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国际化: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的黏合剂
一、服务业国际化扩张的动因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服务业国际化的重要表征。服务业的扩张既与外部环境条件相关,也与服务业自身发展有关,概括而言,服务业国际化的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需求的拉动。
由于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引起了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张,即生产者不是内部组织生产而是在市场上去购买的被企业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的增加。企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的增长更多地推动了新兴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管理咨询、工程服务、市场营销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
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及扩张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因此B to B形式较不适用于服务业,即服务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通过中间商的转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众所周知,生产性服务业的对象——企业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国地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集中固定生产和分散变动需求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总是希望与一个服务商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或者是希望与该企业的顾客(无论是本地还是国外的顾客)同时受到一个服务商的服务,以便于业务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力地占领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服务企业建立全球性的组织为其顾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务。随着生产者服务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了。
2.技术进步和分工的挤出效应。
现代生产竞争激烈,灵活的管理和市场运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的逐渐强化和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独立化,也就是说原来合在一起的工作为了提高效率和灵活性而分开甚至分离出去。这种方式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为了专注于企业自身的核心专长,企业中一部分工作将被分离出去由更加专业的服务商提供,这就是分工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目前服务部门较其他部门增长快得多,尽管服务部门中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依旧较低。以富克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部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发现,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几乎为零,大大低于工业甚至农业。他认为,服务业相对于农业或制造业的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说明了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率意味着服务业平均成本高于整个经济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务需求对于上升的价格相对不敏感,那么,随着经济的扩张,总就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服务业增长滞后理论。可见,处于快速增长中的服务业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其对就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创造财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社会中,其他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务部门快得多,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压力逐渐增加。这种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处理和实物处理服务型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逐渐增加,因为这些服务能够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务业的发展扩张不是由于需求,而是供给的推动效应。
3.服务业的竞争。
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像银行、保险、医院和教育这些成熟的消费者服务业,增长速度正在减慢。而其他一些行业,像美国的航空客运业,似乎被长期的生产能力过剩困扰着。所以,公司的成长只能以从国内的竞争者那里争夺份额为基础——或者通过开拓国际市场。那些以美国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采取的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应该看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速度已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服务业中,先动优势表现尤为强烈,快速的顾客回应能力,比竞争者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将有更多的机会建立影响巨大的声誉以及赢得顾客的忠诚度,获得大市场。而且在服务业扩张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决定了市场进入的机会,并决定了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程度,这种做法往往给先进入者以较少管制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已有竞争者先进入某个市场,许多企业仍然不惜代价进入该市场,以防止被竞争对手超过太多,这也是通常所说的“跟随竞争者”战略。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已经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展开。
4.进入壁垒降低(标准化成本、全球范围优势)和服务贸易自由化。
进入壁垒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为的壁垒。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服务行业中典型地表现为服务产品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障碍。然而,现代电信和传递技术使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逐渐丧失了其重要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运输的传统特性发生了改变。从此,许多生产和消费原需同时进行的服务现在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离,银行、保险、医疗,咨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触的服务现在可以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通讯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国际间可贸易性、生产的专业化迅速发展。
由于最新的服务业发展主要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使经济网络型服务与工业的发展形成互补。与此同时又由于许多服务产品无法出口,因此服务业更多地采用跨国公司形式。而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的巨大优势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经营行为,也使其在服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新兴服务业的知识化和信息化特征,服务部门跨国公司比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资本密集度更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围网络优势。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的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场中,服务业将比制造业更加具有采用跨国公司形式对外发展的倾向。
在服务行业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为壁垒。由于许多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对服务行业实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当然在发达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对航空业实行管制,阻碍公司之间兼并联合的扩张行动。在这种状况下,使得许多服务业的跨国经营无法实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其中许多国际通行规则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经济市场大大降低了服务业对外扩张的进入壁垒。
5.赢得信赖以及全球学习。
声誉在服务业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很多情况下,由于转换成本较高,许多客户倾向于固定服务商,形成长期的互动关系。顾客在选择服务商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质量、竞争力、可靠性等。考虑到转换成本高昂,选错服务商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所以顾客总是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得服务质量信息,服务企业也尽力去建立自己的声誉,并且试图区别于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顾客很难获得准确的服务质量信息,也很难对服务质量做出合理的判断。顾客往往以公司规模、公司经营的年数、以及公司主要顾客的清单来判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服务企业不断扩充规模推行国际化,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性顾客,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声誉、赢得信赖,将自身的实力外部化表现出来,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
在许多情况下,获得全球网络优势是一些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产品价值,赢得顾客信赖的重要渠道
二、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特点
1.服务业全球扩张的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为主动型。
服务业一般是跟随在制造业之后推行其跨国活动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制造业跨国公司主要以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及廉价劳动力为动机,曾带动了铁路、公用设施和基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海外延伸,然而,从投资规模和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来看,服务业只是作为制造业的补充而落后于制造业。70年代起,一方面,制造业跨国公司不断成熟,对外投资结构升级、形式多样,为发达国家经济地位日趋上升的服务业的对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产品及技术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097.html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服务业国际化的重要表征。服务业的扩张既与外部环境条件相关,也与服务业自身发展有关,概括而言,服务业国际化的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需求的拉动。
