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俄罗斯银行体系的重组与发展
98-2003年俄罗斯银行部门发展的宏观经济指标
单位:家、10亿卢布、10亿美元、%
附图
注:--表示还未有确切数据。
资料来源:俄联邦中央银行监管司:《俄联邦银行部门概况》,2003年4月第6期。
银行资本和银行资产的总量增加地较快。银行资产从危机前1998年7月1日的7661亿卢布,增加到2001年初的23625亿卢布,到2003年3月时达到44222亿卢布。银行资本从危机前1998年7月的1163亿卢布增加到2001年初的2864亿卢布,到2003年3月达到6771亿卢布。但这种计算没有考虑到汇率的变化,以实际价值计算,银行部门的恢复和发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了,银行资产一直到2002年10月开始才恢复到并渐渐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而银行资本则直到2003年初才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实体经济部门贷款稳步增长,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危机前是1997亿卢布,在总资产中占比26.1%,到2003年3月已经达到16697亿卢布,占37.8%。而且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7月逾期债务140亿卢布,2001年1月225亿卢布,2003年1月284亿卢布,在实体部门贷款中的占比逐年降低。有价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度提高,银行部门吸收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存款都显著增加,资产负债结构趋于合理,银行部门的流动性提高。
银行体系的盈利能力逐步提高,1998年7月1日盈利银行1116家,474家银行亏损,银行体系总盈利18亿多卢布(约合2.9亿美元)。到2001年1月盈利银行1226家,亏损银行83家,银行部门总盈利171亿多卢布(21亿美元)。到2003年1月1279家银行盈利,46家银行亏损,银行系统总盈利929亿多卢布(29亿美元)。即便计算汇率的变化,这种增加也是很明显的。
俄银行体系资本和资产集中的程度相当高。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8年7月以来,俄银行体系资产集中的趋势是逐步提高的。到2003年3月,前5家最大银行的资产20163.53亿卢布,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45.6%,前50家大银行的资产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74.2%,其余1000多家银行资产只占25.8%。
此外,应该考虑到前20家银行中俄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的特殊地位,这两家银行在前20家大银行自有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占到43.6%,资产占到53.7%。这两家大银行事实上的所有者是中央银行,它持有储蓄银行57.6%的股份,持有外贸银行99.9%的股份,国家为自己的银行创造了其它银行无可企及的机会,包括提供政府资金和大型政府融资项目、提供政府债券承销和政府担保等。
在危机后的重组和发展中,出现了银行资本的集中趋势,到2001年初,总共有357家银行被其它银行兼并,基本上是变成了兼并银行的分支机构。但这一过程后来发展得比较缓慢,2001年到2003年初,没有新的进展。
危机后外资对俄银行体系的信心受到打击,对俄罗斯银行业的参与没有显著增长,银行数量和法定资本占比甚至有所下降。1998年7月俄罗斯有外资信贷组织146家,其中17家是外国独资,11家外资控股超过50%。至2002年初外资信贷组织126家,其中独资银行23家,外资控股超过50%的12家。在这些外资控股和独资的银行中,有9家名列俄最大的50家银行之列,2003年初外资信贷组织123家,其中独资银行27家,控股超过50%的10家,此外还有1家外国银行代表处。这些银行分布在俄25个联邦主体内,当然绝大多数集中在莫斯科(84家)。外资银行法定资本的增长速度在2001年4月以前一直高于银行体系总法定资本的增速,但此后开始低于银行体系,也因此在俄银行体系法定资本中的占比开始下降,2000
当然,俄罗斯银行体系的发展还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其一是资本金不足。危机后俄银行体系总资本尽管逐年增长,但到2003年1月也只是占GDP的5.4%。这个指标不只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很多转型经济国家,捷克是21.3%,德国是14.5%,法国是15.4%。世界最大的三家银行的资本是俄罗斯银行总资本的12倍。资本不足使得俄银行部门缺乏稳定保障,更加依赖于短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2004年向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的过渡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的重估,对其中很多银行来说将意味着自有资本实质上的减少。
表2 俄银行部门资产集中情况
单位:10亿卢布,%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其二是实体部门贷款不足。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资金稳定的来源,是银行业务赖以发展的基础。但是在俄罗斯实体部门贷款一直受到制约,尽管实体部门贷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到2003年3月也只有37.8%。其本质原因是俄罗斯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尽管由于宏观经济状况和产品销售条件的改善以及利润的增长,银行对实体部门贷款总的风险降低了,但是风险的制度性因素仍然较高:税收体制的效率低,保护贷款人权力的立法基础缺乏,企业财务报表缺乏透明度等薄弱因素。此外,由于俄罗斯经济的不稳定性,银行1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务在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从1998年7月的7.8%上升到2003年3月的15.3%,但从国际银行业经验来说,这一指标一般不少于30%,而且它与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30.5%相去甚远。长期债务的短缺也造成实体部门贷款(主要是长期贷款)资源缺乏。缺乏有效的投资成为实体部门发展的瓶颈,而实体部门的疲软又使银行资本扩充的渠道受到很大制约。
其三是银行立法和监督体制不完善。比如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82.html
单位:家、10亿卢布、10亿美元、%
附图
注:--表示还未有确切数据。
资料来源:俄联邦中央银行监管司:《俄联邦银行部门概况》,2003年4月第6期。
