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结构矛盾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尽管经过连续多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却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持续下降的总体趋势,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图1 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持续下降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局面。但这个过程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分析。1992年增长率高达14%以上,属于明显的经济过热。为此中央政府实施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银行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行政性措施。因此,这个时期的下降属于对宏观控制措施的正常反映,是经济过热之后的正常回落。但1997年以后,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其性质却明显不同。这时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已经转向利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但经济增长率除了2000年有略微的反弹外,总体上仍然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观察,在当前的增长率水平上,我国各种经济资源显然处在未充分利用或未充分就业的状况。(1)资金。居民储蓄存款连年大幅度增加,而银行贷款的增加赶不上存款增加,出现大量存差,大量资金滞留银行。(2)劳动力。城市失业率和下岗人数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步伐放慢。(3)各种物质资源存量和生产能力都很富余。(4)我国从整体来讲,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潜在的市场需求相当广阔。?
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直接的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能力特别是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市场缺乏新的消费热点,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就出现了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和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这就需要对导致总需求下降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二、 制约内需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增长放缓
需求首先可以分为内需和外需。无疑,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的严重影响,是导致总需求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1998年我国出口仅增长0.5%。 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从长期来看,内需对于经济增长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出口增长对于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如图2所示)。?
图2 出口增长与GDP增长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比而言,内需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则比较明显
注:内需绝对值为按现价计算的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之和,计算增长率时按国民收入平减指数作了调整。
内需又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从消费需求看,2002年第1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314亿元,增长9.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增长7%,农村落后于城市2.3个百分点。从最近5年的情况看,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问题主要也是在农村。如表1 所示。?
表1 最近5年我国消费需求的实际增长情况
从表1可以清楚看出,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始终落后于城市。特别是1998年以来,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城市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除努力保持城市居民消费继续较快增长之外,其重点应当放在开拓和促进农村市场需求上。?
从投资需求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连续多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扩大投资规模,截止2001年,累计发行国债5100亿元,加上银行配套资金,累计投资超过25000亿元。虽然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弥补和拉动,投资增幅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启动民间投资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2002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72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不包括房地产中的集体、个体投)3049亿元,增长25.1%;集体经济投资717亿元,增长12.6%;个体经济投资907亿元,增长9.1%。?
三、内需不足的根源在于结构矛盾
(一)农业结构矛盾与农村消费需求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如表2所示,除1997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1个百分点外,其它年份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且差距较大。特别是近3年,差距更是高达1倍以上。
表2 近5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收入下降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放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国家多次上调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的增长曾长期超过城市居民。但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逐步从短缺发展为相对过剩,以及国际市场的制约,不仅价格上涨的空间逐渐消失,甚至呈现下降态势。二是农民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于乡镇企业的收入增长放缓。改革开放初期,一般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及轻纺产品等处于短缺状态,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一般加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市场竞争开始加剧,对企业技术、资金、管理、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少数乡镇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考验,上去了,但大部分却在竞争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上的空白点越来越少,新的乡镇企业的建立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由于乡镇企业增长率下降,农民在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及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的增幅也相对下降。?
在大宗农产品大量过剩且价格已经超过国际水平的情况下,要想通过过去那种依靠增加农业产量的路子来提高农民收入显然是行不通了。出路只能是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也就是发展为市场所需要的高效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市场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市场。应当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比如说发展绿色蔬菜瓜果等,市场前景就十分广阔。现在蔬菜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肉蛋中的激素残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大问题。消费者为了吃到健康的食品,是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的。?
然而,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提了多年,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发展新型农业的市场组织和市场机制。与大宗农产品主要靠国家收购不同,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但我国的基本情况是分散的农户,小农户与大市场如何连接?农民的种植信息、技术、资金从哪儿来?产品的市场在哪里?虽然近年来在实践中也创造出诸如“公司加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但总体上看能够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市场组织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人口和
土地资源情况下,仅仅依靠农业是无论如何无法完成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现代化任务的。长期的和根本的出路,只能是把农民变成非农民。只有把农业潜在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才能减轻土地的压力,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出来的农民,才能有更高的收入。而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进程的快慢,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是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否为农民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降低,从根本上说,是新创造的非农就业机会不足。?
由此可见,虽然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表面看是需求问题,其根源却是体制和结构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问题出在农村,而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却在非农产业。只有非农产业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取消对农民工流动的种