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财政学论文 >> 正文

近十年来我国资金形势分析


 一、资金形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资金总量呈加速增长势头,增长率逐年提高,1992年增长21.4%,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1993年增长率达到37.9%,增长率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1994年增长45.8%,增长率比上年又提高了7.9个百分点,并达到了最高峰。1995、1996年因受1993年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资金增长率分别下降到19.0%、10.3%,但1997年又有所反弹,回升至27.6%。

  1998年,尽管已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但社会资金总量仍然出现13.2%的负增长,为历史所罕见。1999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但增长速度依然较低,仅为6%。2000年资金增长率回升至15%,2001年略降为14%。目前,我国社会资金总量已迈上了40000亿元的新台阶,接近42000亿元(参见表1)。

表1  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资金总量表(单位:亿元)?


说明: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1999年提出的简易测算方法,将“资金总量”界定为:财政支出、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实际利用外资、股市筹资五大资金支出之和(参见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参考资料》1999年第23期)。这里,我们增加了债券筹资一项(包括金融债和企业债,但不含国债),并将上述六大资金支出重新划分为:财政性资金(指财政支出)、金融性资金(包括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债券筹资)和外资外汇资金(包括实际利用外资和外汇占款)三大类。有关资料来源及计算方法将在后面的分析中逐一列出。

  从资金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期,财政性资金与金融性资金和外资外汇资金的比例大体上为40∶45∶15。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大体上改变为28∶46∶26,金融性资金比重变化不大,财政性资金的比重下降了10个多百分点,而外资外汇资金的比重上升了10个多百分点。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1年这一比例变化为45∶37∶18。其中,财政性资金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金融性资金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外资外汇资金比重下降了8个百分点(参见表2)。

表2  90年代以来资金结构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而得。

  (一)财政性资金

  过去10年,我国财政支出一直在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1993、1994年达到24%以上的高峰之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原计划“九五”期间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通货紧缩的出现,迫使政府转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于是,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回升,从1997年的16.3%提高到1999年的22.1%。其后有所回落,2000年回落1.6个百分点,2001年回落1.9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资金占社会资金总量的比重来看,90年代初为40%,后逐渐下降至90年代中期的28%左右,共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资金的比重重新大幅提高,从90年代最低点的26.7%(1997年)提高到2001年的45%,平均每年提高4.6个百分点左右(参见表3)。

表3  财政性资金的规模、比重和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2)。

  (二)金融性资金

  金融性资金的提供主要有3条渠道,一是金融机构贷款,二是证券筹资,三是保险投资。证券筹资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股市筹资和债券筹资两块(因国债主要影响财政性资金,故不含在金融性资金中)。考虑到目前保险投资规模较小,且资料不全,这里暂时忽略不计。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金融性资金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在2位数(只有1996年例外,仅为3%),最高时曾经达到46%(1992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连续2年出现了负增长,2000年大幅反弹至24.4%,但2001年又重新出现了6.5%的负增长。

  从金融性资金占整个社会资金总量的比重来看,到2000年为止的10年时间,这一比重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除实行宏观调控后的1994年略低于4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40%以上,最高时曾经达到55%(1992年)。但是2001年,金融性资金的比重下降到了37%,比90年代最低点1994年还低2个百分点(参见表4)。

表4  金融性资金变化


注:①银行贷款、债券筹资均为历年余额的增加额。
②债券筹资=企业债+金融债(包括政策性金融债)。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历年,《中国统计摘要》(2002),《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

  首先看金融机构贷款。

  我国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几乎一直以2位数增长(1996年除外,为9.1%)。自1997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随着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越抓越紧,金融机构的惜贷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按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变化的实际数据计算,自1998年连续3年负增长,2000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下降到1997年的40%左右。但是,这其中未剔除银行不良贷款因素。

  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共剥离及划转不良贷款3500亿元,2000年又剥离及划转了7395亿元。如按照剔除不良贷款剥离因素的可比口径计算,1999年新增贷款10846亿元,比上年负增长6.6%;2000年新增贷款13322亿元,比上年正增长22.8%;2001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2913亿元,比上年下降3.1%(如计入债转股、待处理抵贷资产增加等因素,共增加13912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占整个资金总量的比重(按照可比口径计算),自90年代以来基本上一直呈阶段性下降趋势。90年代初期,这一比重基本上在43~49%之间;1994~1998年下降到38~40%之间,1999年下降到34%,2000年略为有所反弹,回升至36%,但2001年又下降到31%(参见表5)。

表5  金融机构贷款?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机构货币信贷收支月报》1999、2000、2001。

  其次看股市筹资。

  我国股市自9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发展很快,但筹资规模最大时不过2100亿元(2000年)。并且,我国股市的最大特点是发展速度大起大落。大起时增长速度犹如井喷,常常达到3位数;大落时增长速度一落千丈,为负的2位数。并且,几乎是连续2年正增长之后就有一次负增长。股市发展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股票筹资作用的发挥,并导致股票筹资占整个社会资金总量的比重最多时不过6%,而大多数年份在4%以下。尽管股票筹资的比重不是很

大,但却吸引了政府相当大的注意力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参见表6)。

表6  股票筹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2)。

  最后看债券筹资情况。

  目前,债券筹资规模比股票筹资差不多,2001年为1300亿元,最多时不过1650亿元(1998年)。债券筹资占社会资金总量的比重2001年仅为3.1%,最高时不过6.4%(1995年)。同时,债券筹资的发展态势也和股票筹资的情况大体相同,在1~2年的正增长之后必然有1~2年的负增长。因此,债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也成为制约债券融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参见表7)。

表7  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08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财政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