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经济现状及其改革趋向
农民市场上的产品价格比国定价格高出几十倍乃至几百倍。2.农民市场上的高额利润严重地扭曲了人们对社会劳动的态度和社会价值取向,使一些农民更加热衷于搞私人“庭院经济”,而在城市一度竟然出现类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下海潮”,更助长了私有经济的蔓延。3.农民市场开始改变人们的消费文化。这在实物部门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对农民市场的过分依赖,在金融部门则表现为避开国家金融机构私藏货币的倾向,从而给计划经济赖以维持的国家货币金融体制带来冲击。4.严重地影响公有经济的正常发展,助长了公有经济领域的各种腐败现象,其中也不乏把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非法投放到农民市场牟取暴利的现象。由此可见,在朝鲜现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私有经济的恶性膨胀是威胁公有经济的重大隐患,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加强管理和引导,势必会给朝鲜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巨大危害。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朝鲜政府近几年提出的所谓“先军政治”颇引人注目。“先军政治”顾名思义就是“把重视和强化军队放在首位的政治”。(注:朝鲜《劳动新闻》,1998年8月22日。)为此,今年4月2日《劳动新闻》发表文章指出:“在社会上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和阶层,或者由哪一个社会集团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主要取决于它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当今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盛行的时代,革命军队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其他任何社会集团都不能替代”。(注:朝鲜《劳动新闻》,2003年4月2日。)4月7日,《劳动新闻》为纪念金正日出任国防委员长10周年发表社论,称朝鲜为“先军大国”,称朝鲜民族“先军民族”,并要求全国人民努力成为“先军革命同志”。(注:朝鲜《劳动新闻》,2003年4月7日。)朝鲜当局把“先军政治”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这除了周边安保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军事压力外,还有一个鲜为世人所知的特殊原因,那就是军队在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维护现有经济秩序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朝鲜军队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军队自身的经济活动所创出的巨额利润。朝鲜军队大量投入国家经济建设,早在80年代就已开始。1988年朝鲜政府继单方面宣布裁军10万投入经济建设之后,为解决国内劳力严重不足现象,平时还动用15万常规兵员投入经济建设。(注:《韩国史》21,韩吉社,1995年,第322页。)由于对这些“军人建设者”国家无需另外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且有严格的军纪管束,因而成为承揽各种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一支投资少、效率高的生力军,摆脱眼前经济困境的可靠后盾。不仅如此,从1996年底开始,朝鲜政府曾动员军队直接参与工厂、协作农场、运输、邮电、铁路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1997年4月初,金正日又下达了“军队负责搞农业”的命令,随即由军队掌管协作农场管理,并设置武装哨所防止农作物成熟期被盗。因此,金正日在当年9月10日发表的与劳动党中央委员会负责人的谈话中,极力称赞人民军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说“今年的农业生产几乎是由人民军来完成的,如果没有人民军今年的农业生产将一无所获”。(注:金正日:“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几个问题”,《金正日选集》第14卷,第360页。)
朝鲜军队自身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创外汇为目的。由于冷战时期形成的工业体系,把军事工业摆在优先位置,因此朝鲜军队经济活动的规模及技术含量均超过民用工业。特别是在前几年朝鲜经济不断下滑,又没有可供出口的产品的情况下,唯独军事工业仍维持一定水平,因而军火出口在缓和财政困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军需工业外,朝鲜军队各部门从80年代末开始又自行组织贸易公司开展外贸活动,现已有30-40个公司,其每年贸易规模达1亿美元左右。(注:金镇焕:“朝鲜劳动党的‘新思考’与北韩社会”,国际高丽学会汉城支会第三次全国学术大会上发表的论文。)由此可见,朝鲜人民军在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正如《劳动新闻》所指出的那样,“其他任何集团都不能替代”。因此,“先军政治”既是解决眼前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现政权稳定必不可缺的条件。
如果说“先军政治”还含有一些通过非常手段维护现有体制的“保守”倾向,那么自去年7月以来相继出台的某些政策或者措施仍可视作改革或调整之延续。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朝鲜政府决定设立信托银行,积极引进外资,并扩大合资企业的外资股份比例(70-80%),鼓励外商投资。(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2002年9月12日,第1330号,北E1。)在国内金融领域,政府从今年5月1日起向国内及海外同胞发放公债,预计总额可达400-500亿朝元。(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
