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
今天则几十页也未见得能讲清左右翼的区别”。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社民党在左翼色彩会不会逐渐消失?我以为,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上述趋向是实际存在的,社会民主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的既定框架内对这个制度进行逐步改良和“纠偏”,社会党履行的是管理资本主义的职能,与右翼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由此而来的种种实际矛盾依然存在,不同政治势力的政治角逐和较量依然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党作为“左翼政党”仍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空间。欧洲社会党不会完全放弃其历来标榜的社会中下层和弱势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将继续作为中左政党在各国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使这次变革对于社会党的意义非同一般,在社会党的发展史上将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这次变革既有理论作后盾(如“第三条道路”和法、德等社会党的理论等),又有普遍的危机感和变革共识,且涉及到党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和党内生活一系列较深层次的重要问题。可以认定,这是社会党为因应时变、摆脱困境、实现复兴而作出的战略选择,而不是权宜之计。纵观历史,社会党的“变革”和调整始终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这是事实;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党总是作为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倾向的对立面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又扮演着维护社会中下层利益的角色。这个角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这种政策取向可以说是潮流所向,恰逢其时。尽管在多党竞争体制下,社会党不可能在西欧政坛长期执政,但毫无疑问,社会党这次“变革”越有成效,就越有利于其执政地位的巩固,并有可能在一些国家赢得一个较长的执政时期。
实际上,欧洲社会党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欧洲其他许多政党和政党政治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欧洲,除了社会党主张“变革”外,进行这方面探索的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政党,尽管这些党不一定打出改革的旗号。例如德国社民党总书记提出的若干改革建议,也在其他政党那里引起了思考和反应。基民盟领导人既对社民党打算实行的由党员直接选举候选人的做法表示肯定,又对本党提出了“深入生活中间”的口号。自民党还主张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的选举也应该采用这一模式。民社党则早在1994年就开始采用把党外人士列入本党议员竞选名单的做法。另外,英国保守党早在若干年前就提出了“政党现代化”的问题,至少也明确表达了希望变革的意图。
实践表明,不管什么性质的政党,谁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谁就能够得到发展;谁落后于时代,谁就衰落。即使是共产党也不例外。比较一下欧洲共产党的情况,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仅以法共为例。苏东剧变以来,法共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战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变动。这些变动包括:宣称党不再是阶级的党,而是实行“共同计划”的党;党要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组织和活动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新的运动方式”;宣布放弃民主集中制,主张党内实行“可控制的多元化”,主张按“专题”设立支部,等等。可以说,除了共产党的名称外,传统的原则和做法大部分已被抛弃。但是,这并未使法共摆脱困境。相反,党内矛盾激化,失去了原有群众,危机愈益深重。法共没有放弃共产党的旗帜,但在实践上又是参政党,跟着社会党在“管理资本主义”,这就很难划清与社会党的界限,常常被看作不过是社会党的“左翼”,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新的阶层那里也得不到信任和支持,致使党员人数迅速下降,党的社会基础急剧萎缩。此外,它对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比较消极,也显得有些不合潮流。法共领导人自己也承认,法共现在已经到了能否继续存在都成为问题的地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在2001年上半年的市政选举中,法共一下子就失去了12个城市的执政地位。其实,遭遇这种困境的不仅是法共。欧洲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所遇到的也都是相似的难题。相比欧洲社会党,两类政党、两种很不相同的发展趋势,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8985.html
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使这次变革对于社会党的意义非同一般,在社会党的发展史上将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这次变革既有理论作后盾(如“第三条道路”和法、德等社会党的理论等),又有普遍的危机感和变革共识,且涉及到党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和党内生活一系列较深层次的重要问题。可以认定,这是社会党为因应时变、摆脱困境、实现复兴而作出的战略选择,而不是权宜之计。纵观历史,社会党的“变革”和调整始终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这是事实;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党总是作为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倾向的对立面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又扮演着维护社会中下层利益的角色。这个角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这种政策取向可以说是潮流所向,恰逢其时。尽管在多党竞争体制下,社会党不可能在西欧政坛长期执政,但毫无疑问,社会党这次“变革”越有成效,就越有利于其执政地位的巩固,并有可能在一些国家赢得一个较长的执政时期。
实际上,欧洲社会党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欧洲其他许多政党和政党政治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欧洲,除了社会党主张“变革”外,进行这方面探索的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政党,尽管这些党不一定打出改革的旗号。例如德国社民党总书记提出的若干改革建议,也在其他政党那里引起了思考和反应。基民盟领导人既对社民党打算实行的由党员直接选举候选人的做法表示肯定,又对本党提出了“深入生活中间”的口号。自民党还主张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的选举也应该采用这一模式。民社党则早在1994年就开始采用把党外人士列入本党议员竞选名单的做法。另外,英国保守党早在若干年前就提出了“政党现代化”的问题,至少也明确表达了希望变革的意图。
实践表明,不管什么性质的政党,谁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谁就能够得到发展;谁落后于时代,谁就衰落。即使是共产党也不例外。比较一下欧洲共产党的情况,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仅以法共为例。苏东剧变以来,法共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战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变动。这些变动包括:宣称党不再是阶级的党,而是实行“共同计划”的党;党要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组织和活动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新的运动方式”;宣布放弃民主集中制,主张党内实行“可控制的多元化”,主张按“专题”设立支部,等等。可以说,除了共产党的名称外,传统的原则和做法大部分已被抛弃。但是,这并未使法共摆脱困境。相反,党内矛盾激化,失去了原有群众,危机愈益深重。法共没有放弃共产党的旗帜,但在实践上又是参政党,跟着社会党在“管理资本主义”,这就很难划清与社会党的界限,常常被看作不过是社会党的“左翼”,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新的阶层那里也得不到信任和支持,致使党员人数迅速下降,党的社会基础急剧萎缩。此外,它对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比较消极,也显得有些不合潮流。法共领导人自己也承认,法共现在已经到了能否继续存在都成为问题的地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在2001年上半年的市政选举中,法共一下子就失去了12个城市的执政地位。其实,遭遇这种困境的不仅是法共。欧洲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所遇到的也都是相似的难题。相比欧洲社会党,两类政党、两种很不相同的发展趋势,非常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