由于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引起了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张,即生产者不是内部组织生产而是在市场上去购买的被企业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的增加。企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的增长更多地推动了新兴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管理咨询、工程服务、市场营销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
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及扩张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因此B to B形式较不适用于服务业,即服务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通过中间商的转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众所周知,生产性服务业的对象——企业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国地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集中固定生产和分散变动需求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总是希望与一个服务商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或者是希望与该企业的顾客(无论是本地还是国外的顾客)同时受到一个服务商的服务,以便于业务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力地占领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服务企业建立全球性的组织为其顾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务。随着生产者服务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了。
2.技术进步和分工的挤出效应。
现代生产竞争激烈,灵活的管理和市场运作就变得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的逐渐强化和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独立化,也就是说原来合在一起的工作为了提高效率和灵活性而分开甚至分离出去。这种方式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为了专注于企业自身的核心专长,企业中一部分工作将被分离出去由更加专业的服务商提供,这就是分工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目前服务部门较其他部门增长快得多,尽管服务部门中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依旧较低。以富克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部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发现,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几乎为零,大大低于工业甚至农业。他认为,服务业相对于农业或制造业的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说明了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率意味着服务业平均成本高于整个经济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务需求对于上升的价格相对不敏感,那么,随着经济的扩张,总就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服务业增长滞后理论。可见,处于快速增长中的服务业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其对就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创造财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社会中,其他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务部门快得多,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压力逐渐增加。这种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处理和实物处理服务型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逐渐增加,因为这些服务能够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务业的发展扩张不是由于需求,而是供给的推动效应。
3.服务业的竞争。
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像银行、保险、医院和教育这些成熟的消费者服务业,增长速度正在减慢。而其他一些行业,像美国的航空客运业,似乎被长期的生产能力过剩困扰着。所以,公司的成长只能以从国内的竞争者那里争夺份额为基础——或者通过开拓国际市场。那些以美国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采取的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应该看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速度已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服务业中,先动优势表现尤为强烈,快速的顾客回应能力,比竞争者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将有更多的机会建立影响巨大的声誉以及赢得顾客的忠诚度,获得大市场。而且在服务业扩张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决定了市场进入的机会,并决定了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程度,这种做法往往给先进入者以较少管制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已有竞争者先进入某个市场,许多企业仍然不惜代价进入该市场,以防止被竞争对手超过太多,这也是通常所说的“跟随竞争者”战略。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已经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展开。
4.进入壁垒降低(标准化成本、全球范围优势)和服务贸易自由化。
进入壁垒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为的壁垒。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服务行业中典型地表现为服务产品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障碍。然而,现代电信和传递技术使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逐渐丧失了其重要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运输的传统特性发生了改变。从此,许多生产和消费原需同时进行的服务现在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离,银行、保险、医疗,咨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触的服务现在可以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通讯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国际间可贸易性、生产的专业化迅速发展。
由于最新的服务业发展主要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使经济网络型服务与工业的发展形成互补。与此同时又由于许多服务产品无法出口,因此服务业更多地采用跨国公司形式。而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的巨大优势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经营行为,也使其在服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新兴服务业的知识化和信息化特征,服务部门跨国公司比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资本密集度更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围网络优势。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的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场中,服务业将比制造业更加具有采用跨国公司形式对外发展的倾向。
在服务行业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为壁垒。由于许多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对服务行业实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当然在发达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对航空业实行管制,阻碍公司之间兼并联合的扩张行动。在这种状况下,使得许多服务业的跨国经营无法实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其中许多国际通行规则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经济市场大大降低了服务业对外扩张的进入壁垒。
5.赢得信赖以及全球学习。
声誉在服务业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很多情况下,由于转换成本较高,许多客户倾向于固定服务商,形成长期的互动关系。顾客在选择服务商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质量、竞争力、可靠性等。考虑到转换成本高昂,选错服务商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所以顾客总是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得服务质量信息,服务企业也尽力去建立自己的声誉,并且试图区别于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顾客很难获得准确的服务质量信息,也很难对服务质量做出合理的判断。顾客往往以公司规模、公司经营的年数、以及公司主要顾客的清单来判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服务企业不断扩充规模推行国际化,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性顾客,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声誉、赢得信赖,将自身的实力外部化表现出来,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
在许多情况下,获得全球网络优势是一些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产品价值,赢得顾客信赖的重要渠道
。
二、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特点
1.服务业全球扩张的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为主动型。
服务业一般是跟随在制造业之后推行其跨国活动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制造业跨国公司主要以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及廉价劳动力为动机,曾带动了铁路、公用设施和基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海外延伸,然而,从投资规模和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来看,服务业只是作为制造业的补充而落后于制造业。70年代起,一方面,制造业跨国公司不断成熟,对外投资结构升级、形式多样,为发达国家经济地位日趋上升的服务业的对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产品及技术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