更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政府对农民市场的认识和态度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今年3月底开始,朝鲜政府决定把“农民市场”改为“市场”,并允许长期被禁止的工业品上市。(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2003年4月10日,第1360号,北D1。)对此,朝鲜国家计划委员会崔洪奎(音译)局长说,政府不再把“市场当作限制的对象,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一环”,并指出:“如果不保障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会导致价格上涨”,所以政府将“根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调整产品价格”,(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2003年4月10日,第1360号,北D1。)从而肯定了根据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功能,并把市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管理范畴,而这一点也许恰好道出了当今朝鲜着眼于价格功能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四、影响朝鲜经济改革进程的诸因素
1.朝鲜国内政局的稳定。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朝鲜政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所谓“改革”本身就包含了对过去和现实的某些否定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经济文化、利益结构发生冲突。因此,朝鲜当局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能否继续稳定国内政局事关重大。在此前提下,如果改革进展顺利就会深得人心,政局便更趋于稳定,反之就会人心相背,改革失控,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而后者正是朝鲜当局最难以承担的政治风险。
2.南北关系。自南北首脑会谈以来,虽然双方和解、合作进程明显加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已经放弃了冷战时代的战略目标。目前在三·八线两侧仍驻扎着一百多万军队,而韩国却在2000年国防白皮书中又规定朝鲜为“主要敌人”,这曾引起了朝方的高度警觉和强烈不满。不仅如此,今年5月韩国新任总统卢武铉访美时针对朝鲜核问题发表的措辞强硬的言论,再次给南北关系造成阴影,从而使前总统金大中倡导的“阳光政策”面临新挑战。这种客观环境不仅成了朝鲜现有政治体制赖以延续的现实依据,而且是现政权在国内经济改革问题上举棋不定的重要原因。
3.国际环境。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主要指面向西方社会开放门户,允许他们按照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和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这就需要同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朝鲜通向西方的主要障碍就是美国对朝的强硬政策。目前,美国尚未把朝鲜从“无赖国家”名单中删除,尚未完全解除对朝经济制裁,最近再一次把朝鲜列入支援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并针对朝鲜核问题大做文章,致使朝美关系持续恶化,这无疑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影响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079.html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朝鲜政府近几年提出的所谓“先军政治”颇引人注目。“先军政治”顾名思义就是“把重视和强化军队放在首位的政治”。(注:朝鲜《劳动新闻》,1998年8月22日。)为此,今年4月2日《劳动新闻》发表文章指出:“在社会上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和阶层,或者由哪一个社会集团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主要取决于它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当今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盛行的时代,革命军队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其他任何社会集团都不能替代”。(注:朝鲜《劳动新闻》,2003年4月2日。)4月7日,《劳动新闻》为纪念金正日出任国防委员长10周年发表社论,称朝鲜为“先军大国”,称朝鲜民族“先军民族”,并要求全国人民努力成为“先军革命同志”。(注:朝鲜《劳动新闻》,2003年4月7日。)朝鲜当局把“先军政治”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这除了周边安保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军事压力外,还有一个鲜为世人所知的特殊原因,那就是军队在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维护现有经济秩序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朝鲜军队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军队自身的经济活动所创出的巨额利润。朝鲜军队大量投入国家经济建设,早在80年代就已开始。1988年朝鲜政府继单方面宣布裁军10万投入经济建设之后,为解决国内劳力严重不足现象,平时还动用15万常规兵员投入经济建设。(注:《韩国史》21,韩吉社,1995年,第322页。)由于对这些“军人建设者”国家无需另外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且有严格的军纪管束,因而成为承揽各种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一支投资少、效率高的生力军,摆脱眼前经济困境的可靠后盾。不仅如此,从1996年底开始,朝鲜政府曾动员军队直接参与工厂、协作农场、运输、邮电、铁路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1997年4月初,金正日又下达了“军队负责搞农业”的命令,随即由军队掌管协作农场管理,并设置武装哨所防止农作物成熟期被盗。因此,金正日在当年9月10日发表的与劳动党中央委员会负责人的谈话中,极力称赞人民军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说“今年的农业生产几乎是由人民军来完成的,如果没有人民军今年的农业生产将一无所获”。(注:金正日:“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几个问题”,《金正日选集》第14卷,第360页。)
