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起稳回升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一季度价格运行特点及其成因
(一)一季度整体价格形势开局良好,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已经进入缓慢回升的轨道
2003年伊始物价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季度各种价格均呈现良好的走势(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0.4%,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由降转升,并呈现稳步回升的走势。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均小步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表1 2003年一季度主要价格变动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资料整理。
进一步分析,价格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止跌回升,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服务价格和公共用品价格上涨(见表2)所带动。尤其是蔬菜,年初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使一季度蔬菜价格上涨34.7%,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5%。而其他消费品价格如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药、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用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三月份家庭设备下降5.5%,医药下降5.7%,通讯工具下降17.8%,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7.6%。如扣除蔬菜上涨的短期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负增长。
表2 一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商品和服务项目(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第二,在工业品价格中,一季度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3.9个百分点。分月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逐月扩大(见表3)。
第三,一季度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但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已经走出低谷,将对今后居民消费品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表3 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和原材料购进价(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二)价格回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景气不断上升的反映
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2003年一季度价格回升是我国连续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扩大内需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说明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需求快速增长是拉动价格水平回升的主要力量
在2002年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基础上,200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2002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国民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使社会需求更加旺盛,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增大。
第一,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美元贬值和出口环境改善,使一季度外贸出口达863亿美元,增长33.5%,比上年同期加快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0.7%和48.5%。出口快速增长增大了对加工制品的需求。
第二,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上升和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在上年收入增幅较大的基础上,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长,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2%。以住、行、服务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全面启动,带动了住房装修装璜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三,在连续几年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刺激,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热情很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5亿元,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新开工规模迅速扩大,同比增长63.3%。加大了对建材、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
表4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2.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增速,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2003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出现了增速加快的现象。年初,央行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6%的较高调控指标,但实际运行结果是:到三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了18.5%和20.1%,远远超过了调控水平。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82亿元,增加额比近三年平均水平多5064亿元,是建国以来贷款进度最快的一季。其中贷款增幅最大的是是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充足的资金,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3.一季度价格形势的特点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
按照一般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增长影响顺着流通和生产链条由最终消费向上传递,需求增长拉动价格的过程应该是:最终消费品——加工品——能源和原材料产品——投资品。但目前我国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结果却不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大辐上涨,原材料价格相随上行;居民服务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下跌。这种价格特点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征。
第一,连续几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内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由于资金、技术和体制的原因,我国产业结构一直表现为头重脚轻的非均衡状态,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相对于加工业发展较慢。加工业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严重。因此当市场需求增长时,只拉动加工制造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由于原有生产能力较大(生产能力通过投资还在继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企业采取了增加生产薄利多销的
策略,仅在生产环节起到制止价格进一步下滑的作用,而没有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但加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加了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于基础产业生产能力有限,电力、钢材、化工原材料等基础原材料在数量和品种、规格上不能满足需求,引起这些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再次,原材料生产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原油、煤炭及铁矿等金属矿产品的需求,而国内资源缺乏,这些价格涨幅较大。而随着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教育、医疗、保健及家政等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上升档次,推出新的项目,使服务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