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对资本主义的昭示
事实也正是如此。1999年11月末,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在美国的西雅图召开。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被称为“千年回合”的全球谈判竟然无果而终,会场外的反全球化人士聚集在一起,高呼反全球化的口号。他们砸毁了作为全球化表征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与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些激烈的反全球化运动与反全球化思潮汇合,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反全球化运动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世界跨入2000年不到半个月,以《世界经济论坛》闻名于世的达沃斯会议中心发生炸弹爆炸,肇事者称其目的是反对经济全球化;2000年2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发会议上,各国的反全球化人士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声音;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峰会举行的同时,世界各国的反全球化人士组织了“人民峰会”(People's Summit);2000年9月下旬,在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会场外,来自各国的反全球化人士举行示威,要求解散作为全球化工具的这两大全球性经济组织;2000年10月下旬,来自全世界的约两万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第三次亚欧会议门外聚集,并组织了“亚欧会议人民论坛”(the Asian People's Forum);2001年3月,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市召开的旨在推进全球化的环境部长会议,遭到了反全球化人士的抗议,他们在戒备森严的会议大厅外部燃放了一枚“火箭”;2001年4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第三届美洲高峰会议,与会议同时举行的是会外大批反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示威群众的抗议运动;2001年5月,全球多国都有“五·一”劳动者大示威,部分演变成骚乱;2001年6月,在瑞典歌斯堡举行的欧洲联盟峰会,引来几万名示威者,骚乱持续多日,最后演变为严重的暴力冲突。2001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期间,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十多万人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并同意大利宪兵、警察和安全部门人员发生严重流血冲突。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当今的反全球化思潮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
“反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何时提出已无从考证。如同全球化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样,反全球化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确切地说,应当把反全球化与抵制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严格区分开来。反全球化不应包括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质疑和批评,而仅指对全球化的极端否定态度。但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反全球化,包含了对全球化的一切质疑和批评。反全球化思潮与全球化思潮针锋相对,体现了后冷战时代愈来愈清晰的意识形态分野。可以说,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矛盾深刻性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这股反全球化思潮还在发展中。就目前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尚未完全定型的思潮,是一种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大潮、显潮,反全球化思潮还是一股小潮、潜潮。但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二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国家的不同阶层,他们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同,对全球化的态度也就不同。人们一般认为,由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启动的,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占尽先机,取得了最大利益,所以他们赞成全球化的呼声最高。而发展中的国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基本上是被全球化的,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也更大。事实上,反全球化的力量构成比较复杂。除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同样不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却要承担全球化的负面后果,他们反全球化的情绪和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反资本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生态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虽然都各有其反全球化的观点,而且观点庞杂,歧义迭出。但概括起来,他们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相同的,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充满了危险性的进程,是一种“意识形态陷阱”。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极浓的价值术语。其意蕴是:其一,借全球化之名自由地推销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维护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他们希冀在全球化过程中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分得最大分量的“蛋糕”,占尽最大利益;其二,自由地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形成巨大冲击。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融入量的增加,这种冲击将愈加激烈。这种情况极易产生模仿效应,导致本民族文化传统失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解体,直接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本应执着的精神根基。
因而,在一些反全球化者看来,全球化等于“新帝国主义”。目前的Internet是一种“信息帝国主义”,WTO是“市场帝国主义”,IMF是“金融帝国主义”,联合国则是一种“政治外交帝国主义”。所以,全球化即“西化”、“资本主义化”。驰名世界的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认为,全体发展中国家再度成为帝国主义“臣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体制的全球性扩散,也就是西化的全球性普及。“西雅图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新经济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们只是在形式上有新花样,实质上不过是否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乌托邦。它们建立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之上:一是金融的逻辑控制社会的一切;二是给市场以最大的自由。推行这两个原则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原则是不对的、不合理的。它们激励的不是民主,而是无政府主义。这种什么都由市场来控制的经济逻辑,不会产生人们所希望的和平,而是冲突。这种资本主义的乌托邦,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表现出资本要控制一切的倾向。这就是今天的全球化。”(注:李崇富、罗文东:《西方左翼学者论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2)。)