朝鲜军队自身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创外汇为目的。由于冷战时期形成的工业体系,把军事工业摆在优先位置,因此朝鲜军队经济活动的规模及技术含量均超过民用工业。特别是在前几年朝鲜经济不断下滑,又没有可供出口的产品的情况下,唯独军事工业仍维持一定水平,因而军火出口在缓和财政困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军需工业外,朝鲜军队各部门从80年代末开始又自行组织贸易公司开展外贸活动,现已有30-40个公司,其每年贸易规模达1亿美元左右。(注:金镇焕:“朝鲜劳动党的‘新思考’与北韩社会”,国际高丽学会汉城支会第三次全国学术大会上发表的论文。)由此可见,朝鲜人民军在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正如《劳动新闻》所指出的那样,“其他任何集团都不能替代”。因此,“先军政治”既是解决眼前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现政权稳定必不可缺的条件。
如果说“先军政治”还含有一些通过非常手段维护现有体制的“保守”倾向,那么自去年7月以来相继出台的某些政策或者措施仍可视作改革或调整之延续。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朝鲜政府决定设立信托银行,积极引进外资,并扩大合资企业的外资股份比例(70-80%),鼓励外商投资。(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2002年9月12日,第1330号,北E1。)在国内金融领域,政府从今年5月1日起向国内及海外同胞发放公债,预计总额可达400-500亿朝元。(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
,2003年5月15日,第1364号,北E1,北E2。)这对长期把“无内债”当作人民政权造福与民标志的朝鲜政府而言,的确是在国家金融政策上的重大突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政府对农民市场的认识和态度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今年3月底开始,朝鲜政府决定把“农民市场”改为“市场”,并允许长期被禁止的工业品上市。(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2003年4月10日,第1360号,北D1。)对此,朝鲜国家计划委员会崔洪奎(音译)局长说,政府不再把“市场当作限制的对象,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一环”,并指出:“如果不保障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会导致价格上涨”,所以政府将“根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调整产品价格”,(注:韩国周刊《联合新闻》,2003年4月10日,第1360号,北D1。)从而肯定了根据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功能,并把市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管理范畴,而这一点也许恰好道出了当今朝鲜着眼于价格功能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四、影响朝鲜经济改革进程的诸因素
1.朝鲜国内政局的稳定。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朝鲜政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所谓“改革”本身就包含了对过去和现实的某些否定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经济文化、利益结构发生冲突。因此,朝鲜当局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能否继续稳定国内政局事关重大。在此前提下,如果改革进展顺利就会深得人心,政局便更趋于稳定,反之就会人心相背,改革失控,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而后者正是朝鲜当局最难以承担的政治风险。
2.南北关系。自南北首脑会谈以来,虽然双方和解、合作进程明显加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已经放弃了冷战时代的战略目标。目前在三·八线两侧仍驻扎着一百多万军队,而韩国却在2000年国防白皮书中又规定朝鲜为“主要敌人”,这曾引起了朝方的高度警觉和强烈不满。不仅如此,今年5月韩国新任总统卢武铉访美时针对朝鲜核问题发表的措辞强硬的言论,再次给南北关系造成阴影,从而使前总统金大中倡导的“阳光政策”面临新挑战。这种客观环境不仅成了朝鲜现有政治体制赖以延续的现实依据,而且是现政权在国内经济改革问题上举棋不定的重要原因。
3.国际环境。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主要指面向西方社会开放门户,允许他们按照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和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这就需要同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朝鲜通向西方的主要障碍就是美国对朝的强硬政策。目前,美国尚未把朝鲜从“无赖国家”名单中删除,尚未完全解除对朝经济制裁,最近再一次把朝鲜列入支援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并针对朝鲜核问题大做文章,致使朝美关系持续恶化,这无疑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影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