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和政策取向
(三)体制和政策调整打破“瓶颈”,推动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周期
寻找这种“瓶颈”的一个直接困难,是经济循环中的各个因素是互动的,一个因素与另一个因素之间往往互为因果。尽管如此,具有始发性作用的环节仍是存在并可被观察的。在近几年的经济循环中,具备显著“瓶颈”性质的环节就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其主要内容是向以住、行和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的消费层次的过渡。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困难,主要不是来自技术、资本、劳动力及其他相关生产要素的供给不足,也不是来自潜在需求的不足,而是来自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这种障碍集中表现在“住”、“行”两个方面。以“住”为例,在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打破以前,居民的住房需求不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得到满足。在打破住房分配制度以后,还需要多级住房市场、金融服务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的配合。而对“行”来说,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汽车进入居民家庭。这是一个在认识理念上极具争议的问题,尽管事情已经越来越清楚,但争议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停止。在体制和政策层面,一方面,人们可以看到对汽车消费的种种限制,另一方面,对汽车产业这样一个典型的竞争性产业,实行了远较其他竞争性产业严格的进入限制,其结果是品种少、质量低,价格特别是轿车价格远高于国际水平,直接限制了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就“行”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而言,过多依赖政府投资、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不畅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2002年以来一批高增长行业的出现和相当稳定的增长,标志着国民经济由低转升的“拐点”的出现,由此可以引出的一个初步判断是:1997年以来由于高增长行业“转换缺口”所导致的经济增长迟缓状态结束,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龙头的一批新的高增长行业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较快增长周期。这一变化包含的前提是,制约经济良性循环的“瓶颈”环节已经或正在被打破,而打破“瓶颈”的前提则是相关体制和政策调整的实质性进展。在住房方面,福利分配制度停止,住宅多级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尽管不同地区的差距还较大。2002年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消费政策的调整、加入WTO后汽车进口关税下调等只是起到了次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自觉和不自觉地放松产业进入管制后,生产厂家增多,竞争得以展开和加强,品种增多,价格下降,促使消费者预期调整,购买力大量释放,汽车的消费和生产开始进入互动的良性循环。可以不夸张地说,2002年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政府放松进入管制促进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我们经常强调改善消费政策和环境对刺激消费的作用,而汽车产业的经验表明,通过放松管制、鼓励竞争而降低价格,对扩大消费需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把这一系列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体制和政策调整打破消费结构升级“瓶颈”,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一批高增长产业出现,国民经济进入新的较快增长周期的逻辑过程,从而理解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真实原因。
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若干重要特征
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处在上升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特征可以做初步分析和判断。 第一,新的高增长产业中的住宅、汽车、电子通讯以及其他消费品产业,是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为目标的。这些产业的产品所满足的不仅是少数特定阶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尽管从一个年度看,能够买房、买车的是一个占人口比例不大的收入较高的人群,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些人群的数量及其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相当可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群体将越来越大。具有特征性意义的是,构成需求主体的不是“公家”的、团体的消费支出,而是居民个人的消费支出;不是特定阶层中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占社会多数人口的需求。只有进入大众消费阶段,住宅、汽车等产业才能成为真正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它们的增长也才具备可持续性。满足大众消费这一特征,将会使增长具有扎实的基础,有效防止全局性、持续性“泡沫”的出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也部分地提供着服务性消费的功能。机械、化工、钢铁、建材、煤炭、电力等产业属于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它们的增长将受制于上面提及的直接满足大众消费的产业的增长。当然,这样的产业关联状态是以市场有效起作用为条件的。
第二,作为这一轮经济增长“龙头”的住宅、汽车等产业,具有相当长的较快增长周期。根据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大国经验,当汽车产业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后,将保持长达20~30年的较快增长。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时期,有关研究显示,现有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提高和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将会拉动住宅产业至少20年的较快增长。由于住宅、汽车属于10万元级的产品,其价值量远超过其他消费品,它们较快增长的长周期特性,将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奠定最重要的基础。电子通讯产业由于设备制造的下滑而较前几年的增速有所降低,但消费类电子通讯产品的高速增长对这种下降势头有所抵消。农村进城人口对电子通讯产品的消费增长和技术快速进步导致的产品频繁换代,将会支持电子通讯产业在今后四五年继续保持增长强势。与近年呈现出的趋势相似,家电产业今后可能呈周期性波动走势,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村进城人口消费增长、新产品换代和国际市场份额变动等。尽管不同产业增长周期不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多样而多变,但住宅、汽车两大产业的崛起,将使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与我国市场容量相联系的超大规模现象。我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城市人口近5亿。如此规模的人口进入工业化中期是史无前例的。仅算城市人口规模,也远超过已实现工业化的任何一个国家。我国许多工农业传统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产销量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与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相联系,我国将在一些重要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产销量进入国际领先位置,呈现出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例如,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内,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和生产量都将有很大可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当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后,相对于中国的人口规模,某种产品总量的“世界第一”只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而不是高的要求,因为人均拥有量还是较低的。最近的另一个例证是钢材的产销量。200
2年我国生产钢材1?9亿吨,销售2?1亿吨。过去我们按照美、日、前苏联等国的经验,认为1亿多吨钢就已经是“到顶”了,超过2亿吨几乎不可想象。但从目前的趋势看,2亿吨钢也不一定“到顶”。据统计,近年来新增钢材的60%左右用于房地产建设。只要房地产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钢材产销的增速及总量就会处在较高水平。对于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要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超大容量”,要有必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这种“超大容量”的市场规模,至少有两个显著优点:依靠国内市场就可以成长起大规模企业;不仅是一个大企业,若干个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大企业也可以并存于国内市场,形成有效竞争。在工业化历史上,美国作为大国,在许多行业中,企业规模和大企业的数量都超过了其他较小的国家(参见钱德勒:《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这一特点在中国可能表现的更为显著。
第四,新一轮增长中产业竞争力将更多地与产业集聚紧密相关。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参见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近些年来,产业集聚在我国发展迅速,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聚使诸多产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竞争力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在方圆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采购价格较其他地区低30%左右,中国相关行业的领先企业大都在此设立了生产基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将会进入一个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聚密切相关的阶段,某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将会具体体现于某个产业集聚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既可能是某个产业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