好处,或者说,是各群体对自身在现行政治机制中具有的潜在 好处的期盼,具体表现为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所谓人们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效能感以 及同其他政治角色的和谐度,从根本上讲,即他们各自利益诉求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实 现程度及其利益实现过程中对他方利益的损益程度。在这方面,主导政治文化认为,中 国社会各利益群体虽然有各自特殊的利益,但他们的利益在整体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 本的利益冲突。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城乡基层民主制度等政治机制,可以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由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 人士、各少数民族、各新兴阶层的代表等,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在这里,他们都能够 充分和有效地参与现行政治机制,在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保证为本利益群体争取所 需要的利益,并能够达成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 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 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起初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对这些阶层 的政治地位及相应的政治权利看法不一,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疏离于现行的政 治机制,并对自身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效能感评价低下,与其他政治角色各关系也相对 紧张。但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之后,特别是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 表讲话后,这个问题在主导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基本明确,即认定这些群体“与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也应该把他们中间“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 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注:《在庆祝中国 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1页。)。这很有 助于满足这些群体的政治效能感,并缓解了他们与其他群体的关系。
政策方面,主导政治文化试图使人们相信现行政治机制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分配以及 这一过程中相关制约方式选择的最优性。这涉及到作为法定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其他社会利 益群体(人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向度上: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利益群体利益的一致性 程度和中国共产党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做出上述行为才能令人服信。对此,主导政治文化强调中 共的领导、人民当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35.html
一
初级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中国政治文化 的主导内容。这种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为基本因素,以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大众性为基本特征, 外化为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向全社会进行灌输和教育,在政 治文化的系统、过程和政策等各个方面确立了全社会对重大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和心理 调适标准。
系统方面,主导政治文化极力论证现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府权威、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明确 主张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但有一条是确定无疑的,即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根本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破坏这一制度,“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768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 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第116、206页。)不仅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必须坚持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社会的权威性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们 思想意识的指导,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政治以及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三条与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概而言之,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 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 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 设事业。”“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 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第164、173、379页。)在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如何使不同的民族群体能够认同既定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的合法性, 同样是主导政治文化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主导政治文化的基本倾向是坚持和完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 离的部分。对于相关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则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解决民 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 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宗教信仰自由涉及到民族政策,特别是我们中 国,一般都是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问题最多。我们要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必须实 行宗教信仰自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在国家的结构 形式上,主导政治文化认为,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国家的统 一是中国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根本保证,“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整个民族的愿望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过程方面,主导政治文化极力强调人们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效能感以及同其他政治角 色的和谐度。政治过程归根结底是国家权力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配置过程,其基本环节 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及决策。社会利益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特定社会中各群体在 现行政治机制中所得到的好处,或者说,是各群体对自身在现行政治机制中具有的潜在 好处的期盼,具体表现为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所谓人们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效能感以 及同其他政治角色的和谐度,从根本上讲,即他们各自利益诉求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实 现程度及其利益实现过程中对他方利益的损益程度。在这方面,主导政治文化认为,中 国社会各利益群体虽然有各自特殊的利益,但他们的利益在整体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 本的利益冲突。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城乡基层民主制度等政治机制,可以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由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 人士、各少数民族、各新兴阶层的代表等,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在这里,他们都能够 充分和有效地参与现行政治机制,在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保证为本利益群体争取所 需要的利益,并能够达成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 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 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起初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对这些阶层 的政治地位及相应的政治权利看法不一,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疏离于现行的政 治机制,并对自身在现行政治机制中的效能感评价低下,与其他政治角色各关系也相对 紧张。但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之后,特别是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 表讲话后,这个问题在主导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基本明确,即认定这些群体“与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也应该把他们中间“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 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注:《在庆祝中国 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1页。)。这很有 助于满足这些群体的政治效能感,并缓解了他们与其他群体的关系。
政策方面,主导政治文化试图使人们相信现行政治机制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分配以及 这一过程中相关制约方式选择的最优性。这涉及到作为法定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其他社会利 益群体(人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向度上:中国共产党与其他社会利益群体利益的一致性 程度和中国共产党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做出上述行为才能令人服信。对此,主导政治文化强调中 共的领导、人民当家
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认为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发 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最根本点(注:《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根据这一原则, 主导政治文化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忠实地代表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其同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 —23页。)并主张中国共产党要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自己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加政治系统输出结果的社会认同度。对农民、下 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采取相应的照顾政策,对领导干部加强监督,加大反腐败力度。对新 兴阶层中的先富群体,在鼓励其 《中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