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真谛与特色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而且必须永远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他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依靠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尤其要发扬经济民主,给农民和基层单位以更多的自主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说农村搞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只不过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总而言之,“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人民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恰恰是他依靠力量理论的直接源流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务实精神。这种务实精神既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更表现在他勇于面对现实、大胆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在他浩瀚的著作中,长篇理论性文章不多,但每篇著作又都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杰作。他主张:“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他首次把实事求是提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的高度,强调它是“活的灵魂”。具体分析邓小平的务实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充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依此领导全国进行了拨乱反正,全面纠正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次表现在,他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强调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依此重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改革所有制、分配原则和运行机制,要对外开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理论;表现之三是他在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时,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更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尽量协调各种矛盾,以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往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和斗争是绝对的,是矛盾转化的唯一途径。这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是有一定道理和积极作用的,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孳生“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邓小平则主张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承认各种差别,协调各种矛盾,实现合作共进的目标。他依此高举爱国的旗帜,扩大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了“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针,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千秋大业;在国际上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准则,赢得了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表现之四是他一贯倡导创新,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他针对改革开放中僵化思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闯出来的一条新路,一条好路。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好的鉴证。邓小平以务实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是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深刻哲学基础。
邓小平正是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迎着发达国家的挑战,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基本经验,闯出一条依靠和团结中华各族人民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是他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必将把中国推向富强、民主、文明的21世纪。
【责任编辑】王亚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049.html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务实精神。这种务实精神既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更表现在他勇于面对现实、大胆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在他浩瀚的著作中,长篇理论性文章不多,但每篇著作又都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杰作。他主张:“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他首次把实事求是提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的高度,强调它是“活的灵魂”。具体分析邓小平的务实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充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依此领导全国进行了拨乱反正,全面纠正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次表现在,他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强调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依此重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改革所有制、分配原则和运行机制,要对外开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理论;表现之三是他在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时,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更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尽量协调各种矛盾,以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往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和斗争是绝对的,是矛盾转化的唯一途径。这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是有一定道理和积极作用的,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孳生“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邓小平则主张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承认各种差别,协调各种矛盾,实现合作共进的目标。他依此高举爱国的旗帜,扩大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了“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针,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千秋大业;在国际上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准则,赢得了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表现之四是他一贯倡导创新,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他针对改革开放中僵化思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闯出来的一条新路,一条好路。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好的鉴证。邓小平以务实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是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深刻哲学基础。
邓小平正是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迎着发达国家的挑战,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基本经验,闯出一条依靠和团结中华各族人民力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是他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必将把中国推向富强、民主、文明的21世纪。
【责任编辑】王亚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真谛与特色(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