其次,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注:房宁、王小东、宋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9页。)据有关统计资料,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他们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这是一种被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多次谴责过的“新经济殖民主义”。“……如果新经济殖民主义的威胁被真实地感觉到了,那么人民走上街头抗击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外国对当地产业的控制被认为是过分了,人民将争取获得控制权,示威、大规模游行可能升级,也有可能转化为暴力和破坏。”(注:庞中英:《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2)。)
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造成的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深表忧虑:一端是高工资、高消费所导引的享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026.html
“反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何时提出已无从考证。如同全球化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样,反全球化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确切地说,应当把反全球化与抵制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严格区分开来。反全球化不应包括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质疑和批评,而仅指对全球化的极端否定态度。但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反全球化,包含了对全球化的一切质疑和批评。反全球化思潮与全球化思潮针锋相对,体现了后冷战时代愈来愈清晰的意识形态分野。可以说,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矛盾深刻性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这股反全球化思潮还在发展中。就目前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尚未完全定型的思潮,是一种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大潮、显潮,反全球化思潮还是一股小潮、潜潮。但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二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国家的不同阶层,他们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不同,对全球化的态度也就不同。人们一般认为,由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启动的,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占尽先机,取得了最大利益,所以他们赞成全球化的呼声最高。而发展中的国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基本上是被全球化的,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也更大。事实上,反全球化的力量构成比较复杂。除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同样不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却要承担全球化的负面后果,他们反全球化的情绪和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反资本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生态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虽然都各有其反全球化的观点,而且观点庞杂,歧义迭出。但概括起来,他们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相同的,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充满了危险性的进程,是一种“意识形态陷阱”。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极浓的价值术语。其意蕴是:其一,借全球化之名自由地推销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维护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他们希冀在全球化过程中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分得最大分量的“蛋糕”,占尽最大利益;其二,自由地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形成巨大冲击。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融入量的增加,这种冲击将愈加激烈。这种情况极易产生模仿效应,导致本民族文化传统失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解体,直接瓦解社会主义国家本应执着的精神根基。
因而,在一些反全球化者看来,全球化等于“新帝国主义”。目前的Internet是一种“信息帝国主义”,WTO是“市场帝国主义”,IMF是“金融帝国主义”,联合国则是一种“政治外交帝国主义”。所以,全球化即“西化”、“资本主义化”。驰名世界的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认为,全体发展中国家再度成为帝国主义“臣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体制的全球性扩散,也就是西化的全球性普及。“西雅图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新经济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们只是在形式上有新花样,实质上不过是否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乌托邦。它们建立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之上:一是金融的逻辑控制社会的一切;二是给市场以最大的自由。推行这两个原则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原则是不对的、不合理的。它们激励的不是民主,而是无政府主义。这种什么都由市场来控制的经济逻辑,不会产生人们所希望的和平,而是冲突。这种资本主义的乌托邦,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表现出资本要控制一切的倾向。这就是今天的全球化。”(注:李崇富、罗文东:《西方左翼学者论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2)。)
其次,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注:房宁、王小东、宋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9页。)据有关统计资料,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他们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这是一种被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多次谴责过的“新经济殖民主义”。“……如果新经济殖民主义的威胁被真实地感觉到了,那么人民走上街头抗击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外国对当地产业的控制被认为是过分了,人民将争取获得控制权,示威、大规模游行可能升级,也有可能转化为暴力和破坏。”(注:庞中英:《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2)。)
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造成的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深表忧虑:一端是高工资、高消费所导引的享
乐主义盛行的发达世界,一端是发展明显滞后的不发达世界。整个世界关系在零和博弈之中,这一零和博弈继续产生“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据有关统计资料,拥有世界1/5人口的高收入国家掌握着全世界86%的国民生产总值和82%的出口市场,而占全世界人口1/5的最贫困国家仅占每一项的1%。人类20%的富有者消费着86%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而20%的贫困者只消费着世界财富的1.3%。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今已上升到74∶1。20年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最不发达国家仅二十有余,而今却增加到48个。30亿人即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13亿人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这巨大的贫富悬殊用活生生的数字宣布了全球化将给人类带来普遍福祉的神话的破产。拉美一位前总统说,西方得到蛋糕,我们只有 《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对资本主义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