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
治和社 会问题,使人们看不到改革的建设成就,结果改革最终失败。历史反复昭示:凡是以建 设为目标的改革,尽管改革看似并不彻底,但由于有建设的成果作保证,改革往往能够 获得成功;反之,凡是以改革为目的的改革,尽管改革的成果可能十分显著,但由于没 有建设的成果作保证,改革的动力一旦耗尽,就难免陷于失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善了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健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显示了强大的生 命力等等。但也必须承认,我们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成果存在明显的反差,这也是政 治体制改革“滞后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思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理论上 是明确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如在改革的性质上,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进行政治 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我国的政治体制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 群众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而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与苏联、 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不同点,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 规模、改革的力度、改革的攻防点上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上,十三 大报告就指出:“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和调 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十五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 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31”讲话指出:“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是建设性的,而 不是破坏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终极追求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其说是破除旧体制的革命,倒不如 说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匹配的新体制的政治文明创新工程。既然如此,那 么,为什么我们原定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这除了当时所设定的具体目 标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理想化,一时难以达到;或过于空洞,难以操作以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设未跟上。如改革之初我们确定要解决官僚主义 、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各种特权现象等问题。20多年来, 我们解决得比较好的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 的干部任期制和退休制;而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和特权现象等问题至今尚 未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从而使上 述问题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 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 面。1992年,他再次强调:清除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可见,对 于政治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单纯采取动手术式的“摘除”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而如果是 自己给自己开刀,更会因难以下手而放弃治疗。而放弃治疗,体制的弊端又会愈演愈烈 ,进而危及基本制度。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重新确定推进政治发展的途径。即将政 治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创新结合起来,从原来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发展的轨道转到 通过政治体制创新带动政治体制改革进而推进政治发展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告诉 我们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完善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开 展什么样的政治活动,确立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也就是要建设什么样的政治文明。由此 可见,我们党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已经清醒认识到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 目标,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 标有了更加清醒和理性地认识与把握,我国政治发展的重心已实现了重大战略转移。
三、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各自的特质。物质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生产 力,精神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则在于先进的制度,特别 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政治文明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随人类社会实践而积淀形成的 ,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方面,政治文 明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政治文明为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民主和法治的制度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 展。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着 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党员和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 法和法律的特权”。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 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民主如果缺乏 具体的制度化内容,就难有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指
2.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呼唤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治国”的主体首先是人民;其次是由人民 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人大(国家权力机关);再次是人大选举产生、对 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其它国家机关。其中,人民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 所依之“法”,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依法治国”中的“国”,首先指的是国家机 器、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规范国家机器,治理或约束国家权力,维护人民 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就必须使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有切实的制度保障,有严格的规范约束,有公正、公平、公开、完备的程序。 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现代社会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模式和政治法律制度类型,有明确 的标准:一是法制完备,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协调发 展的法律体系。二是主权在民,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具体化、规范化、 程序化,建立民选、民决、民管、民监国家机器的机制。三是保障人权,公民的人身、 人格权、政治权利与自由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要得到保障。四是权力制衡,对国家权 力既要合理配置,又要依法进行制约。五是法律平等,其中包括分配平等和秩序平等。 六是法律至上,党、政、军、民、学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098.html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善了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健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显示了强大的生 命力等等。但也必须承认,我们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成果存在明显的反差,这也是政 治体制改革“滞后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思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理论上 是明确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如在改革的性质上,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进行政治 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我国的政治体制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 群众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而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与苏联、 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不同点,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 规模、改革的力度、改革的攻防点上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上,十三 大报告就指出:“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和调 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十五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 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31”讲话指出:“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是建设性的,而 不是破坏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终极追求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其说是破除旧体制的革命,倒不如 说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匹配的新体制的政治文明创新工程。既然如此,那 么,为什么我们原定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这除了当时所设定的具体目 标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理想化,一时难以达到;或过于空洞,难以操作以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设未跟上。如改革之初我们确定要解决官僚主义 、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各种特权现象等问题。20多年来, 我们解决得比较好的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 的干部任期制和退休制;而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和特权现象等问题至今尚 未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从而使上 述问题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 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 面。1992年,他再次强调:清除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可见,对 于政治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单纯采取动手术式的“摘除”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而如果是 自己给自己开刀,更会因难以下手而放弃治疗。而放弃治疗,体制的弊端又会愈演愈烈 ,进而危及基本制度。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重新确定推进政治发展的途径。即将政 治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创新结合起来,从原来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发展的轨道转到 通过政治体制创新带动政治体制改革进而推进政治发展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告诉 我们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完善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开 展什么样的政治活动,确立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也就是要建设什么样的政治文明。由此 可见,我们党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已经清醒认识到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 目标,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 标有了更加清醒和理性地认识与把握,我国政治发展的重心已实现了重大战略转移。
三、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各自的特质。物质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生产 力,精神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则在于先进的制度,特别 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政治文明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随人类社会实践而积淀形成的 ,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方面,政治文 明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政治文明为社会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民主和法治的制度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 展。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着 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党员和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 法和法律的特权”。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 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民主如果缺乏 具体的制度化内容,就难有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指
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 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 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制度建设是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 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制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 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 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呼唤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治国”的主体首先是人民;其次是由人民 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人大(国家权力机关);再次是人大选举产生、对 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其它国家机关。其中,人民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 所依之“法”,是规范化了的人民意志。“依法治国”中的“国”,首先指的是国家机 器、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规范国家机器,治理或约束国家权力,维护人民 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就必须使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有切实的制度保障,有严格的规范约束,有公正、公平、公开、完备的程序。 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现代社会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模式和政治法律制度类型,有明确 的标准:一是法制完备,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协调发 展的法律体系。二是主权在民,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具体化、规范化、 程序化,建立民选、民决、民管、民监国家机器的机制。三是保障人权,公民的人身、 人格权、政治权利与自由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要得到保障。四是权力制衡,对国家权 力既要合理配置,又要依法进行制约。五是法律平等,其中包括分配平等和秩序平等。 六是法律至上,党、政、军、民、学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