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1、220)。从这些看来,弗兰克尔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而频频地引用弗兰克尔,也终将无助于超个人心理学摆脱其理论上的真正困境。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
  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其关于意识的理论。意识理论同样是其整个理论的支柱,但与其关于人生意义理论的作用有异。如果说后者主要的只是为其整个理论提出的缘起的话,前者的作用则在于为其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例证和依据。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反对还原主义为号召而建立其意识理论的。因此,反对还原主义的有关理论阐述及其中的是非得失也无不在其有关意识的理论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还原主义是科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和做法。还原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研究和解释较复杂和高级的现象时,把它完全归结为所包涵和所由构成的简单的现象的作用,完全用后者的作用对前者的特点和机能加以解释说明。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其中之一是把心理活动归结为肉体的生理活动。想完全用生理活动的规律来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如老行为主义者华生所做的那样;另一种表现是在心理活动范围之内的还原主义,这种还原主义不是否认心理的特点和存在,而是把比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归结为比较低级和简单的心理活动,想用简单的心理活动解释和说明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结果是完全否认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存在。人们都熟知的法国老牌感觉主义者把思维和判断都归结为感觉作用的结果是其比较典型的代表[4](p170-173)。
  可以看出,还原主义的错误,只在于其把高级复杂的现象全部归结于所分出的比较简单、低级的现象并企图用后者对前者进行解释说明,而与其是否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并从之获取有利于对复杂现象认识的资料无关。因为,分析的方法,从复杂的整体事物中分析出不同的部分或成分,确定这些部分或成分的性质和功能,而后通过对这些部分或成分的综合,最终找到复杂事物的整体功能是如何发生和实现的,这是科学发展史上被证明为有效的科学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而且适用于社会科学,甚至也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都知道,联想主义是主张对心理活动进行元素分析的,构造主义者冯特等也是如此,机能主义者安吉尔也并不反对“将心理生活分析为它的元素形式”[5](p53)。甚至最为强调整体作用的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完全否定分析,只不过是主张用“自然的机能的分析”来代替“不自然的人为的分析”[6](p331)罢了。上述的心理学派别根本不是还原主义,也从未有人把他们看作还原主义。从上可见,科学研究中不管怎样要求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只要研究者不曾忽视、否认或遗忘复杂事物的整体特性,在将它分析为简单、低级的成分时,还念念不忘地关心要将它们予以整合,从而复制出或恢复其原有的整体特性(也可能未能完满实现),就不能把他们称为还原主义者。
  但是,超个人心理学者显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不少超个人心理学家错误地认为,凡是将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分析为简单、低级的成分的研究都是还原主义,而不管他们是否否认或拒绝复杂现象的整体特性或机能。这就导致他们对还原主义范围的不合理的扩大。有的超个人心理学的书中几乎把所有不属于超个人心理学的其他派别都视为还原主义,甚至认为主流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派都是以还原主义为其方法论基础的。这种错误的理解不仅歪曲了整个心理学的现状,对他们自己理论的建立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危害。
  对反还原主义的错误理解给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正是在反还原主义思想的支持下,他们无止境地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的范围。一大批过去不常为心理学所关注的心理意识现象,包括各种宗教经验、虚幻的意识经验,都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当然,抽象地讲,这些东西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如果认真地对它们加以科学地处理,也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欢迎的。但重要和关键之处在于,在不恰当的反还原主义理论思想的支配下,加上他们对各种神秘奇异现象的偏好,使他们不愿意也反对他人对这些神秘神奇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或以已知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说明,而宁愿停留在这些怪异现象的表面特征的认可上。这样,由于无法弄清这些现象的起源和本质,就只好把它归属于超越人类之上的精神实体的作用了。
  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是许多超个人心理学家们在对整个的人进行研究时在人的肉体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之上又增加了一个“灵”的层面(由于超个人心理学缺乏内部的统一性,对这一层面的称呼甚至层面的数目的认定也各不相同)。他们反对和批判把这一层面仍然归于心理层面的“两分法”,认为这一层面的心理事实与一般的心理活动无缘并无论如何是不能用一般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加以解释说明的,因而最后不得不归之为一个超越的精神实体的表现[2](p202)。当然,在主张这种“三分法”的人们当中,也有人并未达到这一最后结论,例如弗兰克尔。这也表现出了他们理论立场上的重大差异。
  这种影响的最完满而淋漓的表现是在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上。
  超个人心理学意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意识有许多不同的等级或水平,通常所说的人的清醒状态下的意识只是其中的一个等级甚且是其低级的等级,此外还有许多较高的等级,这些等级的意识以其神秘神奇的性质而超越于清醒的意识之上。这些高级的意识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而且其本身是不可进行分析研究的。
  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维尔伯所提出的意识谱理论可以作为超个人心理学意识理论的典型代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与天地万物原本是息息相关、浑然一体的。只是由于有了意识,人便开始在自我与自然、环境、他人、自己的身与心等之间划定一种界限。界限的划分导致其间的孤立、割裂和冲突并成为人生痛苦的根源。而这些冲突和痛苦的最终消除则依赖于意识的发展、提高,最终上升到所有设定的界限都被消除掉的无界限的境界[7](p60-61)。
  依照意识中所设定界限的多少及其得到消除的程度,维尔伯把人的意识的发展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阴影层是意识范围最狭窄的层次,这时自我甚至在自己的心理内部划界限,把其中一部分被认同的称为“角色”而把其余部分不被认同的称为“阴影”;自我层的范围有所开阔,这时意识只在自己的生命整体的身心之间划界,把身体从自我之中分离出去;存在层中意识的范围更为扩大,在这一层次,人能把自己的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而把这一整体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心

灵层是意识的范围最无限广阔的层面,是一种无界限的境界。这时人体会到自己与宇宙的一体,认识到个体意识与宇宙的绝对本体的同一性。维尔伯称之为一体意识或宇宙意识,并认为只有这一层面才是真实的意识状态,而其它层面本质上都是幻觉。此外,维尔伯还在存在层与心灵层之间安排了一个作为心灵层的辅助层面,用以帮助打破我和非我之间界限的“超个人夹层”[7](p61-62)[8](p390-391)。
  这一理论的可取之处在于它毕竟罗列出了意识(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从自我与环境的区分到自我的身体与心理的区分以至在心理活动中的恒久、稳定中心部分与易变部分(詹姆斯曾区分为主动的自我与被动的自我)的区分等,是符合意识发展的实际进程的。
  把“心灵层”之外的其余层次都归之为“幻觉”,完全是一种不顾人的现实生活的胡说。如果这些区分都是非真实的,我们真不知道维尔伯其人在生活中将如何对待其家人、同事、朋友,将如何对待其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将如何进行其正常的工作。至于说这些区分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也是毫无根据的。的确有些人的苦恼是由于不善处理这些被区分开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引起的,但这绝不是这一区分的罪过。须知,一般人在作出这种区分时并未将它们完全割裂、对立起来。例如当把个人与环境区分开来时并未否认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必要性,因而也不会导致维尔伯所说的痛苦。可以说,这些区分都是必须的,是意识的正常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进步。问题只在于在作出这种区分时如何充分看到被区分开来的东西之间的联系,力求避免片面性和割裂。
  与这一点有关的是在这几个层次等第的排列上。由于对这种区分的评价的片面和错误,自然导致他把“阴影层”置于错误的顶端,认为这一层面是与“存在层”和“自我层”相较意识范围最窄狭的层次。而这一观点也是有悖于人的意识发展的实际的。从意识发展的实际过程看,应该是,区分越是细微深入,越是意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5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