银行资本和银行资产的总量增加地较快。银行资产从危机前1998年7月1日的7661亿卢布,增加到2001年初的23625亿卢布,到2003年3月时达到44222亿卢布。银行资本从危机前1998年7月的1163亿卢布增加到2001年初的2864亿卢布,到2003年3月达到6771亿卢布。但这种计算没有考虑到汇率的变化,以实际价值计算,银行部门的恢复和发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了,银行资产一直到2002年10月开始才恢复到并渐渐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而银行资本则直到2003年初才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实体经济部门贷款稳步增长,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危机前是1997亿卢布,在总资产中占比26.1%,到2003年3月已经达到16697亿卢布,占37.8%。而且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7月逾期债务140亿卢布,2001年1月225亿卢布,2003年1月284亿卢布,在实体部门贷款中的占比逐年降低。有价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度提高,银行部门吸收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存款都显著增加,资产负债结构趋于合理,银行部门的流动性提高。
银行体系的盈利能力逐步提高,1998年7月1日盈利银行1116家,474家银行亏损,银行体系总盈利18亿多卢布(约合2.9亿美元)。到2001年1月盈利银行1226家,亏损银行83家,银行部门总盈利171亿多卢布(21亿美元)。到2003年1月1279家银行盈利,46家银行亏损,银行系统总盈利929亿多卢布(29亿美元)。即便计算汇率的变化,这种增加也是很明显的。
俄银行体系资本和资产集中的程度相当高。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8年7月以来,俄银行体系资产集中的趋势是逐步提高的。到2003年3月,前5家最大银行的资产20163.53亿卢布,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45.6%,前50家大银行的资产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74.2%,其余1000多家银行资产只占25.8%。
此外,应该考虑到前20家银行中俄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的特殊地位,这两家银行在前20家大银行自有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占到43.6%,资产占到53.7%。这两家大银行事实上的所有者是中央银行,它持有储蓄银行57.6%的股份,持有外贸银行99.9%的股份,国家为自己的银行创造了其它银行无可企及的机会,包括提供政府资金和大型政府融资项目、提供政府债券承销和政府担保等。
在危机后的重组和发展中,出现了银行资本的集中趋势,到2001年初,总共有357家银行被其它银行兼并,基本上是变成了兼并银行的分支机构。但这一过程后来发展得比较缓慢,2001年到2003年初,没有新的进展。
危机后外资对俄银行体系的信心受到打击,对俄罗斯银行业的参与没有显著增长,银行数量和法定资本占比甚至有所下降。1998年7月俄罗斯有外资信贷组织146家,其中17家是外国独资,11家外资控股超过50%。至2002年初外资信贷组织126家,其中独资银行23家,外资控股超过50%的12家。在这些外资控股和独资的银行中,有9家名列俄最大的50家银行之列,2003年初外资信贷组织123家,其中独资银行27家,控股超过50%的10家,此外还有1家外国银行代表处。这些银行分布在俄25个联邦主体内,当然绝大多数集中在莫斯科(84家)。外资银行法定资本的增长速度在2001年4月以前一直高于银行体系总法定资本的增速,但此后开始低于银行体系,也因此在俄银行体系法定资本中的占比开始下降,2000
年1月最高时达到10.71%,到2003年初只有5.29%。(注:外资信贷组织信息,2003年1月,俄中央银行网站。)不过法定资本占比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外资对俄罗斯银行部门参与的程度,仅27家独资银行和1家外国银行代表处的资产就占俄整个银行体系资产的10%。2001年7月1日,外资银行在俄非金融部门贷款中占比29.4%。2001年10月,进入俄200家最大银行之列的外资独资和控股银行在200家银行自有资本中占比5.36%,而账面利润却占到了10.55%。
当然,俄罗斯银行体系的发展还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其一是资本金不足。危机后俄银行体系总资本尽管逐年增长,但到2003年1月也只是占GDP的5.4%。这个指标不只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很多转型经济国家,捷克是21.3%,德国是14.5%,法国是15.4%。世界最大的三家银行的资本是俄罗斯银行总资本的12倍。资本不足使得俄银行部门缺乏稳定保障,更加依赖于短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2004年向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的过渡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的重估,对其中很多银行来说将意味着自有资本实质上的减少。
表2 俄银行部门资产集中情况
单位:10亿卢布,%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其二是实体部门贷款不足。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资金稳定的来源,是银行业务赖以发展的基础。但是在俄罗斯实体部门贷款一直受到制约,尽管实体部门贷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到2003年3月也只有37.8%。其本质原因是俄罗斯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尽管由于宏观经济状况和产品销售条件的改善以及利润的增长,银行对实体部门贷款总的风险降低了,但是风险的制度性因素仍然较高:税收体制的效率低,保护贷款人权力的立法基础缺乏,企业财务报表缺乏透明度等薄弱因素。此外,由于俄罗斯经济的不稳定性,银行1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务在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从1998年7月的7.8%上升到2003年3月的15.3%,但从国际银行业经验来说,这一指标一般不少于30%,而且它与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30.5%相去甚远。长期债务的短缺也造成实体部门贷款(主要是长期贷款)资源缺乏。缺乏有效的投资成为实体部门发展的瓶颈,而实体部门的疲软又使银行资本扩充的渠道受到很大制约。
其三是银行立法和监督体制不完善。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